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文|純狐公子

在我國古代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每當提到斷案的高手,想必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包拯包大人。在現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均把包拯描繪成了一位判案如神的絕佳高手,三頭鍘刀殺死了天底下罪有應得的惡人。上至皇室家族,下至普通百姓,只要你觸碰了法律,那就根本沒有辦法逃脫包大人的“法眼”。為平民百姓做主,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的包拯,更是被平民親切的稱之為“包青天”。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然而在歷史的真實情況下,包拯並沒有影視劇中描繪的這般出神,更不是一位無所不能、手眼通天的探案高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在歷史上,包拯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高手”。包拯出生於999年,死於1662年,是廬州合肥之人。在包拯的一生中他從事了許許多多的職業,就比如說端州知州、監察御史、工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轉運使、朝散大夫、江寧府開封府的知府、三司使、疏密副使等等不計其數。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包拯的一生把自己全部的精力與心血,並沒有全部放在解決案情上。包拯確實是宋朝的一代名臣,更是一位赫赫有名,剛正不阿的清官,但他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諫官和財政官。包拯做官生涯中,的確解決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案子,這在我國曆史資料上也有明確的記載。其中一個案件是這樣的:在當時的包拯還是天長縣的知縣,法律規定大肆屠殺耕牛屬於犯法的行為,但凡出現,此人必須要受到嚴重的懲罰。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在當時的某一天,一位平民百姓前來告狀,聲稱自家的耕牛被他人偷偷割掉了舌頭,詢問包拯自己應該如何是好。包拯對面前的這一位平民百姓說道,你回家立刻把這一頭耕牛殺掉,隨後去到集市上售賣換錢,我不會因為你殺死了耕牛,從而大肆的懲罰你。所以這一位平民百姓依照包大人的說法去做了,果不其然,沒經過多長的時間,當地的一個地主就跑來舉報這一個百姓,說他殺死了自家的耕牛。包大人嚴厲的詢問這一個地主,你為何要偷偷割掉人家耕牛的舌頭,反而還前來告發人家?在最開始這一個地主打死不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包大人又說出了他是何時去割掉人家牛舌的,說的非常清楚,就好像他親眼看到了一樣。地主無話可說,只好低頭認罪。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不過讓人感到非常可惜的是,在我國的歷史資料中只記錄了像“割牛舌案”這種的小案子,根本沒有記載影視作品中像“狸貓換太子”、“鍘美案”、“鍘龐昱”等等這樣人人皆知的大案件。按照道理來講,這一些案件都是牽扯到皇室家族的驚天大案,歷史資料中是根本不會記載的,然而史料之所以沒有記載,關鍵的原因就是這一些案件都是純屬虛構的。其實現如今的影視作品中,有關包大人斷案的故事,都是依照小說《龍圖公案》和各種各樣包公斷案的戲曲改編創作出來的。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龍圖公案》是晚明年間的一部著名小說,裡面記錄了包大人解決100多起的案件。不過依照知名學者孫凱第先生長時間的考證,裡面的案件都是虛構出來的,100多起的案件中,有22起抄襲於《海公案》,20起借用其他書籍,不清楚出處的案件有37起,剩下的案件則是作者親自編寫出來的。由此可見,包大人被稱之“探神”的這一形象,完全是被後世小說家憑空捏造出來的。假如“神探”包拯是後世小說家虛構出來的,那麼他的身世是不是也是假的呢?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影視作品中包拯的身世是這樣的,包大人出生之後,因為皮膚黝黑,被親生父母所拋棄,最終是他的嫂嫂把他抱回到了自家,親自撫養包拯長大成人的,因此包拯一直稱他的嫂嫂為嫂娘。因為史料中對包拯的身世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記錄,因此世人對包拯的身世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除去影視作品中的這一個版本之外,還有著這樣的一個版本。包拯出生之後,因為生辰八字與親生父母有些不和,導致他的父母並不是很喜歡他,隨後便把包拯殘忍的丟掉了牛圈。這一舉動被包拯的嫂嫂親眼目睹,隨後便把他從牛圈中營救了出來,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不幸被耕牛踢到,從而在自己的額頭上留下了一個月牙的形狀。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以上這兩種說辭,都是說包拯被親生父母所拋棄,是由嫂嫂親自撫養成人的。不過在包拯做官的生涯中,從來都沒有提起自己的這一位嫂嫂。並且在正史中,根本就沒有記錄過收養包拯長大成人的“嫂娘”,並且包拯和自己的親生父母關係非常的要好,那傳言中收養包拯的“嫂娘”究竟是誰呢?

古代“柯南”包拯,並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離奇身世只是虛構?

包公一生膝下兩子,次子包綬是包公和小妾所孕育出來的。小妾雖然為包家增添了一個男孩,但被正房董氏趕出了包家。剛出生的是一個小孩正房董氏不肯撫養,無奈之下,只好把他交到寡妻催氏撫養,這就是包公“嫂娘”的歷史原型。包拯包大人的神探形象,是後人橫空捏造出來的,為一位無所不能的神探配備一個離奇的身世,才符合大眾的口味,這也正是小說家習慣運用的伎倆。對此大家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