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安託萬之悲傷,我被特呂弗擊中了

巴贊說“電影是向世界敞開的一扇窗戶。”,他認為現實的本質是曖昧多變的,電影應當儘量地捕捉現實的曖昧性。而一生視巴贊如父如導師的特呂弗便是這般時刻踐行著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格。

提起特呂弗,自然是繞不過他的成名作亦是“新浪潮”的代表作-《四百擊》。如果因為為盛名所累,而使你錯過了這部電影,那就是莫大的可惜。《四百擊》不僅要看,還值得一生多看,且能隨看隨喜。

少年安託萬之悲傷,我被特呂弗擊中了

影片採用簡潔樸實的敘事手法,但拍得太鮮活動人了,影像的質感像極了這個世紀拍的,而並非上個世紀似的。此片僅憑最令人稱道的開頭的極美的鏡頭和結尾奔跑的長鏡頭,這部電影就值得一看,然後,它還有許多迷人的細節和讓人為之感染的精神探討。

忘不了那個撕紙的娃,寫了又撕撕了又寫,不知不覺整個作業本快撕完了,一節課也快結束了,孩子不就是這樣,不知所措的認真和犯錯,沉入其中而忘了時間。

少年安託萬之悲傷,我被特呂弗擊中了

當老師背對著同學在黑板上寫並唸到“她是我的小情人時”同學們背地裡的群魔亂舞,一個個自己用手抱自己;以及孩子們跑操時的溜號,太逗了,拍的太形象太逼真了。

少年安託萬之悲傷,我被特呂弗擊中了

印象深刻的旋轉游樂機中少年無比快樂的臉,布偶劇場裡孩子們純真和投入的表情,真的是太逼真了,簡直懷疑是不是偷拍的。

少年安託萬之悲傷,我被特呂弗擊中了

以及被多為導演致敬過的安託萬偷牛奶一場戲,這場戲拍的也十分地細膩,先是觀察,然後試探一下,影子留在畫面中,進入畫面,佯裝試探了,再回來,果真還是怯怯地取走了一瓶牛奶,偷走後,狂跑,然後二次大口地喝,最後小心處理瓶子將其丟掉,我們完全感受到了主人公安託萬的緊張不安和小心翼翼。

很多人會對片中一家人溫馨的看電影那場戲覺得是難得的溫情,但這種溫存對安託萬而言是如此的短暫。因為我們知道他的父母並沒有那麼愛安託萬,正如很多影迷專業分析的安託和父母共處時不同的鏡頭處理地分析,將父子安排在同一個鏡頭當中,在空間上體現父子二人的親密,採用對切鏡頭交拉開母子的距離,放大了母子關係的不好。

少年安託萬之悲傷,我被特呂弗擊中了

我的看法是無論父親還是母親都沒那麼愛他,但似乎是父親這個角色喜歡說笑話更易接觸,安託萬和他表面上更親近,實際上他們並沒有血緣關係,他也沒有發自內心的喜愛安託萬,而導演這樣鏡頭的處理,更加拉大了母子二人關係的惡劣,母親不愛他,甚至厭惡他,或許才是安託萬無處安放和孤獨地調皮的根源。

其實通過電影中安託萬發現母親偷情時他的變現的那個細節,以及被送去看管所在車上偷偷的哭泣,我們知道他不是不懂事的孩子,他什麼都知道都明白,只是他一次次面臨著被粗暴的對待,正如他自己那樣所說:“我說真話時他們也不信,所以才說大話。”

沒有愛,所以才選擇沉默,其實他什麼都知道。安託萬這個角色像極了餘華在細雨中描繪的那個被送去人家的老二孫光林,同樣是被拋棄又被迫接納,更敏感的他們缺乏愛,沒有安全感,也比正常的孩子要孤獨。

少年安託萬之悲傷,我被特呂弗擊中了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等,都那樣粗暴地對待他,真的不該是一個孩子該承受的苦難,雖然特呂弗的鏡頭不給予憐憫,只表現真實,但我們卻會更加的悲傷和疼痛。

法國諺語說,頑皮的孩子要打四百下才能消除災難,成為健康的乖孩子。那麼,孩子真的該粗暴地對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