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詠嘆,浪漫悲歌(下)

(作於2015年12月)

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提出景深鏡頭理論,作為與蒙太奇理論的對立,後發展成長鏡頭理論。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巴贊提出長鏡頭理論主要是為了突出電影的現實主義功能。他認為蒙太奇是分割電影中時間、空間的一種不真實手段,導演藉此強加給觀眾自己的主觀意識,無法讓觀眾做出選擇。而電影的第一屬性應是紀實性,電影應該作為現實的漸近線,呈現在眾人面前。因此巴贊主張選擇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讓電影迴歸本意,回到那種盧米埃爾時期一次性拍攝一個完整段落甚至整部電影的特點。後來的新浪潮時期,特呂弗在《胡作非為》中便很好地實踐了巴讚的理論。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們看到了很多擁有華麗長鏡頭的電影,比如《四百擊》,《奪魂索》,《亂世佳人》,《俄羅斯方舟》,《職業·記者》,《老男孩》,《不羈夜》,《人類之子》,《贖罪》,《雨果》,以及美劇《真探》等等,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如今的長鏡頭,其意義早就不限於巴贊當年的主張了,而是對巴贊理論的一種不嚴密概括。隨著電源技術日新月異,長鏡頭的拍攝難度變低,成本下降,也不再僅僅是為了電影的紀實性,而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表現內容。

在定義方面,長鏡頭顧名思義指的是對一個運動畫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的表現,保持著運動畫面的完整性。即用單個鏡頭,中間不做任何畫面切割,來長時間完整表現一個段落甚至整部電影的拍攝方式,時長一般規定為30秒以上,無上限。由於只有一個鏡頭,因此對創作者的調度能力和攝影師的拍攝能力要求很高。

這種拍攝手段,實際上是電影與觀眾做出的一種有限互動。長鏡頭一般包含著更多的信息量,通過機位的運動和場景的變換,讓觀眾可以有限度地自主選擇聚焦部分。同時這種在同一銀幕內保持時空統一性的表現形式,會令電影變得更親切,真實。長鏡頭尊重感性的真實時間和空間,目的在於記錄事件,同時也是一種集中審美的體現。在記錄的同時,通過不斷重塑構圖和景別,來達到提升畫面張力,渲染氣氛,集中表現人物心理,增加緊張感,突出原始的視覺刺激,創造凝重/舒緩/紀實風格等效果。

連貫性,隨意性,真實性,是一直以來長鏡頭的主要特點,因此這也是布萊恩·德·帕爾馬最喜歡用的手段之一。上篇文章提到,帕爾馬是典型的好萊塢技術工匠,他區別於詹姆斯·卡梅隆、邁克爾·貝等人,著重研究的是對鏡頭技術語言方面的創新,而非特效。帕爾馬的調度能力堪稱大師級,因此喜歡長鏡頭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他的長鏡頭一大特點是“屏住呼吸”,會讓觀眾處於緊張不安的狀態,期待著之後的第一次切換或剪接。除此之外,帕爾馬善於在長鏡頭中運用插件視點,例如《蛇眼》的12分鐘開場裡,就頻繁通過電視和監控畫面表現場內場外不斷髮生的情況。

而在《情梟的黎明》中,帕爾馬用兩個比較短的長鏡頭表現了結尾地鐵和火車站兩個場景的追逐戲。通過阿爾·帕西諾的走位,利用平面和縱深兩個舞臺調動方式,很好的渲染了緊張,冷峻的氛圍。帕爾馬在這兩個段落裡不斷地重塑構圖,利用場景和道具增加層次、豐富畫面元素,利用色彩和光線製造視覺反差,達到一氣呵成,賞心悅目的效果。另外連貫表現主人公卡利托的一系列動作,不僅體現出他機智沉著的一面,又表達了他為了夢想奮不顧身的抗爭,令之後到來的結局更顯悲涼。

第一個長鏡頭始於卡利托進入地鐵站。之前在夜總會里,卡利托被文森一夥盯上,但他利用吧檯後面的暗門逃到了大街上。文森發覺後,帶著小夥伴追了出去,並看到了沒跑多遠的卡利托,此時音樂響起,追擊開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1-2 地鐵段落 卡利托與文森開始快樂玩耍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卡利托逃到地鐵站裡,攝像機水平跟移,焦點死死盯住主角。觀眾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跟移後,停留在車站一層,小幅度上搖,準備切換到下一個場景。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起幅後,持續一分多鐘的長鏡頭開始。卡利托已站在月臺上,攝影機倒退移動,適時給主角中景,在交代場景的同時交代人物略顯慌張的神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攝影機開始環繞到主角身後,準備跟拍,此時畫面重新構圖,觀眾由於鏡頭機位的變化,已看不到追擊者的情況,於是形成一個懸念。卡利托不斷地往身後看去,增加緊張感。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鏡頭開始持續跟拍,斯坦尼康很好的保證了畫面的穩定性。列車駛入,紅色的車廂與影片之前的意象相同,代表危險臨近。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鏡頭與卡利托同步進入車廂,攝影師繞過群眾演員,開始有節奏地靠近主角。主角坐下,逼仄的車廂環境帶來了一些壓迫感,但由於車廂群眾的存在,卡利托也可以很好地利用掩護。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鏡頭靠近主角後,先是隨著主角的視角上搖,表現了一個車門關上的場景。接著重新聚焦卡利托,可以看到他稍稍鬆了口氣。如果車門全都關上,文森一夥就會被徹底甩掉。此時構圖和景別已經變了很多次了,畫面的信息量在逐漸增多。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但是卡利托右手邊的門卻被一幫人卡住了,這些人爭吵著要上車,夾著門不讓列車走,裡面的哥們也很無奈。卡利托的命太不好了。鏡頭來回在這群夾門俠和卡利托身上游移,顯示出主角焦躁的心情。當然,這種長鏡頭中的意外事件不僅推動劇情發展,也豐富了畫面元素。利用巧合和意外,反而會令長鏡頭突出真實性,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觀眾的注意力。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攝影機遊移兩三次之後,卡利托突然躺倒在椅子上,通過他的表現我們知道文森一夥還是跟了上來。他們通過車窗朝裡看,而畫面下方就是躲藏的卡利托,令人提心吊膽。此時長鏡頭結束。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畫面切換到車廂外,交代了一下一直沒有細緻表現的意大利黑幫四人組。文森帶著倆小夥伴在等待時機進車廂,胖子卻氣喘吁吁地落在了後面。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車門還是開了,卡利托看到自己藏不住,馬上衝進夾門俠一夥裡作掩護,文森也上了車,輕易發現了獵物的身影。這幾個段落都遵循著180°原則。列車外以列車為軸線,車廂裡以中路為軸線。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軸線沒有變化,就意味著兩方勢力的地位沒有變化。卡利托依然是弱勢的一方,他想衝出車廂,代表危險的門卻關閉了。卡利托陷入危機中,車廂裡實在沒什麼可週旋的餘地。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卡利托只得打開車廂的連接門,開始一節車廂一節車廂的逃竄。畫面又切換到車廂外,為了增添效果,帕爾馬用了內部畫框(第二張圖)來表現卡利托陷入重重危險之中。文森一夥則在車廂外,體現出他們是危險的製造者。列車開動,鏡頭不再跟隨。車廂追逐戰進入循環階段。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於是導演在這裡插入了火車站的場景。鏡頭俯搖之後定格在鐘上面,讓觀眾看清時間,從而進一步渲染緊迫感。然後鏡頭繼續做運動,再加上火車站中人頭攢動,令畫面非常具有活力,最後焦點落在凱爾和巴強卡身上,拋出問題:卡利托能不能順利見到他們倆呢?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車廂中的追逐基本是以縱深運動來表現的。當然狹長的車廂中這樣的表現方式最合適。但是偶爾還會穿插從車廂外拍的內部畫框式畫面,來增加不同維度的層次感。如下圖: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胖子跑得慢,進到的是前面的車廂,因此卡利托實際上是受到了前後夾擊。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卡利托不斷地穿越人群,逃離文森的追殺,也是自己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他從監獄出來後,一心想告別黑道,卻不得願,宿命緊緊的抱住卡利托,他只想逃離出去。而這次,運氣站在了卡利托一邊,胖子累得不行,沒有堵住卡利托,反而阻擋了同伴的追擊步伐。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卡利托繼續逃離,這時列車進站,他沒來得及下車,文森便追了上來。卡利托此時徹底無路可退。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給了卡利托一個掏槍的特寫,預示著他要殊死反抗了。而文森則派同夥堵住車門口。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這時運氣再次眷顧卡利托,一群警察進了車廂,正好阻隔了卡利托和文森一夥。警察們還特意說了一句臺詞:“看到藍色的那個了嗎?”,接著又給了一個槍的特寫,再明顯不過的暗示了,卡利托目前處於絕對安全之中。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場景再次剪到火車站,重複提醒時間,鏡頭變焦,展現凱爾焦急的神態,合理的變換下劇情節奏,但不會丟失緊張感。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卡利托跟隨警察一起下車,裝作問路。此時的場景中,大多數人穿著暗色服裝。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於是當氣球走入畫面中時,觀眾會很快注意到這坨鮮豔的與場景主色調格格不入的東西。這是一種典型的轉移觀眾視點的方法,同時不失畫面的層次感。氣球在這裡作為一個瞬時性重要道具,成為卡利托的掩護,暫時逃離文森的視野,再次擺脫危機。這裡也把卡利托隨機應變,處變不驚的性格刻畫到位。

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黑道咏叹,浪漫悲歌(下)

卡利托穿過重重人群,再次奔向樓梯,預示著場景的再次變換,當然,追擊還在繼續,文森再次發現了他的身影。整部片子影像的切換也體現了文本的工整。

2-2 火車站 決戰 結局

起幅後,進入火車站場景,兩分半的長鏡頭開始,光線也開始明亮。鏡頭首先倒退移動,反覆刻畫主角的心理。然後繞到背後跟拍。之前穿插的車站全景相當於定場鏡頭,所以這裡不用再鋪墊,順其自然地進入主題。

卡利托正要下樓,卻聽見文森一夥的聲音,立刻彎腰逃匿。這裡用聲音,景深,讓觀眾注意到畫格遠端的追擊者。

鏡頭持續跟拍,產生新的構圖。卡利托藉助柱子的掩護,開始與黑幫展開新的一輪周旋。

畫面分割兩處,對立狀態體現。千鈞一髮之際卡利托掏出槍,準備戰鬥。文森差一步就會面對卡利托,但是被同伴叫走了。從地鐵到火車站,這已經是第三次局面將被打破的橋段了。

卡利托彎腰前進,他在盤算著如何尋找下樓的路線。長鏡頭的紀實性在這裡被放大,攝影機利用一個越肩視角,不靠切換就展現了一個樓下大廳的遠景鏡頭。

鏡頭轉身面對卡利托,表現他注意時間的急切心情。他看到樓下有一群人合影,認為可以當做掩護,於是還是選擇用電梯下樓,卻不料文森正守在電梯口。這時攝影機不再跟隨卡利托,而是徑直走下電梯,面對追擊者。

鏡頭環繞文森一夥拍攝,交代他們商量如何追擊的場景。長鏡頭結束。

此長鏡頭通過卡利托水平,縱深各種移動,實現機位的多角度變化,利用地形不斷構圖,體現緊張刺激的追擊場景,扣人心絃,令卡利托命懸一線的場景極具張力。觀眾也隨之有了更強的代入感,心情完全隨著主人公處境的變化而變化。

慢吞吞的胖子此時也來到了火車站,他在這裡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因素而存在。

文森一夥決定再次去樓上尋找獵物。而鏡頭一轉,卻看到卡利托隱蔽在電梯裡向樓下逃去。場景關係在這裡被明確交代,在視覺上依舊呈現連貫性。

一個主觀鏡頭和一個遠景。看來卡利托就要脫險了。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畫面左下角的胖子已經拍馬趕到。

果然胖子發現了卡利托,開槍打碎玻璃,局面被打破,槍戰開始。這裡玻璃的作用,和檯球廳場景大致相同。

此時給了一個短暫的全景鏡頭,把時間放置在畫面右側突出顯示,同時也利用景深交代了人群的反應。

一番激戰過後,卡利托先後打死了文森的三個同伴,同時打傷了文森。這段槍戰並無特別之處,前面的追擊渲染順理成章的在這裡迎來爆發。導演用了幾個戲劇性視角提升張力,除此以外就是開掛的卡利托的表演。

最後用一個主鏡頭交代了戰果。

文森負傷繼續追擊。危機還沒有解除。

帕爾馬在這裡用了一種心理誘導來轉移觀眾注意力。表面上看危機依舊來自未死的文森,但誰都很難不會注意到一直在畫面左邊“搶戲”的路人。他幾乎和卡利托兩人一起在奔跑,看起來還少了一隻胳膊,裝扮也很奇怪。

這裡帕爾馬用快速的剪輯不給觀眾太多思考的空間,文森馬上被警察干掉了。那個奇怪的路人站定在凱爾面前,鏡頭用虛焦持續保持該人物的神秘感,同時又不干擾他搶鏡。觀眾在這裡會產生強烈的不好的預感。這種暗示鋪墊的手法在本片中屢見不鮮,有效增加了畫面信息量。

一個正反打交代了兩名主角的心境,凱爾依然沒有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卡利托讓她安心。看起來危險已經解除。但是那個畫面外的路人依然令人緊張。

果然,這裡通過延時揭示的手法,把畫面從凱爾轉移到野馬巴尼的身上,一看他就是來者不善,畫面快速切換到槍口,不等眾人反應,便迸出火花。

最後一個波多黎各好漢,重情義同時又狂妄自大的理想主義者卡利托,還是倒在了背叛和暗算上,沒有擺脫自己的宿命,成為了黑社會江湖中新的殉道者。紅色恰到好處的再次成為卡利托的背景色,那鮮血和眼神,卻成為永恆。

《情梟的黎明》區區兩場長時間的動作戲,就令影片的刺激性大大提升,同時不光是為了打而打,在兩場動作戲裡面,不僅推動劇情發展,更彰顯了主角的性格,昇華了影片的主題。現在的製作環境,很難看見拍攝的如此考究的經典式動作場面了,甚至在帕爾馬的其餘電影裡也不多見。一味的用CG特效轟炸眼球。不見得就比這種動靜結合,節奏感強,長鏡頭運用犀利的動作戲更令人印象深刻。

《情梟的黎明》算不上最經典的黑幫電影之一。黑幫片中的第一梯隊裡,有《教父》、《美國往事》、《窮街陋巷》這樣的老大哥,《情梟的黎明》頂多也只能排在第一梯隊的末尾。他的主題不是最深刻的,特點也不夠鮮明,但這部片子值得探討的地方依然很多。帕爾馬的鏡頭語言,加上帕西諾逆天的表演,雖不足以令影片整體達到神作級別,但仍能讓卡利托這個角色,成為黑幫電影歷史上最有血有肉,最令觀眾動情的浪漫主義人物之一。

論戲書影

電影是溫柔的流氓

音樂是浪漫的瘋子

遊戲是嚴肅的小丑

文學是高雅的娼妓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