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的妻子》:候麥“道德”主題電影的半衰

候麥的這部作品,真的比“六道德故事”稍遜——也就是衰退的委婉說法。《飛行員的妻子》刻畫了一個可愛的男人形象,愛情,巧遇,表述永遠是侯麥電影的三大基本元素,概括來講就是走路+說話,追究起侯麥的敘事方式,其實原本故事就沒有故事,也根本不能構建起一個故事的框架,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及戲劇故事情節是依託人物+矛盾來構成的,矛盾的解決產生了結局,而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則決定了結局的性質。

《飛行員的妻子》:候麥“道德”主題電影的半衰

實際上,他並沒有走出“道德”主題。這使我感到奇怪,在《六道德故事》中,道德—男女關係的探討仍沒有窮盡嗎?這說明,對“道德”主題的發掘,是沒有止境的。那麼,這樣一來,我認為,就必須將形式—外在的這一層敘事,加以多樣化,才能進一步推進主題的探索深度。

《飛行員的妻子》:候麥“道德”主題電影的半衰

而候麥的問題,就是他的重複性。在主題上的;在故事(敘事)上的;在拍攝技法上的……實際上,他形成了類似於佈列松的一套拍攝法則。中景。對此,個人以為,其拍攝手法(方法)其實並不如佈列松的豐富——後者雖然沒有形成什麼體系構架之類的東西,但有明確的指導方針:攝取,局部的攝取,畫面構圖的攝取等等。佈列松的法則是減法。而候麥,單從技術角度看,還是受新浪潮的“紀實”傾向的影響。然而,又未達到特呂弗的“極致”。故此,顯得中規中矩。

《飛行員的妻子》:候麥“道德”主題電影的半衰

自然,候麥的特點,實是他那“道德”主題的敘述的特點。這在《穆德家的一夜》中達到了頂點。因此,反觀這部《飛行員的妻子》,其道德寓意,躍於紙上。主要的敘事結構和“六故事”接近或者說完全是延續。可是,這樣不停地反覆自我複製,是不能向著“道德”這個目標,更進一步的。必須轉換故事模式——也就是自我更新。

《飛行員的妻子》:候麥“道德”主題電影的半衰

其實,仔細想一下,梅爾維爾的“黑色”電影,也是在探討道德,如果候麥去拍一部“”電影的話……那麼,至少可以預見一點,那就是阿蘭·德龍的表演將更上一層。其二,我不認為,這片子能作為候麥的代表作。因為,本片已經滑坡了。

《飛行員的妻子》:候麥“道德”主題電影的半衰

但是電影中也有讓我很感觸的片段,有個鏡頭是這樣的:弗朗索瓦告別了安娜。個體的孤寂滴進夜色,城市就泛起溫柔的漩渦。他告誡自己,你對她並非獨一無二,就像她對你不是那麼獨一無二,你把她當女神,她把你當傻逼。你只是提款機、搬運工、維修員、千斤頂、打氣筒罷了。她不肯放過你,你就要學會放過你自己。總有一個女孩兒會等著你。他寫好情書,準備投到露西的郵筒裡,卻剛好撞見露西與一個陌生男人在門前擁吻。他趕緊退到泡桐後不讓他倆發現。他手裡的照片和枯葉一同飛舞、墜落,並不曾撲向燈光。在照片裡,露西挽著克里斯興的手,微笑著。

《飛行員的妻子》:候麥“道德”主題電影的半衰

你們覺得《飛行員的妻子》這部電影怎麼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