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空心村的鄉村振興探索,聚焦三農

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聆聽三農,感悟中國"

年輕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村裡多是留守人員、很多農戶人走屋空……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一些農村難免出現“空心化”。在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空心村”何去何從?

愛強村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希勤滿族鄉的一個村莊,近年來這個村莊也在走向空心化,在村支書劉國宏的帶領下,村裡進行了產業探索,不斷解決問題,力求將“空心村”變身為“產業村”。

劉國宏,是哈爾濱市璞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雙城區希勤滿族鄉愛強村的村支部書記,這個合作社就設在村支部裡。合作社還在初步發展中,產品展示廳、加工車間都在一起,加工的這些產品,銷售最火爆的是玉米麵條。

劉國宏:這個是我們合作社生產的五穀雜糧,裡面是玉米大碴子、小碴子、玉米麵,這都是我們村自己生產的。這是玉米麵條,銷量特別好,供不應求,主要銷售到深圳、上海、廣東、山西,一天能出一噸左右。

銷售最火爆的時候,劉國宏需要16到17位工人一起工作,現場包裝、貼標、裝箱,眼下是淡季,每天的工作量3到4位工人就可完成。

工作現場,一位大姐介紹,他們這些工人全是愛強村的村民,不少是貧困戶,就近打工讓他們實現了脫貧。在大姐的眼中,在劉國宏的眼中,這個合作社承載了村子發展的未來。

劉國宏:我幹活也是挑人幹,有一些貧困戶家裡的子女讓他們在這裡乾點,有一個貧困戶他父親精神不好,原來他在外面打工不著家,這樣我把他找回來在這裡打工,可以照顧他父親嘛。現在他家已經也脫貧了。如果將來產量大的話,就把所有的貧困戶都吸引進來。

這個合作社是怎麼成立的呢?這要從愛強村的空心化說起。愛強村共有580戶1980人,土地面積14974畝,每戶都有20多畝地,而且土地肥沃、地面平整,是玉米栽培的優勢產區,也適宜種植雜糧。不過,因為栽培農作物效益不如打工,而且村子離城區近,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裡只剩老人和留守婦女,成了空心村。劉國宏回憶說,村子空心後,農業生產受到了影響,尤其是聽說了玉米掉價的信息後,村裡的農業生產幾乎停滯,這讓他有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

劉國宏:2016年春天,說沒有保護價玉米會掉價,我就想價格下來了怎麼辦。因為我們這邊上農家肥不用化肥,外面這也說綠色那也說綠色,我種的玉米不也是綠色生產的麼?就想到成立合作社發展。

成立合作社,一方面將農戶分散種植的玉米統一銷售,獲取更多的收益,應對玉米可能掉價的風險,另一方面讓大家有事可幹不再家長裡短,提升留守婦女的自信心,這是劉國宏想到的應對空心村困境的辦法。

一個不是很知名、不是很富裕,又空心化的村子,成立合作社並獲得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有很多,資金不足是第一道關口,沒有錢,引進不來高級設備,也提升不了生產效率。

劉國宏:我就開始準備加工,玉米加工不能用不幹的啊,找烘乾塔一問人家說烘乾了之後這個糧食就不能好,最後我就在我家的房子裡把炕收拾出來,下面燒火,4000來斤玉米就這樣弄乾了。

人才是劉國宏的第二道關口。村子空心了,不用說有知識有文化的,但凡有點體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合作社生產出的產品怎麼銷售?劉國宏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跑腿營銷來打開局面。他發動親戚朋友,逢人必推銷,到各種展會上吆喝,甚至一度被誤認為假貨團伙。

劉國宏:現在就是有的人想買好東西買不著,咱們賣的想找他們也找不著,咱們東西賣的價格確實比較高,咱的成本也高啊。市場開拓現在都是我自己,因為用別人的時候都會涉及到費用。

加工農產品,走品牌化的道路,提高了經濟效益,愛強村的村民們開始紛紛加入合作社,這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村民們生產出的農產品,超出了合作社的加工能力,部分訂單不能按時供給,又影響了資金積累的速度,這些是劉國宏面臨的實際問題。不過,在劉國宏看來,只要村民們團結起來,一起向前看,這些問題隨著合作社的發展都會慢慢解決,他想出各種辦法把村民們凝聚起來:

劉國宏:這是參加咱們黑龍江省秧歌比賽,咱們村獲得的梅花獎,這個是雙城區舉行的拔河比賽,我們村獲得的冠軍,那邊是廣場舞比賽,我們村獲得的第一,農閒的時候活動開展的轟轟烈烈,老百姓都積極地參加。

舉辦、參加文藝活動為村民們搭建了溝通互動的橋樑,增加了空心村的生機活力和辦事的凝聚力。

劉國宏:現在都說鄉村振興麼,要振奮人心,把人心都聚在一起。通過這些活動村裡面大家對我比較認可,村裡面舉行活動大家都積極參加,這個對未來的農業生產和合作社的發展都有凝聚力有好處。

作為村支書和理事長,如今的劉國宏在當地小有名氣,大家認為他踏實又有一定的想法,合作社生產的產品品質也較好,銷路在慢慢的打開,村支部裡獲得的獎牌證書也慢慢多了起來。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希勤滿族鄉有不少和愛強村一樣的空心村,在一些空心村裡,有劉國宏這樣的帶頭人,也有一些返鄉創業者,他們正在打開鄉村發展的新局面,還有一些村子則相對“沉靜”,如何發展,還需要認真地探討。

愛強村探索鄉村發展振興的故事就講完了,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愛強村嘗試從”空心村“變身“產業村”的情況很有代表性,村子想發展,又面臨著很多瓶頸的制約,通過努力發展有所起色,但是越發展面臨的困難越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多,進入到了一個循環解決困難的過程裡面。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萬事開頭難,需要帶頭人有企業家的精神,而在村支書劉國宏的身上,就有著這種企業家的精神。

李國祥:企業家的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他在發展的時候,他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有這個企業家的精神就是來不斷不斷地來解決問題,萬事開頭難,起步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自身謀求發展,努力也好,創造條件也好,這個是先決條件,有了這個條件之後,我們可以去找當地的政府,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到很多村子發展比較好的,都是在政策的支持下,加上自己的努力,再很好的抓住市場的機遇,才能不斷髮展起來的。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李國祥認為,針對空心村問題,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的確應該採取一些措施,其中最關鍵的是對村莊進行分類施策,再通過適度的土地流轉,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的發展。

李國祥: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來之後,我們對村子進行了分類,有一些村子具有自我發展的條件,又想去發展,將來通過政策支持加上自我發展就能發展起來,也有一些空心村將來確實要消亡的,這個通過鄉村振興規劃,進行有序的分類,它到底是自提提升,還是通過村莊整治、國土整治,這個村的人口通過到人口聚集的村莊去,這個要通過規劃來解決。有一些空心村最終消亡,這個從宏觀的角度上看也沒什麼可怕的,當村子走向空心村,但是國土整治還沒有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土地集中在極少數的人手裡,哪怕是不在這個村裡的人也沒有關係,剩下的人主要通過給流轉土地的主體打工來獲得收入,整個的土地又能夠利用,人口將來能有序的分流,留下來的人要麼在居住上可能會重新安排,在就業上通過打工的方式來解決,所以說土地流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