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背診!(很強大)


中醫背診!(很強大)



手診,面診,背診,等都是中國中醫的國粹,都值得挖掘整理發揚光大。故在網上搜集了關於背診的相關知識供朋友們觀摩學習。申明不是我寫的喲,並且再次申明我不是醫生喲。我只會易經養生術。跟我學易經養生術防病治病,學會了病也就治好了。何樂而不為呢?

後背為五臟六腑的反射區,從頸下二寸開始,以手掌大小為一個反射區,向下依次順序為肺區、心區、肝區、脾區、腎區、排洩區、生殖區,共為七個反射區。

1、體雕目測法

(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為體質虛寒,溼氣重,水分滯留體內,引起手腳冰涼怕冷,下身腫脹等症狀。

2、肺區診斷

(1)拇指推肺區膀胱經,出現微血管擴張的現象。

(2)背部長痘為肺風粉刺,體質燥熱,多為肺陰虛。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適,面部毛孔粗大。

備註: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區診斷

(1)拇指推心區內膀胱經,出現發紅現象,心火旺。

(2)眉心長痘,面部潮紅多為虛火上炎。

備註:體胖者胸悶氣短,體瘦者失眠多夢。

4、肝區診斷

(1)肝區膚色不均發青為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肝區突出為肝功能下降。

(3)眼乾澀充血,眼袋大,視力下降為肝火旺盛。

5、脾區診斷

(1)脾區膚色發黃為脾胃不和。

(2)口腔潰瘍,口周、額頭易生紅色痤瘡為脾胃實熱。

(3)皮膚鬆弛,虛胖者多為脾氣不足,舌苔黃膩,便秘實胖者多胃火旺盛。

6、腎區診斷

(1)腎區凹陷,腰部顏色發黑,多為腎水不足。

(2)面部易生烏雲狀片黑斑,手腳冰涼怕冷為腎陽虛。

(3)聽力下降耳鳴,腰痠,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

7、生殖區診斷

(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

(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後,多為宮寒宮冷症狀。

第一節 背俞穴診的理論依據

經絡系統是中醫獨特的基礎理論,經絡和臟腑共同成為中醫髒象理論的兩大支柱,經絡是人體氣血的主要通道。經絡體系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以及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經絡主要循行於人體內臟及肢體頭部,而奇經八脈則主要循行於人體腹背,並對十二正經氣血起調節作用,十二經別又是十二正經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輔助支脈,其作用在於補充十二正經循行不足。十五絡脈則是正經加強內臟與體表、四肢之間聯繫的分支,十二經筋循行於軀表筋肉,十二皮部則分佈於人體膚表。由上述經絡體系構成密集的網絡組織遍佈人體,縱橫交錯無所不至,可起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

背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分佈的俞穴,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俞穴,並與人體內臟相互對應聯繫。張景嶽謂:“五臟居於腹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因此,俞穴是聯繫內外的樞紐,是反映人體內臟生理、病理變化的窗戶。有些疾病,可通過俞穴的壓痛、過敏、隆起、穴下軟結、腫脹、硬結、癢、熱,涼及經絡循行部位皮膚的色澤、瘀點、丘疹、脫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反映出來,故診察背俞穴可助診斷。

第二節 背部俞穴的分佈

1.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心俞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4.膽俞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5.睥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6.胃俞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7.三焦俞位於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8.腎俞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9.大腸俞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0.小腸俞位於第一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1.膀胱俞位於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醫背診!(很強大)



背俞穴定位圖

第三節 背俞穴診查方法

1.經穴診查以循經取穴為原則,檢查背部俞穴時,以膀胱經五臟六腑俞穴為主,可取坐位,頭稍向前傾。

2.經穴診察,包括循經診察法、經絡電測定法等。循經診察法,用手指循經按壓,探索陽性體徵和反應。如壓痛、皮下結節或皮下組織的隆起、凹陷、鬆弛和皮膚的變異等,藉以分析推斷臟腑病變與疾病的虛實狀態。經絡電測定法是根據生物體對電反應的原理,測定皮膚導電量,從測出數值的高低中,分析各經氣血的盛衰,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

3.捫穴診察,就是按壓體表的有關俞穴,以診斷其相關的內臟疾病。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五臟有疾也,暗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說明內臟有病時可在體表俞穴有所應,察此便可知何髒何腑發生病變。

4.觸壓手法:

(1)滑動醫者以拇指腹或食指腹,輕輕地放在病員的皮膚上,然後上下按撫,緩緩滑動以檢查敏域或壓痛點。

(2)旋轉用力比滑動時要大一些,但活動範圍則較小,一般可按順時針方向旋轉。這一手法一般用來檢查結節的形態、硬變和壓痛程度。

(3)推尋醫者以拇指的內側為重點,自內而外,進行推尋,目的在於查皮下的條狀結節。

5.判斷陽性穴位的標準:

(1)異樣結節因經絡滯塞不通,故往往在有關經絡上出現條索狀、扁圓狀等異常反應物。

(2)敏感反應大致可分壓、疫、痛、麻四種反應。局部因觸按而產生的壓迫感是正常的反應;疫楚感的自發出現,是經絡發生變異的象徵,但病情尚屬輕淺;疼痛感是經氣阻滯不通的現象,表示病情深重,並且還在繼續發展;麻木感是經絡失調、氣血虛衰的表現,病情較諸痛感又深一層。幾種敏感反應可以單獨出現,亦可混合出現,但以混合發生的情況更為多見。

(3)外形的變化觀察外形變化,有三個步驟:①診前細看局部肌膚的隆起與下陷,隆起的為實,下陷的為虛。②診時留心指下的肌膚鬆軟和堅實,鬆軟為虛,堅實為實。⑧診後注意皮膚是否隆起,隆起者為經脈受邪。

綜上所述,任何俞穴,只要抓住其出現的異樣物、敏感反應、外形改變中的一種,便可診斷為陽性穴位。此外,如色澤的變異和溫覺的差異,也應結合起來觀察。

第四節 俞穴診斷與主病

1.肺俞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症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③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症。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等病變。

2.心俞①若有稜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呆等症。

3.肝俞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症。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症。③出現稜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症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①發現稜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痺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②診得條索狀結節,並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症狀。③若出現稜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徵。

6.胃俞①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②有稜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症狀。②若有稜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徵(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稜狀結節)。

8.腎俞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徵。②診得稜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症。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9.大腸俞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乾結。②有稜狀結節併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洩瀉等症。

10.小腸俞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後頭疼痛、後項拘攣之症。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症。②按得稜狀結節,並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症狀。⑧有細條索狀結節、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痺痛。

附:(一)華佗夾脊穴診斷頸椎病

頸椎增生性脊柱炎,通常稱為頸椎病或頸椎綜合徵,系骨關節退化所致,或因慢性關節損傷,如長期負重、姿勢不良、過於肥胖而造成脊柱內外的平衡失調所致,這是一種常見病。海軍學院衛生處王秀華等運用《醫宗金鑑·手法總論》指出的“以手摸之,自悉其情”的觸診法,應用指腹按其頸部“夾脊穴”,“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查其“壓痛”,明辨位置,探其性質,診斷頸椎疾病,其陽性率、符合率基本一致。 1.檢查方法一般取坐位,病人騎椅而坐,雙手平扶椅背,胸背挺直,兩眼平視,頸肌鬆弛,以便檢查。

2.指按部位醫者通過右手拇指的指腹,先舒松頸部,然後沿頸部椎體旁開0.5~1寸處,施以均勻的壓力上下滑動,或以雙手拇指反覆仔細的核實對比,查知脊柱兩側皮下深淺陽性體徵及形態的異常。

3.指按標準分輕、中、重三度。

(1)輕度單純壓痛,肌張力存在,淺表有硬度,壓痛較輕,症狀不夠典型。X光攝影顯示,頸椎骨與關節輕度病理改變,有的無病理改變,一般陽性率偏低。

(2)中度可觸及結節性狀物,大小如珠,淺深不定,診時拒按,觸痛明顯,症狀典型,部分功能障礙。X光攝影顯示,頸椎骨與關節的病理改變明顯,陽性率比較高。

(3)重度可觸及條索狀物,形狀粗細不一,如似棒弦,多在深部,肌張力增高,指按有吱吱聲,甚至觸電感,或頭頸轉動可聞及關節磨擦音。神經壓迫症狀重,頸椎骨與關節的病理改變尤為明顯,陽性率最高。

(二)天突穴觸診判斷妊娠

在天突穴處觸診,可以判斷妊娠與否,其準確率在90% 以上。天突穴位於胸骨切跡正中凹陷處,與會陰部位相對應。婦女懷孕時,會陰部的顏色變深,陰道壁變軟,子宮頸顏色變藍;天突穴處也有改變,未妊娠婦女,天突穴處觸摸不到脈搏跳動,而在妊娠後用食指觸診之就可摸到明顯的搏動,據此可作出妊娠判斷。這一方法比常用的婦科檢查及實驗檢查,要簡單而方便得多,而且沒有副作用,尤其是對有習慣性流產者,不會因此而致流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