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的角度剖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在谈及明朝灭亡的原因时,军事上的失败无疑是导致其灭亡的直接因素,明朝腐败不堪的军事体系已经难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正常运转,各类顽疾不断侵蚀着帝国的躯体,到最后明朝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最终引发了甲申之变,军事上的惨败直接导致一个王朝顷刻间被另一个王朝取代,明朝就此宣告覆灭。

从军事的角度剖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而要谈及明朝的军事,就不得不介绍这个朝代的军事制度和存在的缺陷,以及后期的重大战争。

卫所制度的建立

明朝建国初年,为了养活数量庞大的军队,朱元璋不得不下令军士屯田,这一点也是古代军阀解决粮食问题的经常用的一招,而且此时的百姓刚刚脱离战火不久,自然也无力缴纳赋税供养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下令设立卫所,并且将其推广全国,他想要让国家的军队自己养活自己。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卫所的设立也逐步让军户这种世兵制度再次浮出水面,这些军户一入军籍,后代就都是军籍。而且此时天下因为战乱出现了大量的无主之地,因此这些田地也就被赏赐给军户耕种,同时也要缴纳一定的赋税。在《明会典》中记载:

洪武三十五年,纳正粮 12 石,余量 12 石。

除了12石粮食自己食用以外,还需缴纳12石粮食给国家,剩下的粮食也足够食用,也算是比较合理。

在《明宣宗实录》中记载:

洪武、永乐年间屯田之例,边境卫所旗军三分、四分守城,六分、七分下屯;腹里卫所一分、二分守城,八分、九分下屯,亦有中半屯守者。

这样看来军户的主要职责是屯田,以及拱卫疆土,屯田和守城的兵力划分如果不出现土地兼并,也可以基本达到目标。这样的制度在明朝初年那个特殊的时期也没什么问题,毕竟这个时期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是无主之地,基本上不存在土地兼并问题,而且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战争,军户只需要承担的守卫疆土的职责,以及为国家缴纳赋税。

从军事的角度剖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之后朱元璋下令让犯罪之人充实军队,明朝初年, 法律严苛,犯了法的平民都被送往军营,而且还要强制改为军籍,其结果自然导致军队成了各类罪恶的收容所,当兵也成了一种服刑的手段。

卫所制度的危害

让军户屯田,用罪犯充实军营,虽然在明朝初年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但是这种制度随着国家的发展,演变的越来越不合理。到了明朝中期,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军户们手上的田产被豪门大户以各种手段夺走,而且日常的军事训练也被荒废,在籍军户大量逃离,致使军队出现了大量的空额。

今武备积驰,见籍止十四万余,而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比敌骑深入,战守俱称无军。

从这句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明朝军事已经荒废到了什么地步,京城的十四万在籍军户,得到操练的不过五六万,国家看似有守军,实际上根本无法依靠这些人打仗,军户制度早就已经荒废。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整个京城的在籍军户,已经减少到了两万人,大多还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怎么可能依靠这些人去打仗。

其实在籍军户的不断流失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这些军户在明朝初年曾经得到了国家赏赐的五十亩土地,在明朝初年自然过的比较滋润。但是经过几代人之后,其后代分到的土地不断减少,还要遭受皇亲国戚以及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生活自然也就越来越难过,因此不得不以各种手段逃离军籍,在《明史》上就有记载:

田归豪右,军尽虚籍。

军户们没了土地,但是还要承担着军人的义务,各类徭役也越加沉重,而且此时的军户地位很低,朝廷的官员,军队的将领都可以肆意使用军户为自己谋私利,这样的结果自然导致军户大量逃籍。在这种的情况下,想要依靠着军户自给自足,守卫国家,已经成了笑话。

募兵制的形成与缺陷

到了明英宗时期,国家已经意识到无法依靠军户作战,因此朝廷不得不采用募兵制,在《明史》中记载:

正统二年,始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

从此之后,募兵制逐渐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募兵已经占据军队的大半数量。募兵相比于军户更为合理一些,这些人是全职军人,不用参与耕种,而且也不用入军籍,离开军队后还是良民,朝廷给与这些人的兵饷也更高,所有的条件都不是军户能相比的。

从军事的角度剖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这样的结果自然也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募兵训练时间更长,军事素养也更高,这些人也就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主要战力。

不过募兵制的实施,虽然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但是也为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戚继光练兵为例,在万历年间,戚继光给士卒开出的兵饷是一个月一两半,折算成粮饷大概超过卫所守军的一倍还要多。

再以辽东为例,嘉靖年间,每年给与辽东兵团的兵饷为六万元,之后还在不断增加。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增至四十多万两白银。募兵制度带来的财政压力让明朝有些喘不过气来,因此不得不转移到百姓身上,在史书上记载,明朝以练军为名,向百姓征收赋税:

南畿、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

自万历年间,辽东战事频繁,不得不逐年增加赋税:

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

这几乎是年年增税,结果自然也就导致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最后终于激起了民变。而朝廷为了镇压反抗势力,又要继续募兵去剿灭叛军。募兵就要用钱,这钱自然要从百姓身上获取,结果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国家彻底崩溃。

混乱的兵制与战场的失利

明朝早期规定,兵部只是传达军事政策,以及授予军队将领官职的敌方,这一点在史书上也有记载:

尚书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

可是在崇祯年间,兵部权力尤为混乱,皇帝赐予兵部尚书尚方宝剑,可以对统兵大将先斩后奏,自然也可以随意指挥前方战事。以兵部尚书袁崇焕为例,他当时以不尊调令为由直接处决毛文龙,在史书中就有记载:

崇焕因诘文龙违令数事,文龙抗辩。崇焕厉色叱之,命去冠带絷缚,文龙犹倔强。乃顿首请旨曰:‘臣今诛文龙以肃军。诸将中有若文龙者,悉诛。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

要知道在军职上,袁崇焕和毛文龙同属一个级别,而且在明朝初年处决大将需要先上报朝廷,还要经过皇帝同意。但是到了崇祯年间,兵部尚书的职责无限膨胀,已经成为了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袁崇焕至少还是懂军事的,如果是一些并不懂如何打仗的兵部文官,这些人也开始插手前方的作战指挥的话,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从军事的角度剖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就以萨尔浒之战为例,当时的兵部右侍郎杨镐本身不懂军事,但是却亲自指挥军队作战,最后惨遭大败。这场大战导致明朝已经很难凑齐力量,再对后金(以后的满清)进行大规模的围剿。

《明史》记载:廷议镐熟谙辽事,起兵部右侍郎往经略。诏赐镐尚方剑,得斩总兵以下官,乃斩清河逃将陈大道、高炫徇军中。其冬,四方援兵大集,遂议进师。……文武将吏前后死者三百一十余人,军士四万五千八百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算。

不但如此,明朝末年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也给了前方战事的错误指导,崇祯十四年的松山大战,当时洪承畴率军出征满清,崇祯皇帝在出征前召来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希望他能够给与一些建议,结果陈新甲建议将兵力四分,然后围剿满清。

洪承畴认为这样太过于冒险,应该谨慎行事,但是皇帝没有听他的。而且在开战后,还不断催促洪承畴进攻,结果四路大军反被清军各个击破,最后导致一场大败,明朝已经彻底失去了反击的力量。

帝召新甲问策,新甲请与阁臣及侍郎吴甡计之,因陈十可忧、十可议,而遣职方郎张若麒面商于承畴。若麒未返,新甲请分四道夹攻,承畴以兵分力弱,意主持重以待。帝以为然,而新甲坚执前议。若麒素狂躁,见诸军稍有斩获,谓围可立解,密奏上闻。新甲复贻书趣承畴,承畴激新甲言,又奉密敕,遂不敢主前议。若麒益趣诸将进兵。诸将以八月次松山,为我大清兵所破,大溃,士卒死亡数万人。

虽然这件事可能是后来清朝为了粉饰洪承畴而改写的,但是这其中也可以看出,明朝后期的军事指挥系统已经十分混乱。文官插手军事指挥,不懂军事的人干预军事,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而且此时还不止是满清崛起,国内李自成、张献忠率领流民起兵反抗中央政权,整个明朝到处都是开始起义的农民,这让原本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加快了走向灭亡的速度。

从军事的角度剖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此后的明王朝外无可用的军队,内部也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撑,而且接连遭遇天灾,百姓流离失所,最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就此灭亡,史称甲申国难。

结语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军事上的接连失败,能战敢战的统兵大将不是被下狱,就是殉国。面对满清的崛起,明朝统治者没有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致使清朝的势力无限膨胀,让这些人有了可以和明朝直接抗衡的实力。

之后的几场大战中,明朝因为各种原因遭遇惨败,而且国内也是矛盾重重,各地流民起义不断,繁重的赋税都压在平民身上,这样的结果也就直接导致百姓纷纷起兵。

而明朝要镇压造反的流民,就不得不继续加重百姓的赋税,以此获得练兵的军饷。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让无力承担赋税的百姓加入到反抗的队伍当中,明朝越是镇压,起义的农民反而越来越多,最终酿成了一场滔天大祸。

不但如此,明朝的军事制度有着明显的重文轻武的迹象,用不懂军事的大臣指挥大军作战,派遣宦官去军队督军,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军队指挥系统十分混乱,作战时期缺乏灵活的调动,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要知道军事手段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础,明朝的卫所制度漏洞百出,只是经过了几十年,这种制度就成为了制约军队战斗力的弊端之一。虽然后期主要采用募兵制,但是明朝的军队供应体系缺乏有效地管理,指挥系统也越加混乱,最终也导致了明朝军队体系的崩溃,进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总而言之,如果明朝能够合理的解决军事制度上的矛盾,选用合适的将领去指挥作战,明朝不会这么快就灭亡。

《明史》、《明会典》、《明宣宗实录》、《万历三大征考》、《中国全史·中国明代军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