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相沖突了,究竟該執行哪個旨?

旨意,是皇權的象徵,但下達旨意的,並非只有皇帝。旨意大致可分三類:

第一、天子金口玉言,稱為“聖旨”。

聖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詔書、誥書、敕書、制書等形式,明清以後,聖旨都以“奉天承運,皇帝(詔、誥、敕、制)曰”這一句開頭。當然,皇帝的旨意,也可以採取“口傳”的形式,或者較為隨意的“御批”(皇帝用硃筆寫在小幅紙上的批示)。現在一些電視劇裡,太監口傳聖旨,還要先來一句“奉天承運,皇帝云何云何”,宣完旨,還不忘說一句“欽此”,實在是好笑!

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相沖突了,究竟該執行哪個旨?

“欽此”是幹什麼的?好比看官你借人錢,寫下“今欠某某人民幣十萬八千九百九十九元”,“元”後面是不是還要寫個“整”?整就相當於欽此,是為了防止壞人在後面篡改加字。嘴巴里說出來,算怎麼回事呀?

第二、太后或皇后的旨意,稱為“懿旨”。

第三、皇貴妃、皇太子和親王的旨意,稱為“令旨”。

懿旨和令旨發揮作用,主要在皇朝發生突然變故,皇位空置的情況下,太后(或皇后)與皇太子(親王)暫時用懿旨、令旨的形式發號施令。

以明朝為例,永樂中,成祖經常在外徵巡,皇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便以令旨行事。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他弟弟郕王也以監國的身份,以令旨傳令。

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相沖突了,究竟該執行哪個旨?

凡後宮之命,皆稱懿旨。還是以明朝為例,武宗朱厚照去世後,沒有子嗣,大臣決定派人到湖廣安陸迎請興王嗣子朱厚熜來京即位,在新君即位前的四十天時間裡,皇位上無人,凡大政令都以武宗母張太后的懿旨的形式頒行,直到朱厚熜正式繼承大位。

還有一個例子,穆宗朱載垕在隆慶六年突然去世,年僅十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神宗)即位,隨即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與內閣首輔大學士高拱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高拱發動言官猛烈地彈擊馮保。馮保為了自保,向兩宮太后(這時穆宗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貴妃尚未為太后)和皇帝告發說:“高拱目中無君,他說萬歲爺是一十歲小孩,如何治天下!”高拱的話令孤兒寡母內心不安,於是決定驅逐高拱。

皇帝的聖旨和太后的懿旨相沖突了,究竟該執行哪個旨?

第二天便宣召府部大臣入宮,忽然太監從宮內捧出旨意,題頭之語是:

“皇后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聖旨”

是兩宮太后和皇帝聯合傳旨(因為尊母后,懿旨和令旨尚書於聖旨之前),下令高拱立刻解職離京。

通過以上縷述可知:1、聖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權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據,體現的是最高行政權和最高裁判權;

2、只有在一些特殊時期(皇帝去世或年少),懿旨和令旨能起到暫時替補的作用,聖旨、懿旨、令旨,說到底,都是“一家之言”嘛!但當皇權恢復正常後,就只允許聖旨“一人之言”呢!

3、歷史上偶有太后和皇帝不和的情況,太后若能壓制皇帝,那麼懿旨在宮廷內的影響力就很大。然而,若太后所傳之令關乎政事,則仍應以聖旨的形式頒行,懿旨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與聖旨相提並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