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將來會不會消失?你怎麼看?

渭水釣叟2


有一種觀點是認為,中國純文學已經快要進入死亡的邊緣了。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對於如今的現狀非常擔心。其實我也在思考為什麼中國的文學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中國的文學為什麼不可以像八十年代一樣而繁榮開來。

中國的文學為什麼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實也好說。主要還是多媒體的出現,對於文字的衝擊。還有就是,文學自身帶有的阻拒性而導致群眾基礎不足。

我也知道想要拯救中國的文學太難了,但是我實在不忍心看著如此的場面出現。所以,我還是腆著臉為開一副我認為的藥方。我的方子也僅僅是開給對於文學有情懷的年輕人,或者立志想要走這條路的同道中人。對於那些已經成名的作家,我的話幾乎是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的。所以,我的建議僅僅對於現在或者將要走進創作之路的各位:

縮短篇幅

手機出現讓人們的閱讀習慣呈現碎片化的趨勢,普羅大眾對於長篇的文字可以說已經完全失去耐心。文字肯定沒有圖片和視頻來的生動和直觀,而且不費腦子。對於,這樣的衝擊,我認為我們就不要再創作長篇文章了。我認為適合現在的閱讀習慣的文章最好不要超過兩千字。能夠承載這樣的字數的題材有:小小說、散文、詩歌。我相信只有將字數精簡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正統的文學才會有市場。當然,也有網絡小說篇幅很長,但是我所講的是針對純文學的。

網絡小說本身,目前的情況是作為一個商業化傾向嚴重的行業,必須考慮讀者的數量,而短篇故事可能因為其情節和作者思維的連貫性上而在吸引讀者方面佔優,但同樣的,講好一個故事需要作者花費大量的心思,而多更新的短篇小說很難做到持續吸引讀者,很可能因為一個故事來的讀者因為不喜歡下一個故事再也不看了……在這一點上長篇小說有極大的先天優勢,只要作者把握好節奏和情節內容,其讀者的數量必然會維持並緩慢增長。

避免冷門體裁

筆者認為詩歌這種東西雖然字數不多但是絕對是幾乎已經滅絕的文學形式。如果有個人想用詩歌來在純文學這塊土地上耕耘。筆者當然不反對,但是這樣的形式就是脫離群眾的。筆者寫這篇文章就是旨在將純文學和市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所以我非常不建議,在市場化的今天,再去過多鑽研詩歌。其實,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文學成了一小部分人自娛自樂的產物。我希望文學可以走歐亨利、莫泊桑式的路數。防止過分的脫離群眾,我總認為文學不是孤芳自賞,有了群眾基礎,寫起來才更有動力。

與多媒體結合

其實,文學和多媒體結合才是我認為一個生存之道。作為簡單的文字形式來說,我們也可以用一些多樣化的呈現手段來進行文學普及。其實這一點具有十分強的先鋒性和實驗性。我相信在未來總有一個人會找到多媒體和文學直接最直接的聯繫。其實,如今將文學作品變成劇本是最快的一個和市場、觀眾集合的手段。微電影、正經的電影劇本都是我們這些勵志成為文字工作者的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對於這樣的市場情況,我們最先應該從劇本入手。

先有多媒體再入紙媒

在以前我們都是由紙媒的小說進行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改編。這個就要求小說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倒是認為我們完全可以反向操作。為什麼不可以先有劇本在進行小說的創作呢?利用多媒體來積累群眾基數,等到多媒體形式的作品紅了,積累了一定的人氣之後,再反推紙質媒介。增加紙質媒介的作品的銷量。如今我們看到很多現象都是因為某部電影或者電視劇非常的火爆而從而帶動了小說的第二次暢銷,那作為創作者為什麼不第一次就將這個過程完成?

雅俗平衡

其實俗文學受到市場的衝擊並不是非常大,那些所謂網絡文學其實並不存在考慮閱讀受眾的問題。作為創作者其實現在要做的就是情節為王道,哪怕是虛構成分過大的作品。跌宕起伏的作品其實才是讀者想看的。其實,現在群眾的閱讀習慣可以被稱為"懶閱讀"模式,怎樣讓他們在這個圈子裡繼續"懶下去"就是創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了。適當增加情節而減少思考成分在其中。

我所說的幾乎是完全迎合讀者、大眾的手段。究其原因,還是中國人多份浮躁、功利性讀書的結果。只有改變功利性讀書習慣而培養起閱讀習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我認為我開出的藥方就是在培養一代代的閱讀習慣,當閱讀習慣培養起來、功利化讀書心理弱化,中國的文學就會興起,將會有更多的人來進行創作。

這樣的日子多久才能到來不預測不了,但是我還是堅信文學雖然邊緣但是絕對不會完全消失。這其中包含了多少中華民族的魂是不必要過多爭論的。


一往文學


不會的。

因為人類永遠需要幻想。

因為人類永遠需要精神食糧。

因為人類永遠需要有人代他們訴說。

我說過:

“文學就是人們想要的生活,即使描寫的黑暗,也充滿情感,是非分明——雖然是非並不明擺著。而生活往往沒有真相和同情。”

我又曾經說過:

“所謂文學,就是對一切的理解與同情。

人性黑暗,既是他人的災禍,也是作惡者自己的災禍。

人性的弱點,幾乎人人不能避免。”

另外,當代人面臨地球不確定的未來,面臨資源、環境危機,所以人們越來越需要《三體》那樣的遙望,人們愛看《流浪地球》。

霍金預言,髙懸著的劍!

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給一個文學愛好者說環保,那人鄙夷不屑:“我說的是文學,你給我說環保!”

由於地球未來的不確定性,由於人類終於發現自己對宇宙的無知,文學的一切都在改變。



大悔憶智冰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多餘的。

我們有什麼切實的依據說文學要消亡呢?理論在哪兒?證據又在哪兒?

文學是個大一統的宏觀概念,當然也可以細分為若干個支系旁脈。但我猜想題主的問題,專指的是文學作品或者說文學創作一事。

題主不妨動動腦子仔細想一想,雖然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基本遠離了文學唯我獨尊的年代,開啟了史上少有的文化快餐先河,從向文看到向錢看,內核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我們據此就能否定那些一直沉寂而落寞的文字創作者的功績和堅守嗎?

顯然不能。也絕對不能忽視那些皓首窮經卻矢志不渝的文學創作者的存在和價值。

沒錯兒,現在的文學相較於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七八九十年代,確實沒落了、閹聲了甚而譭棄了湮滅了。但據此就大膽的給出文學消亡的論點,並不是負責任的態度,也不是一個正常文學創作者的正常思維。

文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實質挑戰,卻不會就此偃旗息鼓,黯然離開,依舊在摩拳擦掌、秣馬厲兵,一有風勢,便會乘勢而起,風捲萬里。

這是幾千年的文學底蘊所決定的,也是萬千文學死士的執著和篤定所決定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學這個蟄伏的鯤鵬,必將順風斂翼,驁宇振翅,扶搖直上九萬里,舒展垂天之翼,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我們可以拭目以待,也必將指日可期。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從猿進化到人類,人與人之間急切需要交流,於是產生了聲音。為了把某種聲音代表什麼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認同,便於交流,人們反覆演化,最終形成了文字。

有了文字必須廣泛推廣,讓更多的人認識,這樣文字才有生命力;這麼多零零散散的文字怎麼能記得住呢,要是有條線像穿果實一樣把它們串聯起來,這樣一定不會忘記和丟失該有多好?

於是,就形成了詞,然後又組成了句,形成了文章。為了讓文字更好的為大家服務,更方便交流,又把文字加工成許多優美現成的句式;慢慢演化成今天的文學。

經過反反覆覆,千錘百煉地磨勵文字,目的就是讓人們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怎麼能容忍文學偷偷地流失呢?


秋嶠


這在我看來,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問題。肯定不會消失的,不可否認。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會不會認為,文學會消失。如果你問了這個問題,那我只能說,你可能對文學瞭解不夠。當然,這並沒有批評意味,我只是簡單的闡述罷了!什麼是文學?以我所學的專業課上來講的話,文學是以語言為工具,形象的表示客觀事物的社會科學。但是平常述訴的話,我們平常簡單的生活現象,都含著文學。比如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繫,比如我們的日月星辰,比如我們的蒼茫大地,它們背後都蘊含著文學,即便它們只是自然中的事物。但是這些自然,這些客觀的現象,是延伸出文學的基礎。文學,片面一點也可以講是意識方面的。物質決定意識,我雖畢業這麼多年了倒也還記得這話。換而言之,只要我們人還在,我們還能思考,我們就不會缺乏文學。舉一個例子,詩也是文學中的,在我們在列車行駛的過程中望著窗外思考的時候,已經有一種詩意的存在了。有很多人都想詩意的生活,還有句話說,我們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我們的生活,是可以像詩一樣的呀!既然我們有詩一樣的生活,那我們就有文學,生活就是文學,那文學怎麼還會消失呢?








餘蘭颯颯


文學不會消失,但形式會發生變化。最重要的是,文學對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舉例來說,只要讀過金庸小說原著的人,基本上都認為影視沒有原著好,因為你會在自己的頭腦中根據想象出畫面,導演拍出的畫面,是他想象的畫面,和你自己想象的不會一樣,所以誰拍都有不滿意。更不用說把李白的詩拍成風景片,一韻味全失。很難展現李白的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自我風格。卡夫卡和魯迅的作品,拍成電影估計也很少能吸引觀眾。文學是高層次的審美體驗,從這個角度說,有永恆的存在價值。


觀象齋主人


文學永遠不會消失,這一點確定無疑,但文學前途岌岌可危。現在自媒體時代狂轟亂炸,詩文沒有一處清淨之地。文學作品的粗製爛造,發表渠道的廣泛性,以及優劣不分的詩文環境,人人都是詩人的泛濫,決定了文學上空霧霾籠罩,久久不肯散去的汙染局面。文學的這種無規制無標準的大面積投放形式,不利於其前途的更好發展。無目的又無柵欄的發表方式,構造了文學垃圾比生態垃圾更可怕更惡臭的現象,玷汙了文學的清譽,也影響了一代代人的審美能力。我認為,如果繼續任其惡性循環下去,即使文學有出路也像青樓女子一樣,人人嚮往而又鄙夷唾棄的地步。我們喜歡陽春白雪,也提倡下里巴人的創作,這是純文學的宗旨。可現在跟這個角度無關,文學轉型期所有的陣痛不是偶然的。若干年後反思,文學的無限自由必將極大地破壞人們內心神聖的情感,於正確的人生三觀一點益處沒有,反而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危害。人這一生,某些堅守必定是對的,比如操守氣節等,喪失了民族文化內部核心的東西,文化(包括文學)的方向將無法扭轉,甚至意識形態也會因此遭殃。


習慣了歲月的憂傷


文學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人類不滅亡,文學不會消失。

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民間傳說等等。文學無國界,而文學家則有國籍。文學藝術因種族、民族的不同也表現不同。文學的起源我們無從考證,現在文藝理論學家們也爭論不休,說法各一。不過筆者倒是比較認同文學藝術來源於生產勞動過程中的說法。

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文學便成了人們記錄心路歷程、讚美感情、謳歌社會意識形態最為常用的表達方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寶貴的歷史遺產。人類文明從遠古時代發展到今天,文學藝術界湧現出了許多傳誦千古的佳作和名家。中華5000年的璀璨文明發展歷史,也曾給世界文學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學藝術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由來已久。人們常常考量一個人的修養如何如何,這個修養不單單指思想品德的修養,當然也涵蓋了文學藝術的修為。

所以說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文學始終貫穿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永遠是不會消失的。





湘村農家AA


往大了說就扯的遠了,就說現在這個科技社會,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看一些文學方面的作品吧。當然這個不一定要讀書,像很多電影、電視劇等等,很多都是基於文學作品的基礎上拍出來的,這個就能把很多人給圈進看文學作品的範圍了吧。而且很多人還樂此不疲(畢竟追劇也是痛苦的,哈哈)。

對一些喜歡讀書的就更不用說了,文學這種形式我覺得永遠不會消失,只可能很大一部分人是通過其它方式接觸到而已。


福爾摩斯唐


文學不會消失的。

文學是什麼?

文學是靈動的歷史。歷史是需要被記載和思考的,而文學融合了記載與思考,是靈動的歷史。四大名著自不必說,《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文學鉅著,都生動形象的記錄了人文生活生態。立體的讓後人感受感知感悟歷史。這些功能,只有文學具備。

文學是人的自我思考。讀史書,你知道人類經歷了些什麼。讀文學作品,你才能知道人類都曾經思考了些什麼。人類的所有進步,幾乎都緣於人類對自我對這個世界的思考。

文學是走向更偉大文明的通道。宗教,神教,黨派,組織,這些引導人類文明的探索,幾乎都有文學的貢獻。

明白了文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和所起的作用,你就明白了文學會不會消失,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