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将来会不会消失?你怎么看?

渭水钓叟2


有一种观点是认为,中国纯文学已经快要进入死亡的边缘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于如今的现状非常担心。其实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文学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中国的文学为什么不可以像八十年代一样而繁荣开来。

中国的文学为什么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实也好说。主要还是多媒体的出现,对于文字的冲击。还有就是,文学自身带有的阻拒性而导致群众基础不足。

我也知道想要拯救中国的文学太难了,但是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如此的场面出现。所以,我还是腆着脸为开一副我认为的药方。我的方子也仅仅是开给对于文学有情怀的年轻人,或者立志想要走这条路的同道中人。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我的话几乎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所以,我的建议仅仅对于现在或者将要走进创作之路的各位:

缩短篇幅

手机出现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碎片化的趋势,普罗大众对于长篇的文字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耐心。文字肯定没有图片和视频来的生动和直观,而且不费脑子。对于,这样的冲击,我认为我们就不要再创作长篇文章了。我认为适合现在的阅读习惯的文章最好不要超过两千字。能够承载这样的字数的题材有:小小说、散文、诗歌。我相信只有将字数精简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正统的文学才会有市场。当然,也有网络小说篇幅很长,但是我所讲的是针对纯文学的。

网络小说本身,目前的情况是作为一个商业化倾向严重的行业,必须考虑读者的数量,而短篇故事可能因为其情节和作者思维的连贯性上而在吸引读者方面占优,但同样的,讲好一个故事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的心思,而多更新的短篇小说很难做到持续吸引读者,很可能因为一个故事来的读者因为不喜欢下一个故事再也不看了……在这一点上长篇小说有极大的先天优势,只要作者把握好节奏和情节内容,其读者的数量必然会维持并缓慢增长。

避免冷门体裁

笔者认为诗歌这种东西虽然字数不多但是绝对是几乎已经灭绝的文学形式。如果有个人想用诗歌来在纯文学这块土地上耕耘。笔者当然不反对,但是这样的形式就是脱离群众的。笔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旨在将纯文学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我非常不建议,在市场化的今天,再去过多钻研诗歌。其实,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文学成了一小部分人自娱自乐的产物。我希望文学可以走欧亨利、莫泊桑式的路数。防止过分的脱离群众,我总认为文学不是孤芳自赏,有了群众基础,写起来才更有动力。

与多媒体结合

其实,文学和多媒体结合才是我认为一个生存之道。作为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说,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多样化的呈现手段来进行文学普及。其实这一点具有十分强的先锋性和实验性。我相信在未来总有一个人会找到多媒体和文学直接最直接的联系。其实,如今将文学作品变成剧本是最快的一个和市场、观众集合的手段。微电影、正经的电影剧本都是我们这些励志成为文字工作者的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对于这样的市场情况,我们最先应该从剧本入手。

先有多媒体再入纸媒

在以前我们都是由纸媒的小说进行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改编。这个就要求小说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倒是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反向操作。为什么不可以先有剧本在进行小说的创作呢?利用多媒体来积累群众基数,等到多媒体形式的作品红了,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之后,再反推纸质媒介。增加纸质媒介的作品的销量。如今我们看到很多现象都是因为某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非常的火爆而从而带动了小说的第二次畅销,那作为创作者为什么不第一次就将这个过程完成?

雅俗平衡

其实俗文学受到市场的冲击并不是非常大,那些所谓网络文学其实并不存在考虑阅读受众的问题。作为创作者其实现在要做的就是情节为王道,哪怕是虚构成分过大的作品。跌宕起伏的作品其实才是读者想看的。其实,现在群众的阅读习惯可以被称为"懒阅读"模式,怎样让他们在这个圈子里继续"懒下去"就是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了。适当增加情节而减少思考成分在其中。

我所说的几乎是完全迎合读者、大众的手段。究其原因,还是中国人多份浮躁、功利性读书的结果。只有改变功利性读书习惯而培养起阅读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我开出的药方就是在培养一代代的阅读习惯,当阅读习惯培养起来、功利化读书心理弱化,中国的文学就会兴起,将会有更多的人来进行创作。

这样的日子多久才能到来不预测不了,但是我还是坚信文学虽然边缘但是绝对不会完全消失。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中华民族的魂是不必要过多争论的。


一往文学


不会的。

因为人类永远需要幻想。

因为人类永远需要精神食粮。

因为人类永远需要有人代他们诉说。

我说过:

“文学就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描写的黑暗,也充满情感,是非分明——虽然是非并不明摆着。而生活往往没有真相和同情。”

我又曾经说过:

“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

人性黑暗,既是他人的灾祸,也是作恶者自己的灾祸。

人性的弱点,几乎人人不能避免。”

另外,当代人面临地球不确定的未来,面临资源、环境危机,所以人们越来越需要《三体》那样的遥望,人们爱看《流浪地球》。

霍金预言,髙悬着的剑!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给一个文学爱好者说环保,那人鄙夷不屑:“我说的是文学,你给我说环保!”

由于地球未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人类终于发现自己对宇宙的无知,文学的一切都在改变。



大悔忆智冰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多余的。

我们有什么切实的依据说文学要消亡呢?理论在哪儿?证据又在哪儿?

文学是个大一统的宏观概念,当然也可以细分为若干个支系旁脉。但我猜想题主的问题,专指的是文学作品或者说文学创作一事。

题主不妨动动脑子仔细想一想,虽然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基本远离了文学唯我独尊的年代,开启了史上少有的文化快餐先河,从向文看到向钱看,内核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我们据此就能否定那些一直沉寂而落寞的文字创作者的功绩和坚守吗?

显然不能。也绝对不能忽视那些皓首穷经却矢志不渝的文学创作者的存在和价值。

没错儿,现在的文学相较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七八九十年代,确实没落了、阉声了甚而毁弃了湮灭了。但据此就大胆的给出文学消亡的论点,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也不是一个正常文学创作者的正常思维。

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挑战,却不会就此偃旗息鼓,黯然离开,依旧在摩拳擦掌、秣马厉兵,一有风势,便会乘势而起,风卷万里。

这是几千年的文学底蕴所决定的,也是万千文学死士的执着和笃定所决定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学这个蛰伏的鲲鹏,必将顺风敛翼,骜宇振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舒展垂天之翼,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也必将指日可期。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从猿进化到人类,人与人之间急切需要交流,于是产生了声音。为了把某种声音代表什么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认同,便于交流,人们反复演化,最终形成了文字。

有了文字必须广泛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这样文字才有生命力;这么多零零散散的文字怎么能记得住呢,要是有条线像穿果实一样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一定不会忘记和丢失该有多好?

于是,就形成了词,然后又组成了句,形成了文章。为了让文字更好的为大家服务,更方便交流,又把文字加工成许多优美现成的句式;慢慢演化成今天的文学。

经过反反复复,千锤百炼地磨励文字,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怎么能容忍文学偷偷地流失呢?


秋峤


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问题。肯定不会消失的,不可否认。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不会认为,文学会消失。如果你问了这个问题,那我只能说,你可能对文学了解不够。当然,这并没有批评意味,我只是简单的阐述罢了!什么是文学?以我所学的专业课上来讲的话,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形象的表示客观事物的社会科学。但是平常述诉的话,我们平常简单的生活现象,都含着文学。比如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比如我们的日月星辰,比如我们的苍茫大地,它们背后都蕴含着文学,即便它们只是自然中的事物。但是这些自然,这些客观的现象,是延伸出文学的基础。文学,片面一点也可以讲是意识方面的。物质决定意识,我虽毕业这么多年了倒也还记得这话。换而言之,只要我们人还在,我们还能思考,我们就不会缺乏文学。举一个例子,诗也是文学中的,在我们在列车行驶的过程中望着窗外思考的时候,已经有一种诗意的存在了。有很多人都想诗意的生活,还有句话说,我们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们的生活,是可以像诗一样的呀!既然我们有诗一样的生活,那我们就有文学,生活就是文学,那文学怎么还会消失呢?








余蘭颯颯


文学不会消失,但形式会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文学对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举例来说,只要读过金庸小说原著的人,基本上都认为影视没有原著好,因为你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根据想象出画面,导演拍出的画面,是他想象的画面,和你自己想象的不会一样,所以谁拍都有不满意。更不用说把李白的诗拍成风景片,一韵味全失。很难展现李白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自我风格。卡夫卡和鲁迅的作品,拍成电影估计也很少能吸引观众。文学是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这个角度说,有永恒的存在价值。


观象斋主人


文学永远不会消失,这一点确定无疑,但文学前途岌岌可危。现在自媒体时代狂轰乱炸,诗文没有一处清净之地。文学作品的粗制烂造,发表渠道的广泛性,以及优劣不分的诗文环境,人人都是诗人的泛滥,决定了文学上空雾霾笼罩,久久不肯散去的污染局面。文学的这种无规制无标准的大面积投放形式,不利于其前途的更好发展。无目的又无栅栏的发表方式,构造了文学垃圾比生态垃圾更可怕更恶臭的现象,玷污了文学的清誉,也影响了一代代人的审美能力。我认为,如果继续任其恶性循环下去,即使文学有出路也像青楼女子一样,人人向往而又鄙夷唾弃的地步。我们喜欢阳春白雪,也提倡下里巴人的创作,这是纯文学的宗旨。可现在跟这个角度无关,文学转型期所有的阵痛不是偶然的。若干年后反思,文学的无限自由必将极大地破坏人们内心神圣的情感,于正确的人生三观一点益处没有,反而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危害。人这一生,某些坚守必定是对的,比如操守气节等,丧失了民族文化内部核心的东西,文化(包括文学)的方向将无法扭转,甚至意识形态也会因此遭殃。


习惯了岁月的忧伤


文学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人类不灭亡,文学不会消失。

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民间传说等等。文学无国界,而文学家则有国籍。文学艺术因种族、民族的不同也表现不同。文学的起源我们无从考证,现在文艺理论学家们也争论不休,说法各一。不过笔者倒是比较认同文学艺术来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说法。

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文学便成了人们记录心路历程、赞美感情、讴歌社会意识形态最为常用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人类文明从远古时代发展到今天,文学艺术界涌现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佳作和名家。中华5000年的璀璨文明发展历史,也曾给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学艺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由来已久。人们常常考量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如何,这个修养不单单指思想品德的修养,当然也涵盖了文学艺术的修为。

所以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学始终贯穿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永远是不会消失的。





湘村農家AA


往大了说就扯的远了,就说现在这个科技社会,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作品吧。当然这个不一定要读书,像很多电影、电视剧等等,很多都是基于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拍出来的,这个就能把很多人给圈进看文学作品的范围了吧。而且很多人还乐此不疲(毕竟追剧也是痛苦的,哈哈)。

对一些喜欢读书的就更不用说了,文学这种形式我觉得永远不会消失,只可能很大一部分人是通过其它方式接触到而已。


福尔摩斯唐


文学不会消失的。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灵动的历史。历史是需要被记载和思考的,而文学融合了记载与思考,是灵动的历史。四大名著自不必说,《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文学巨著,都生动形象的记录了人文生活生态。立体的让后人感受感知感悟历史。这些功能,只有文学具备。

文学是人的自我思考。读史书,你知道人类经历了些什么。读文学作品,你才能知道人类都曾经思考了些什么。人类的所有进步,几乎都缘于人类对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文学是走向更伟大文明的通道。宗教,神教,党派,组织,这些引导人类文明的探索,几乎都有文学的贡献。

明白了文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所起的作用,你就明白了文学会不会消失,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