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

▲樊代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第四軍醫大學原校長。

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比如最常見的感冒,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人類7000種罕見病,到現在是沒藥可治的。腫瘤佔了人類1/4的死因,很多治了不如不治。

【本文根據樊代明在2016年12月2日人民網主辦的“第九屆健康中國論壇(2016年度)”上的演講整理。】

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


1

醫療的政策保障


新中國成立快70年了,沒有一本“衛生法”,

我們不能“無法無天”的幹!

健康,包括醫療改革,

我們的領導沒有少講,上上下下;

我們的文件沒有少發,大大小小;

我們的試點沒有少搞,星星點點。

但是為什麼總是不滿意呢?

因為“醫改”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

中國工程院組織了83位院士,

近100位各部委的機關幹部,1000位專家,

深入到290個省市、鄉村,

還派到國外10個國家進行調研,

形成了一個報告,最近上送國家。

我們提出的意見可能不完全對,

但作為專家來講,我們提出來五條:

第一條,衛生一定要立法。新中國成立快70年了,沒有一本“衛生法”,我們是法制國家,不能“無法無天”的幹,也就“無法無天”的被殺。第二條,因為健康事業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個部委都在管,現在是“政出多門”,我們必須要成國家成立一個“人口大部”,由國家直接來管理,可能情況就不一樣了。第三條,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美國可以拿出GDP的17%來搞健康,我們現在是5%,能不能取一箇中間數,比如10%或者11%呢?第四條,一定要有個三方的監督機構,比如:人大賦予足夠的權利,像中紀委監督黨中央黨政幹部一樣,這樣來監管,他們究竟乾的怎麼樣。第五條,要有一系列的行動計劃,我們大致提出六大行動計劃,有效的推進工作的發展,比如說慢病防控等等。

2

醫學研究


我們發了大量的科學論文,最後與治病無關,

這樣的醫學研究,這樣的醫學教育不改行嗎?

我們用解剖刀把整體變成了器官,

用顯微鏡把器官變成了細胞,

又把器官變成了分子,

然後在分子之間不能自拔,

有醫生告訴我“我是個搞分子的”,

但是你搞了個分子和人沒關係。

難怪最近50年,

諾貝爾獎自助的成果都是分子,沒有人。

這樣下去能行嗎?

我們不能永遠在微觀世界孤芳自賞,

我們寫了大量的科學論文,最後與治病無關。

10年前統計了一個人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的101篇論文,

到現在發現就1篇有用,剩下100篇都沒有用。

我們傳統的生理學快土崩瓦解,

經典的病理學快搖搖欲墜,

我們大體解剖,這麼重要,已經後繼乏人。

傳統的大內科、大外科,不復存在。

醫學與人文體無完膚,

基礎與臨床隔河相望,

醫生離病人越來越遠。

我們本來恩人般的醫患關係,現在成了仇人!

這樣的醫學研究,這樣的醫學教育不改行嗎?

醫學實現了科學化,但丟掉了人文關懷;

醫學實現了現代化,但丟掉了先進性;

醫學實現了國際化,但是丟了民族性;

醫學實現了智能化,但同時丟掉了真實性。

你說醫學還是醫學,你說醫生還是醫生嗎?

3

生活方式


人要有規律,12點還加班,那是謀財害命啊!

什麼事情都有規律,

人是整體,離不開天,

一個是自然,一個是社會,人離不開自然。

天冷了加幾件衣服,天熱了脫幾件衣服,

反其道而行之,吃再好的藥都沒有用。

人吸入的是氧氣,呼出的二氧化碳,

而樹正好相反,

呼吸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氣,

你把樹都砍光了,吸PM2.5還好嗎?

不僅人是這樣,植物也是這樣:

向日葵圍繞著太陽轉,

含羞草白天合,晚上開,不然就含羞了。

無論是西安的楊柳,

還是北京的楊柳都是3月份發芽,

管你有沒有紅頭文件,管你有沒有領導講話,

全世界的深海魚都那幾天跑到長江繁殖產卵,

沒有互聯網通知啊。

人的24小時,12個時辰都是變化的,

中午12點是午時,生命力最強,

我們拿來睡覺。

晚上12點生命力最差,死人最多。

我說12點吃完夜班飯,還要我值班。

領導12點睡覺,讓我們加班,

那是要我們早死啊。

腫瘤為什麼有的治得好,有的治得不好?

因為腫瘤細胞每天開合幾次,

正常細胞也是每天開合幾次,但是不同步的。

你說你打針正好在正常細胞開的時候打,

那不是謀財害命嗎?

我們女孩子的月經一定是月月紅,

你說你一月幾次紅,幾月一次紅,

你說你受得了嗎?

還有我們的試管嬰兒,

都是算好了一種,雙胞胎啊!

另外,人是社會的一員,

人與人之間導致相互猜忌、相互的設防,

你說你會過的好嗎?

難怪《黃帝內經》,用30%寫的是醫學,

剩下都在寫其他的。

現在寫分子的不寫細胞,寫細胞的不寫分子,

寫細胞和分子的又把人給丟了。

你說這是怎麼回事?

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


4

臨床治病


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

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

在這裡我要糾正一個醫生和病人的錯誤,

醫生說:有病就要治;

病人說:病都是治好的。這是錯的!

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

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

比如最常見的感冒,

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

人類7000種罕見病,

到現在是沒藥可治的,只能終止妊娠。

比如腫瘤佔了人類1/4的死因,

很多治了不如不治。

醫學只有幾千年,人類已有幾百萬年,

那以前人沒有醫學是怎麼過來的?

動物有醫生嗎?只有寵物才有醫生。

你看到過一個揹著藥箱的老虎到處跑嗎?

有種能力叫自愈力,

但是有醫學之後,人體的自愈力大幅下降,

一個小小的傷口都要化膿啊,

都要用抗生素啊。

總有一天人類無藥可治。

人總是要死的,人是老死的,

有的是病入膏肓,但是我們還要治。

老百姓一輩子存了那麼點錢,

都在最後半年被花光了。

所以一個又一個醫學模式的出臺,

但是這些醫學都是在局部的發力,

要解決醫學全局的問題可能不行。

因為醫學出來,

科學還有很多比科學重要多的多的在裡面,

所以將來一切和人體有關知識都應納入醫學,

所以未來必然是“整合醫學”。

5

醫學分科


現在的醫生分科越來越細,

出現很大問題!

醫學分科越來越細,

現在走向了極端,那麼我們有問題了。

我們過去給病人會診,

都是說人家得了什麼病,

現在全國醫院會診都是說得的不是什麼病。

我們給一個病人會診,病人躺在這。

這科醫生說,這病和我們無關,

那科醫生說這病也和我們無關,

二十幾個學科都走了。

我跟病人說你起來吧,

醫生都說你沒病,你躺在著幹啥呢?

現在病人病了到醫院找不到合適的醫生,

其實是醫生並了找不到合適的醫生。

所以綜合醫院急診科,重症病人誤死10%!

所以現在什麼是最好的醫生?

ICU醫生是最好的,因為他什麼都會,

第二好的就是剛畢業的醫學生,

他剛學完什麼都會!

所以我們要還器官給病人,還症狀為疾病,

要身心並重,要醫護並重,

要中西醫並重,要防治並重。

這樣才叫醫生,這樣才叫醫學。

6

醫學生培養


現在獸醫的分數線比醫生高120多分?

這不是胡鬧嘛!

我們中國醫學從以前的跟跑到現在的並跑,

那我們中國的醫學未來一百年能不能領跑?

醫學要是想站在世界的頂峰,

一刻都不能少了它的新思維。

為什麼現在天氣預報老是出錯,

就是邏輯思維出現了問題。

一個老農民從外地回來說,

今天晚上必然下雨,結果下雨了,

他說他就覺得天氣很悶。

你說他懂科學數據嗎?但他能抓住真理。

再比如,螞蟻搬家,螞蟻一搬家就下雨,

你說螞蟻懂什麼科學數據,

但是它們掌握真理。

所以醫生都是需要高智商的,

在國外都是讀完大學才允許讀醫學院的,

按照我們現在就是讀完清華北大,

才能讀蘭州醫學院。

而我們現在高考750分,

他考個360就混進來了。

你說以後你找他看病能行嗎?

一個智商比你還低的醫生能看好嗎?

如果我們培養不出來好的醫生,

或者說醫生只能看病,看不了人,

這又是怎麼樣的?

7

說好醫生標準


能處理例外和意外的醫生是好醫生,

剩下的都是跟著吃飯的!

科學是必然性但醫學常有偶然性。

科學是強調百分之百和百分之零的結果,

而醫學是不一樣的,

從百分之零到百分之百任何可能性都存在。

所以我們總是出現例外和意外。

所以什麼是好醫生?

就是能處理例外和意外的醫生是好醫生,

剩下的都是跟著吃飯的。

我們用科學共識形成指南,但不能以偏概全。

我們現在醫生都用指南給你看病,

所以你要特別的小心。

指南是什麼,指南是老醫生總結的,

只能覆蓋80%,還有20%覆蓋不到。

還有我們現在中國的指南4%是中國人的材料,

96%是從外國人抄的,

洋人吃羊肉、喝洋酒能和我們一樣嗎?

現在指南都到8版了,我說7版就可以了,

他說7版有錯,6版有錯,5版有錯,

1版全是錯,那你拿這個看病能行嗎?

指南只能供我們參考!

醫學並不等同於科學,醫學不止是科學,

還有比科學更重要多的東西。

我們只能以科學的理論幫助醫學,

但不能束縛醫學,

我們用科學方法研究醫學,

但不能用之誤解醫學,

我們用數據助診疾病,

但不能用著取代醫生。

我們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過去是傳染病,現在是非傳染病;過去是營養不良,現在是營養過剩;過去是年輕性,現在是老年性;過去是生物性,現在SARS、禽流感越來越多了,是環境性、社會性;過去我們能治就治,治不了就死了;過去簡單,現在變成了複雜;過去是早期的,現在變成晚期的;過去是單器官的,現在是多器官的;過去是器質性疾病,現在是跳樓的越來越多;過去是我們治好了病就算了,現在我們還要保健康。

所以,

醫學的形式在短時期內發生瞭如此深刻的變化,

都發生在我們身上,

你說我們抓住那麼點科學夠嗎?

如果還這麼做,我們將出現很多大碰撞。

8

感冒是我們治好的嗎?所有的感冒不治也好

延伸閱讀

樊代明:說醫學就是科學,我堅決反對


01 醫學是什麼

從40年前學醫時,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但一直未得滿意答案。

說醫學不是科學,

一是我不願、二是我不敢、三是我不能。

但要說醫學就是科學,這是我堅決反對的。

醫學與科學相當於兩股軌道上奔馳的列車,

寬度、材質、動力模式、速度都不一樣,

一列不能涵蓋一列,一列更不能取代一列。

儘管時有交集,

但通過交點或交接地帶後,

就需要在各自方向上繼續奔馳,

最終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

為人類利益服務。

02 數據分析,對醫學來說,還遠遠不行

一個人的細胞數遠遠超過上萬億,

每個細胞又由成千上萬的基因、蛋白或代謝物組成。

人體就像一個黑匣子,

任何一個小問題、

小刺激都會導致人體做出系列複雜的反應,

這種反應超過平衡的極限就會生病。

想診斷疾病,需要醫學數據分析,

但必須是紮實可信的數據,

而且需要穩定可靠的分析模型,

才能獲得可靠可重複而令人信服的結果。

這對於科學來講可能已足夠了,

但對醫學來說,還遠遠不行,

因為即使這樣的結果,

還需要有經驗的臨床醫生來解讀分析和判斷。

我們只能用科學的方法來利用數據,

儘可能地逼近醫學的事實,

但絕不能直接與醫學的事實畫等號。

最近幾十年,

臨床醫學的發展有兩個最受矚目的方面,

科學或基礎醫學的成果用到了臨床領域:

一個是檢驗醫學,一個是影像醫學。

一個從細胞深入到了分子基因,

一個從一維發展到了四維影像,

從而使醫學診斷水平大為提高。

然而,這也引發了大量年輕醫生的依賴性,

嚴重影響到高水平醫學人才的培養。

“數據複數據,數據何其多,

哪個更真實,誰也不好說”。

這往往是臨床醫生每天碰到的真實現狀。

因為數據不是人體,數據不是疾病,

數據不一定是診斷證據,

數據可能反映事實,也可能偏離事實,

從而誤導醫生的判斷。

用科學的技術得到的數據多數是:

瞬間的、直接的、生理的、客觀的……

而醫學實踐遇到的實況卻是:

長期的、間接的、心理的、主觀性的……

二者相差甚遠。

數據分析的結果和事實之間可能存在偏差,

這些偏差有可能是人為造成,

也可能是系統偏差,

如有人發現喝咖啡與胰腺癌發病之間高度相關,

可能是胰腺癌的病因。

但深入分析發現,

對照組中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患有胃潰瘍,

是因為怕病情加重,幾乎不喝咖啡,

所以,二者其實並無關係。

由此可見,

我們把兩種相關的就叫做因果關係,

這在科學上可能是合理的,

但在醫學上那會犯很多錯誤或很大錯誤。

03 若抽去了人的本性,醫學就失去了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說過,

“對於一個醫生來說,瞭解一個患者,

比了解一個患者患什麼病重要”。

若抽去了人的本性,醫學就失去了靈魂;

若抽去了人的特性,只剩下其中的科學,

那就成了科學主義。

疾病可引起病人各種不舒服的感覺,

如痛、麻、癢、脹等,

這也是病人求醫的動機。

但是,由於各種生理和心理因素,

同一刺激在不同病人身上的感受,

和忍受程度是不一樣的,

這是病人的主觀感覺。

不同人的主觀感覺差異是很大的,

幾乎每一個人在不同生理狀態,

對各種不舒服的感覺都是不同的,

比如戰士在戰場上受了重傷,

卻毫無知覺,繼續衝鋒陷陣。

又比如同是急性闌尾炎,

絕大多數人表現為轉移性右腹部痛,

但嬰幼兒的表現可能是啼哭,

拒奶甚至嗜睡,

老年人對疼痛感覺遲鈍,

甚至化膿穿孔、生命垂危還感覺不到疼痛…

主觀感受有時是因人而異的。

你也許經常會聽到醫生說,

你的情況會怎麼樣。

乍一聽來,這對病人好像不可思議,

甚至懷疑醫生的能力或者給自己留有後路,

其實病人是按“科學”的規律在思維問題,

而醫生在按醫學的規律在思維、

在回答病人的“科學問題”。

而醫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動,

包括對疾病的認知,對病人和疾病的態度,

對預後的預測及與病人的交流能力等,

都會影響病人的預後。

在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喜歡找教授專家看病,

因為他們更相信教授專家的診治水平。

而年輕醫生與科主任說同樣的話,

病人則更願意相信科主任的。

聽說有一個牛皮癬的患者,

10個醫生給他開的都是同一種止癢藥,

可只有一個開的有效,

就是病人信任的那一個。

這就是俗話說的“信則靈”,

其實這完全是心理作用。

這也提示我們,

醫生除了能用好藥,開好刀,治好病外,

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希波克拉底說“醫生的法寶有三樣:

語言、藥物和手術刀”。

他把語言放在了第一位。

目前醫療環境,醫患關係緊張,

其實有很多都是由於,

醫生的溝通和少數病人的心理障礙造成的,

解決這道難題的根本辦法是:

醫生要將生理與心理整合成雙刃劍,

才能在複雜的生理與心理疾病的處理中游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