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感冒


中醫內科學——感冒

一、概 念

感受觸冒風邪或時行疫毒,邪犯衛表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為其特徵。

輕者:稱“傷風”或“冒風”“冒寒”;

重者:稱“重傷風”。

在一個時期廣泛流行,證候多相類似者——時行感冒。

二、病因病機

1. 風邪為六淫之首

中醫內科學——感冒

2.正氣虛弱,肺衛功能失常

中醫內科學——感冒


三、診斷依據

1.臨證以衛表及鼻咽症狀為主,可見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惡風或惡寒,或有發熱等。若風邪夾暑、夾溼、夾燥,還可見相關症狀。

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證相似,多突然發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體溫常達39℃~40℃,周身痠痛,疲乏無力。病情較一般感冒為重。

3.病程一般3~7日可愈,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實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裡,變生它病。

4.發病季節 四時皆可,以冬、春季多見。

四、鑑別診斷


中醫內科學——感冒


五、辨證要點

1. 辨風寒風熱

風寒感冒者,陽虛體質,冬季為多。症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腫,咽癢,苔白,脈浮緊。

風熱感冒者,陰虛或陽盛之體,春季易發。 症見:以發熱重,惡寒輕,鼻塞流黃涕,口渴, 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黃,脈浮數為特徵。

2. 辨兼挾症

挾溼者,多見於梅雨季節。症見:身熱不揚,頭脹如裹,骨節疼痛,胸悶口淡或粘。

挾暑者,多見於長夏。症見: 身熱有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苔黃膩。

挾燥者,多見於秋季。症見:身熱頭痛,鼻燥咽乾,咳嗽無痰少痰,口渴,舌紅。

挾食者,多見於飽食過度。症見:身熱,脘脹納呆,噁心腹瀉,苔膩等。

3.辨一般感冒、虛人感冒、實行感冒

中醫內科學——感冒


感冒——解表達邪為原則;

風寒——辛溫解表;

風熱——辛涼解表;

暑溼——清暑祛溼;

有兼裡證者———表裡雙解;

時行感冒多屬風熱重———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虛人感冒———扶正祛邪兼顧;

氣虛——益氣解表;

血虛——養血解表;

陰虛——滋陰解表;

陽虛——溫陽解表。

治療感冒,總以解表為法,不宜發散太過,耗傷津液。除體虛感冒外,不宜早進補益造成留邪,甚則內傳於裡。體虛感冒應標本兼顧,尤不宜單用發汗,重傷肺氣。

七、 分證論治

1.風寒感冒

主症: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痠疼,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

方藥: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薑——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宣通肺氣

2. 風熱犯表

主症: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洩不暢,頭脹痛,面赤,咳嗽,痰粘或黃,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乾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尖邊紅,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金銀花、連翹、黑山梔、豆豉、薄荷、荊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竹葉、蘆根——清熱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氣,化痰利咽。

3.暑溼傷表

主症: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粘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溼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

金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

香薷——發汗解表;

厚朴、扁豆——和中化溼。

4. 虛體感冒

(1)氣虛感冒

主症: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 咳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覆易感, 舌淡苔白,脈浮而無;

治法:益氣解表。

方藥:參蘇飲加減。

黨參、茯苓、甘草——補氣扶正以祛邪;

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

桔梗、枳殼、半夏、陳皮——宣肺化痰止咳。

(2)陰虛感冒

主症: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解表。

方藥:加減葳蕤湯化裁。

玉竹——滋陰生津以助汗源;

大棗、甘草——甘潤和中;

蔥白、豆豉、桔梗、薄荷——疏表散邪;

白薇——清熱和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