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理財銳減 銀行傾力搶“金主”

資管新規下,資金寬裕的上市公司成為銀行理財爭奪的焦點。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由於資管新規的影響,商業銀行理財逐漸向淨值化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上市公司的購買熱情。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金額,同比下降近5成。

由此,擁有大筆閒置資金的上市公司便成為銀行理財爭搶的對象。為了獲得資金,一系列的戰略合作也成為銀行拉攏“金主”的方式。

有錢任性?

4月15日,海螺水泥(600585.SH)發佈公告稱,其與徽商銀行蕪湖北京路支行簽署了第二份理財協議,將使用自有資金50億元認購銀行理財產品,產品期限365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60%。

實際上,海螺水泥2月22日剛與上述支行簽署了一份理財協議,使用自有資金25億元認購銀行理財產品,產品期限27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5.10%。

也就是說,海螺水泥兩個月內連續購買了兩份徽商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達到75億元。除了海螺水泥,方大炭素(600516.SH)在認購銀行理財產品上也很積極。

4月16日,方大炭素髮布公告稱,為提升資金利用效率,擬使用額度不超過46億元的閒置資金購買國債、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

另外,洛陽鉬業(603993.SH)、萬華化學(600309.SH)、江蘇國泰(002091.SZ)、中海油服(601808.SH)等上市公司在近期均公佈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消息,資金規模動輒數十億元。

“對於資金寬裕的上市公司來說,銀行理財是能夠提升其資金使用效率的,所以上市公司往往會選擇購買安全性高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稱,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前提是保本,而收益則放在第二位。

一般而言,銀行理財產品佔到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90%以上。數據顯示,2014年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為3400億元,然後逐年攀升。直至2017年底,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已突破萬億元。2018年是實體經濟比較困難的一年,但是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上熱情不減,數量超過1200家,規模在年底達到了1.3萬億元。

2019年則是一個轉折。由於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實現淨值化管理,這一舉措觸碰了上市公司理財的安全性底線。

同花順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一季度公告中披露的涉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數量以及認購金額均有明顯減少。其中,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合計為3292.5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319.19億元下降47.9%。

“這可能與上市公司普遍缺錢有關。今年初,不少上市公司的資金並不寬裕,這可以從債券的頻頻違約看出來,畢竟資金寬裕的(公司)還是少數。”該人士認為。

戰略合作動因

在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總規模有所萎縮的情況下,坐擁大筆閒置資金的“金主”無疑成為銀行眼中的“香餑餑”。

在海螺水泥耗資75億元購買徽商銀行理財產品之前,該筆資金的投向是農行的結構性存款,且收益率還略高於徽商銀行的理財產品。

針對上述投資變化,記者聯繫了徽商銀行,但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覆。

“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通常和銀行的合作有關。毫無疑問,銀行理財相當於存款,是稀缺資源。”一家國有大行的分行高管稱,通常銀行跟上市公司合作時,會要求公司將存款和一系列的業務也放在銀行,這其中就包括了現金管理業務。

他認為,對於實力比較強、資金寬裕的企業,銀行的客戶營銷力度是比較大的,會根據企業的不同需求來提供相應的產品。“有一些銀行為了獲得資金會針對大客戶定製產品,這也非常普遍。”

面對一些比較大的金主,有的銀行還會通過全面的戰略合作來拉攏客戶。以洛陽鉬業為例,該公司與中國銀行簽訂了《總對總合作協議》,將在中國銀行提供的合作條件優於或等於同業的前提下,優先與中國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合作,且中國銀行將積極調動和安排其整體資源和服務能力,為其提供“一攬子”全面金融服務。同時,雙方還建立了高層互訪制度,不定期會晤,深化長期合作伙伴關係。

“很多銀行高管每天馬不停蹄地拜訪客戶,建立合作關係,尤其是針對資金實力較強的上市企業,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為營銷鋪路。從企業的角度看,銀行理財產品的差別可能不會太大,但是是否營銷成功對銀行來說卻有著天壤之別。”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中,留住“金主”其實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