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緣何成公募基金最大“金主”

以“公募”為名的基金,實質上已不是公眾的理財工具。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近日發佈《2004-2018年公募基金持有人結構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剔除貨幣基金口徑,機構持有基金接近三分之二的份額。不僅如此,統計還顯示,剔除貨幣基金後,個人投資者在過去11年間持有基金市值下降了近萬億元。

在過去20年,公募基金展現了專業的投資能力,也為持有人帶來了豐厚回報,然而普通投資者為何遠離公募基金,機構佔比為何持續增長?箇中原因令人深思。業內人士認為,基金行業在加強主動管理能力的同時,以養老目標基金來吸引個人投資者是個重要的突破口。而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也可借鑑機構的思路,以定投等多種方式獲得長期回報。

誰是公募基金真正的持有人

公募基金到底為誰理財?來自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從全部基金口徑看,個人投資者持有65183.16億元,佔比51.12%;機構投資者持有62337.17億元,佔比48.88%;個人與機構平分秋色。而剔除貨幣基金口徑來看,個人投資者僅持有18140.09億元,佔比35.13%;機構持有33491.38億元,佔比64.87%。換而言之,機構持有近三分之二的基金份額,是公募基金真正的服務對象。

若對比過往數據,這個結論更讓人吃驚。2007年12月31日,剔除貨幣基金口徑,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佔比高達87.64%,機構佔比僅12.36%。10多年過去,A股市場牛熊更替,機構“翻身做主人”,而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的佔比則降至2004年以來的最低點。

報告還顯示,剔除貨幣基金後,個人投資者在過去11年中持有基金從最高點的27725.62億元減少到18140.09億元,減少了9585.53億元。1.8萬億元的非貨幣公募基金,這個數字遠不如個人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儲蓄、銀行理財及房地產市值。反觀機構所持有的基金市值佔比一路上升到目前的48.88%,剔除貨幣後上升到64.87%,已經成為公募基金主要持有人。

分基金類型來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和貨幣基金中個人投資者仍然較多,佔比達52.39%、73.16%和61.99%,而債券基金中機構佔比超過90%,稅收優惠是核心因素。

是基金不賺錢導致個人投資者離開嗎?並不是。銀河基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公募基金從1998年到2018年的累計利潤是2.11萬億元,為持有人貢獻了豐厚回報。但個人投資者不論是存量資金還是增量資金投入公募的數量極少,箇中原因引人深思。

如何熨平淨值高波動

“A股市場特有的高波動性,使得基金持有人經常處於買在高點、割在低點的不利處境中,長此以往,即便投資者選擇了非常優秀的基金產品,也較難賺到錢。”一位公募基金市場營銷負責人表示,“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期望在最好的時機買進基金,然後在最好的時機賣出基金。其實,一味追求最佳的投資時機,正是投資者難以獲取較好回報的根源。”

統計數據也證實,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的兩次佔比逆轉,都發生在市場劇烈波動前後。在過去15年中,截至2006年6月30日,個人投資者持基佔比跌至49.54%,機構投資者持基佔比首次突破50%。之後隨著一輪牛市到來,個人投資者持基佔比持續攀升,到2007年12月31日到達高點,高達87.64%;機構持基佔比僅12.36%,隨後一路下滑,直到2016年6月30日,個人投資者持基佔比從50%上方跌至43.99%,而機構投資者持基佔比達56%,之後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持基佔比差距在過去3年中不斷擴大。

事實上,從2015年至今,不少基金表現出色。統計顯示,雖然上證指數距離上一輪牛市高點5178點尚有近2000點的距離,全市場已有200餘隻主動偏股型基金的淨值表現超越了5178點。在上述200餘隻產品中,有96只產品在2015年6月15日到2019年4月4日的區間內淨值增長超20%,更有39只基金的淨值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個人投資者能夠享受到這波回報的寥寥無幾。

如何熨平波動,讓投資者獲得更好的體驗?基金公司也在持續探索。從風險和收益“二次平滑”的FOF產品面世,到封閉式產品和多隻低波動指數產品的陸續推出,背後無不體現出基金公司想要通過產品設計來降低淨值波動對投資者帶來的困擾。但從目前來看,這些努力還遠遠不夠。

“長錢”投資撐起行業未來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說過去10年中,企業購買基金分紅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是公募基金持有人中機構持基佔比上升的重要推動力,那麼,即將到來的養老目標基金稅延紅利同樣有望提升個人投資者持基佔比,服務養老第三支柱有望帶來萬億“長錢”,幫助基金行業擺脫當前的發展困局,但要真正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

從2018年8月推出的養老目標基金,至今已有59只獲批,20只成立,合計募集超過70億元。從業績來看,已成立的養老目標基金全部實現正收益,持有人戶數也穩步增長。其中今年1月成立的興全安泰平衡養老三年FOF漲幅高達13.57%;中歐預見養老2035FOF今年來漲幅也超過10%,為公募服務養老第三支柱開了個好頭。

養老目標基金是為普通投資者量身定製的養老投資理財工具。但從發行情況來看,個人投資者對此熱情不高,以至於最新一批獲批的養老目標基金為了方便成立,多數改為發起式產品。反而機構對養老目標基金相當認可,據銀河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已發的養老目標基金中機構佔比已達24.75%。

一位資深行業觀察人士表示:“個人投資者可以借鑑機構思路,適當拉長投資週期,採取定投的方式進行,更有利於獲得回報。畢竟公募基金的專業投資能力在過去20年中已經得到充分驗證,產品也非常豐富,可以充分承載個人投資者的理財、養老、配置等多種需求。”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也要持續勤勉盡責,進一步加強主動管理能力,並致力於改進投資體驗。”該人士表示,“畢竟當前基金公司的數量已超過120只,產品總數超過5300只,競爭非常激烈。如果重視程度不夠,持有人用腳投票的速度將比想象中來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