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瓊美玉人生


在《道德經》中,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多人在提到這兩句話時會說:“天地冷酷殘暴,把萬物看作草扎的狗一樣;聖人冷酷無殘暴,把老百姓也看作草扎的狗一樣。”有一部外國電影叫《稻草狗》,名字就來自這兩句話中的“芻狗”一詞,這部電影十分暴力,一度成為禁片,似乎成為了這兩句話的一個註釋。

那麼,老子真的認為天地和聖人如此冷酷殘暴嗎?其實這樣的解釋完全是一種誤解,違反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說的“不仁”是什麼意思?

“仁”顯然指“仁愛”,這是儒家所提倡的東西。那麼“不仁”是不是指仁愛的反面——殘忍狠毒冷酷無情呢?顯然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在仁愛與殘忍之間存在著一種中間狀態,那就是無偏私的不仁。

愛的反面是恨,但不愛並不等於恨。每個人都愛自己的親人朋友,恨自己的仇人敵人,但對於陌生人,卻是不愛也不恨,即不仁愛,也不殘忍,而是一視同仁,毫無偏私,一碗水平端。對於陌生人,你不會特意關愛他,也不會故意殘害他。陌生人不論做什麼,只要沒有招惹到你,你都不會太關心。這種態度,就是老子說的“不仁”。

對於世間萬物,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來說,天地是不仁的,毫無偏私。

我們的祖先曾經認為,天地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者,他是全能的,又是仁愛的,他像父母養育孩子一樣關愛著萬物,他灑下陽光溫暖大地,降下雨露滋潤萬物,讓世間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他說,在萬物之上並沒有一個仁愛的主宰者,天地沒有感情,也沒有人格。天地間萬物的生長髮育都是自然而然,順應著自我的本性,而不是遵從外力的安排。牛羊吃草,人吃牛羊,虎豹吃人,天地不會關愛草而不讓牛羊吃草,也不會關愛人而不讓虎豹吃人,因為這些都是萬物的自然本性啊。這種本性就是“道”,即“道法自然”。

因此,天地對萬物毫無偏私,任其自由發展,絕不會袒護任何一方,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意。

天地是如此,人也應該如此,因為人要效法天地的法則。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法則是自然而然,天地的法則是無情無義。國家的統治者也要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無情無義,毫無偏私地對待百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本性,這就是“不仁”,唯有不仁,才能成為聖人。

“不仁”就是“無為”,“聖人不仁”就是無為而治。

在上一篇文章中,居士我介紹過,《道德經》推崇“無為而治”,其實“無為”就是“不仁”。因為聖人對百姓不仁愛,不偏私,所以就不會強作妄為,不會指手畫腳。而無為就是不妄為,就是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輔助百姓自我發展而不加制約。

《道德經》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只要採取“無為”的態度,所有的事都會水到渠成。如果君主以“無為”治天下,那麼就能天下大治,百姓安康。

有很多統治者自以為是仁愛有為的君主,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指導百姓。比如今天告訴農民,種水稻比種小麥賺錢,大家把麥子拔了種上稻子,明天告訴牧民,養羊比養牛效益高,趕緊把牛宰了買小羊羔。統治者這樣指手畫腳,越俎代庖,百姓必然越來越窮。

老子認為,最好的統治方法就是不要替百姓操心,任他們自由發展,讓他們自己繁衍。只要統治者能夠順應天地的自然之道,對待百姓毫無偏私和偏愛,任憑百姓自然發展,自然就能天下大治了,這樣的統治者就是聖人。這正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比如漢代的文帝景帝用老子的學說讓百姓休養生息,開創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老子說不仁,孔子說仁愛,但他們同樣推崇“無為而治”。比如《論語·衛靈公》中就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是孔子所推崇的聖人,孔子認為,舜只要端正地坐在王位上,根本不需要他親自做什麼,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了。這正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可見,“無為而治”是老子與孔子所共同推崇的,而“不仁”與“仁愛”也不是對立的兩端,統治者“不仁”才是最大的“仁愛”。

不僅治理天下是這樣,人做其他事情也應該“無為”、“不仁”,比如養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了,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是絕對做不到對孩子不偏愛的。但是有些父母愛孩子愛得太過分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個廢物。所以做父母的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對孩子太過偏愛,要給他們留出自由發展的空間。

家長要順應孩子的天性,順應教育孩子的自然規律,順勢利導,引導與輔助孩子自我發育自我成長。家長不應該用自己的主觀意願去生硬地規範孩子的行為,不應該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夢露居士


大家好!我是清唱書生。我認為這句話是指天地和聖人沒有私心,一視同仁。在此分享一下對“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以及《道德經》第五章的理解

一、原文與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

天地是沒有私心的,對待萬事萬物一視同仁。聖人是沒有私心的,對待百姓一視同仁。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二、解讀“仁”是關鍵

解讀這一章,關鍵是理解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仁。

仁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個“人”加個“二”字,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這就牽涉到儒家的整套思想系統,因為這個“仁”是儒家非常核心的一概念。儒家,它把一切秩序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而人際關係最可靠的是什麼關係呢?血緣關係!儒家,它一切東西都建立在親親關係之上。你跟我有血緣關係,你跟我親;你跟我親的話,你再沒能耐,那你也是我利益集團的人;你和我沒有血緣關係,你就不是我利益集團的人,你再有能耐,你就不可能和我同等地去分享利益。

我們明白了這一點以後,就會明白《道德經》這裡它說的“仁”,其實就是偏愛的私心。而偏愛的私心,就是親親關係,它是一種不公平的人際關係,是一種不公平的社會秩序。

我們把這一層明白了以後,也就明白了《道德經》它這一章的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萬事萬物在它的眼裡都是一視同仁,有同等的機會去發展,最後誰優誰勝誰汰,那是憑著你自己的本事,全憑著自然規律去把握的。在聖人的眼裡,他也沒有偏愛的私心的;在聖人的眼裡,他對所有的百姓也是一視同仁,他不會因為你跟我有親屬關係,所以你再不行,我也要把這個好處給你,也不會因為你跟我沒關係,你再怎麼厲害,我也要把這個東西不給你。

三、天地和聖人沒有私心,一視同仁

《道德經》這一章就是告訴我們,天地和聖人對萬事萬物,對百姓都是一視同仁的,平等的思想。

所以我們明白道家的思想,這是一種平等思想。這在我們中國古代,能夠有這種平等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它是一種一視同仁的思想。《道德經》的第五章講的。“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跟儒家當中親親關係,真的就是屬於針鋒相對。

其實這一種認識非常符合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秩序,要公平、公正,所以我們中國古代不是說沒有這種平等、公平的思想,有的,只是我們可能我們沒有太注意到它。

謝謝大家!


楊遠義—清唱書生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譯文: 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定是正確的,天地何來感情,天地按照其自然規律運行,比如太陽☀的升起落下,不會因人的意志而有絲毫的改變,所以,我們要認識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才可更好的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又: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即聖人不以個人的感情為依據,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 既聖人不講什麼仁啊義啊,只要不橫徵暴斂,讓百姓自由自在的生活勞作就可以了。這就是老子的國家管理理念:無為而治。

聖人不仁表現在國家層面既“無為而治”,這在古代橫徵暴斂的社會,這一思想有其積極性和先進性。

老子又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而人損不足以奉有餘就造成了貧富差距的加大,而這對社會是有危害性的,這也是國家加徵個人所得稅的原因。

個人認為: 聖人還是應該有仁也有所為,這樣才可更好的服務大眾社會。


遠方153158


先說答案

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的說法,是針對儒家“仁義”的學說而來的。

在老子看來,天地並沒有人的性情。

天地不仁,也不殘忍,同樣,秉持天道治理天下的聖人也應以自然之道統御天下,不以仁治天下。

天下保持天真自然的狀態,才可以得以長久。


道家、儒家之辨

莊子認為,以天道觀之,人道是不足的。因為和天地自然之道相比,人道太低級,因此莊子不取。

荀子則認為,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認為莊子之道,解決不了現實問題。

荀子以禮守道,因為當時的社會已經很混亂了,人已經很壞了,很不自覺了,所以荀子提倡化性起偽,對百姓進行自上而下主動規訓式的的教化。

荀子的弟子韓非子,更是進一步昇華了荀子的思想,以循名責實來控制百姓。


社會昏亂了,是應該以仁義匡扶天下,還是將天下復歸淳樸天真的狀態,成了道家、儒家爭論的焦點。

仁,親也。儒家之道。

其實,儒家之道,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規模的出離了天道之後而來的。

儒家希望建立的大同社會,是每個人都能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大家互親互愛,沒有傾軋也沒有傷害的社會。

所以儒家一直在教化百姓,讓他們成為有教養的君子,溫文爾雅,走到哪裡都能給人如沐春風之感。

道家則認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強調這樣的一個人人互親互愛的社會,恰恰是因為這個社會里的人,都喪失了淳樸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後天的偽巧教化他們互相不要傷害。

所以道家認為,化性起偽,是將錯就錯,教化百姓恢復天真淳樸的自然本性才是正當的方式。

這就是《道德經》中反覆強調“不仁”、“為無為”的原因,不為人道,為天道,不循人德,循天德,如此才能使天下返璞歸真,回到長生久視之道。

天地生息萬物,只是順應道而運轉,而跟人類的意志沒有什麼關係,那麼人何必又要對天地的意圖妄加揣摩呢?又何必自作多情的認為天地懷有人的性情呢?

聖人治理天下,只是順應道的規律,而跟人間的智巧沒有什麼關係,那麼何必又要對聖人的性情妄加揣測呢?又何必一廂情願的認為,聖人懷有一顆仁慈之心呢?

天地,不過依道而運轉,聖人,也不過以道治天下罷了,又如何能用人的性情來評價他們呢。

<strong>


平凡2850


感謝提出這個問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的理解,要遵循自然的道理,也就是我們說的道。

天地自然,正是道法自然的意思,對於天地來說,萬物自生自滅,本就是自然的法則,所以天地怎麼會因為這些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感到悲哀或者感動呢?所以一切都是定數。

那聖人呢?也同樣的道理,百姓如何又有什麼區別呢?對於聖人來說,沒有任何感情可以憐憫,要幫助百姓,只有讓他們認識到這一點事實,也就是告訴百姓,不要幻想去取得聖人的憐憫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夠改變一切。這正是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

希望我的回答有作用。


風水先生胡兌七


天,地,聖人不仁這個話題,我們用《墨經》推崇《名辯邏輯思維》中,可以看出這個官方問答是,用概念來反映事情,命題概念是來表達我們回答者的自身思想認識及我們對推導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顯然,這個問題是對概念,命題,推理的本質的三支論式〈三論推理〉。

宗:有天才有大地

因:有地才有人類

喻:有人才有聖賢

異喻:凡天地間存有正義,人間就有聖賢

六論式自然推理:

1,狹義思維是個人潛意識的認知事情的好與不好,也是對與不對的客觀辯證直覺,比方天上連續下半年大雨,地上就有水災,人們都在了逃生,聖賢們也只能順應天地自然因素的影響,也要去放下一切仁義道德之事,識時務的逃生去了,這是客觀意念及主觀意識到了大自然有災難來了,要保全自己小命先了,才能帶領百姓逃命了。

2,廣義思維是不以自己意識為中心來認名事情因果的,比方天地,有本身的宇宙規律,比方天上下雨,賣傘的人就有生意了,對他而言就是好天氣。對需要外出的人來講是壞天氣。對擺攤的人來講是個鬼天氣。那天地仁心嗎?因人而異!

3,中國以前被日本侵略者攻擊了華夏大地,天地定理規定了中國這樣嗎?沒有,一切都是日本天皇狹義智慧思維犯下的大罪!天皇是自高自大的聖賢行為,位列天地人之首了,代表了宇宙大權了,造成的炮火危害達到了《天勢振盪,地球破壞,家園被毀,屍積如山》,那日本天皇這個天地人間聖賢仁義嗎?當然不仁了,在人世間造成國際戰亂,破壞原本的天地仁義定律! 比方中國江西崇義縣有些泥石流地區,是以前日本用炸藥炸山採礦石破壞了地質,現今雨水下來,就山石崩倒,對車輛,村莊,行人都時常造成危害,有些愚頑百姓認為這是天地不仁造成的災難,但有些有良知的百姓認為天地仁心,日本天皇聖賢不仁,把土地破壞了,才導致山體遇到風雨就經常泥石流事件!

4,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是單單針對華夏總集思想,教導,天,地,人要和諧相處。上天主導了人世間的法則,世間法主導了聖賢,聖賢按天道處理世間情,不看他人人情況,身份,地位,才能,貧窮,富貴等因素。持正義辦事,如同太自然中的太陽光一樣,對當下有些來講是無益和不利自己的,那麼如果太陽忽然消失了呢?對人間都沒益處了。太陽也照亮了正義中國,也照亮了不太正義的外邦國家,那太陽仁義嗎?

5,天地的規律不按人類私念控制,聖人的智慧也不按人類的私念控制!

6,天地不仁,唯物主義論〈人類不仁義破壞了天地,天地就不仁義對待人類了,大氣汙染了天上,河水汙染了大地等,人類就呼息受影響,食物也受影響〉。中國聖人就主張維護天地仁義,保持人間道德風氣,就嚴格的法律強制百姓服從。看上聖人的行為很不仁道,但內函是完全正義正確的!


鳳凰閣文化


天地不仁,百世之公言。

天地確實不仁。此不仁,不是涼薄或兇殘,而是無知和無情。譬如人的身體有痺,麻木不仁。譬如流水下灘非有意,譬如白雲出岫本無心。荀子論天:“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此正說天之不仁。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蛋,老天一概不理。李賀賦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反說天之不仁。任你情深似海,老天依然不為所動。

天地不仁,一任自然,並不厚此薄彼。《孔叢子》中有一則故事:

季彥見劉公,客適有獻魚者,公熟視魚,嘆曰:“厚哉天之於人也!生五穀以為食,育鳥獸以為餚。”眾座僉曰:“誠如明公之教也!”季彥曰:“賤子愚意竊與眾君子不同。萬物之生,各稟天地,未必為人,人徒以知,得而食焉。……伏羲始嘗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後五穀乃形,非天本為人生之也。故蚊蚋食人,蚯蚓食土,非天故為蚊蚋生人,蚓蟲生地也。……”公良久曰:“辯哉!”

正如人之鼻高聳於臉面之上,並不是為閣下架眼鏡行方便也。天地本不仁,萬物各自生。

聖人不仁,一家之私說。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之處下而不爭,谷之虛極而靜篤,皆可效法。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聖人每欲與天地合其德,故天地不仁,聖人也應不仁。

但是,天地無情人有情。聖人雖稱聖,但總歸是人。“竹林七賢”中的王弼,曾為《老子》一書作注,但並不同意“聖人不仁”。他說:“聖人茂於人者神明,同於人者五情。”

有心之人學麻木,其實有些拂逆本性,矯揉造作。所謂“道法自然”,此則極不自然矣哉!

仰觀宇宙,俯察古今,人不仁而麻木,權勢者多歸於殘酷,弱小者多歸於無恥,此固理之必然,事之當然也!觀《韓非子·解老》篇,可知韓非子之刑名苛蔡,實源於黃老道德,《史記》以老子、韓非同傳,馬遷早有見於此:“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聖人不仁,全歸麻木。有受苦受難者,常人以為不可忍,有施虐施暴者,常人以為受不了,而聖人均泰然若素,眼皮都不眨一下,此其宜乎?


莫安排


一、天地即自然,自然不和諧,則人道不規範,聖人無用,則不仁。所以,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二、天地以聖人為心,聖人以天地為本,相輔相承,合一同心,合二為一(仁)。

三、黃河千年一清出聖人,是天心合仁,天人合心,天人合一。人道在天,地道在理,水化萬物,時空變幻,星換鬥移。



歲月如梭水如歌


《老子》第五章:道本無情有規律。

《解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天地之有兩種關係:萬物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天地不仁。天地即宇宙世界是沒有仁愛的,和萬物一樣只有其固有的規律性。萬物於天地之間,各司其職,名守其位,各按自己的規律性運行,相互依存,互不干涉,物競天擇,斑爛多彩發展變化。而天地也是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春夏秋冬,雨雪風霜,無愛無憎,無恩無怨的公平對待萬物。天若有情天亦老,規律行事是蒼桑。這些內容就叫做以萬物為芻狗。芻狗者,用草紮成的祭品,它是非生物卻又有生物性,它攜帶著情感肩負著祭祀的使命,完成與所有物一樣的〈有無相生〉過程。具有萬物全方位的代表性。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懂道理的人,效法天地不仁有規律 ,尊重規律,使百姓完成其情感和使命的雙重任務。

天地之間憂如風箱叢略。守中掌握事物規律性,就能收到鼓風或風平浪靜的效果。

《譯文》天地沒有仁愛情感之類的東西,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律性運行,也就是其展示給萬物的環境。萬物在這個環境中,按照各物自己固有的規律性運行,各守其位各司其職,形成有序化,系統化的宇宙世界。芻狗是萬物的一個代表,它能完整代表萬物的特徵,沒有遺漏。 萬物者,是一個一個的存在著,具有可數性。物物之間是有距離的;現在世界上最精準的測量時間的方法,是用能量撞擊銫原子使它振動然後計算出來,這就說明再小的物體之間存在距離或曰空間。(量子也是一樣)每一物是“有無同一”有無相生的過程產物,過程具有過程象。空間是容物的空間;空間是能量㘯。(或能量容納場)

聖人要效法天地,尊重規律,利用規律,對百姓要一視同仁,不搞那種等差的仁爰,使百姓自然而然的,完成其使命和情感的雙重職責。

天地之間的兩種關係:萬物之間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千頭萬緒令人費解,不要報怨,再複雜不過象個風箱,它是有規律的,只要尋找規律,掌握規律運用適應規律駕御規律。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老喬218152046


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講的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概括就是,不仁就是沒有偏私,沒有偏愛,無論好壞都平等對待。

天地不會感情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更不會感情用事,對百姓也沒有親疏遠近之分。

天地之間,象一個大風箱,雖空虛卻不會枯竭,越鼓動他的風就越大。

政令繁多,使人感覺困惑,更多有行不通,長期下去只會加速失敗,不如保持虛靜,任其自然發展!

儒家常說,天地無私,天地有仁心,他滋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自傲,沒有條件。給萬物以生命,使萬物生生不息,

要想成為聖人,就要效仿天地的無私給予,養成平等待人的胸襟。關愛百姓,福澤八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