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真的反對“仁義”和“聖人”嗎?

平安是福138542128


老子並不反對“仁義”,也不反對“聖人”。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指出,上善之人“與善仁”,即同他人交往時總是具有“仁”這種品格。顯然,老子並不反對“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不過老子並不是認為仁義與大道相反,這句話的本義是:大道流行之時,每個人都淳樸自然,誰都不看重仁義;但是當大道廢止時,人們爭權奪利,互相傷害,因此需要提倡仁義,來反對爭鬥。仁義並不是不好的東西,但它是用來治療爭鬥的藥,如果社會健康,就不需要吃藥了。

老子一直把“聖”看作人最高的修養境界,把“聖人”看成是最理想的君王。老子十分重視聖人,《道德經》八十一章,共五千餘言,共有32處提到了聖人,而且都是在褒揚聖人。例如第二章中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中說: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在老子眼中,聖人是清靜無為、順任自然的統治者,不會胡作妄為、橫徵暴斂。

有人可能反對我的觀點,因為在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中明明寫著: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老子這是反對聖人和仁義呀!為什麼居士我要說老子推崇聖人與仁義呢?

要知道,通行本《道德經》並不完全是老子的本意,因為它在流傳過程中經過了後人的修改。現存最早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本《道德經》,是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的楚墓中出土的。郭店楚簡本《道德經》的抄寫時間為戰國中期,是現在世上幾種版本的《道德經》中最古老的,是我國的無價之寶,也是最為接近老子原意的版本。

在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第十九章的原文是: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可見,老子本意是讓人拋棄智、辯、偽、詐,迴歸天真質樸,而不是反對聖人與仁義。

至於“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的文句則是後人篡改的。有學者認為那是莊子一派中較為激進的人篡改的,因為莊子中有反對聖人與仁義的說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道德經的核心是聖學王學,是說於能夠影響社會未來發展的每一個人,當聖王之於天下,要效法自然,與天地同道,不違人之天性,聖王無為而民得其養,老安少懷,男有分女有歸,鰥寡孤獨疾皆有所養,要仁義智慧孝慈忠臣何用?

大道廢,是誰廢棄了大道,明顯是上位者,任何事務都是有無相生,對立存在,當為君貪婪暴戾,當然社會會呼喚仁義,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其樂融觸,要聖智巧利何用?

《道德經》八十一章節,本人理解,對與不對,估妄聽之,章節排列順序應該是打亂了的,讀的多了,其實是有連接的,就是老聖人慈悲為懷,大愛無私,讓未來聖人君子大人修身正己,無私為妄為,善待天下人。至於為何被打亂,無非是因為道德經是一面鏡子,如大白於天下,讓那些有悖大道的嘴臉如何遁形。


國學探微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交流!

對於老子是否真的反對“仁義”和“聖人”,我來分享一下觀點:

許多史學家認為老子反對仁義、智慧。孔子曾經專門向老子請教。孔子認為六經之要在於禮儀、六經之本在於仁義。老子批判孔子,認為萬物皆因自然而生,人的生死也是自然之道,自然之理,人應順應自然、順理而行。孔子提倡仁義禮儀是在違反人性,而不是順應人性。老子之所以極力提倡恢復“大道”,正是因為“大道廢”導致。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春秋戰國,諸侯亂戰,民不聊生。老子非常向往人類初始的生活狀態,沒有貧富分化,沒有等級分化,不需要孔子的“仁義禮智信”這些人為行為來約束,一切都是在順應自然的理想國。

老子年長於孔子,他經歷過那種無需管教、人人自律的理想社會。而週期後期,社會動亂讓他痛心疾首,他同樣希望恢復良好的社會秩序。而恢復周禮,只是當時社會必須的一劑良方。在老子的內心,是一種無奈。所以,他發出感慨: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在他心裡,認為禮使人們逐漸喪失忠厚、誠信的品德,是一切動亂的始作俑者。

但老子也看到了仁義、禮儀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在動盪的社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一點上,儒道兩家的觀點是一致的。作為理想主義者,老子只是希望儘量接近於道,回到大道盛行的自然生活狀態中。

以上是關於老子反對仁義的分享,歡迎大家補充指正,一起探討!


國學智慧書院


仁義與聖人並非不好,如果仁義出自天然本性,怎會不好呢?!但過分推崇仁義會帶來一系列的後遺症!人人都推崇仁義,必然會有假仁假義的人出現,打著仁義的旗號撈取各種名利!而假仁假義一旦暴露,會讓仁義成為笑柄!而且過分抬高的仁義也因為不符合人的天性而不可持續!

聖人當然好,但真正的聖人哪裡找?!中國幾千年有幾個真聖人?!世界幾千年又出了幾個聖人?!如果說推崇仁義會有假仁假義之徒混世,那冒牌聖人對國家天下的破壞就會更大,世間暴君在世時,哪一個不頂著聖人的光環!而且所謂的聖人之間還互相功擊!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話有點絕對!但歷史上百姓真正安居樂業的時代,多數還是推行無為而治的時代!

但仁義與聖賢也不可拋棄,有一個至善的標準讓人見賢思齊也是好的!但過分推崇反而造成混亂!











1陸氏涼糕冰粉


這個問題的提問角度讓我懵了很久,不知道提問者從何說起。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了仁義與聖人,縱觀道德經全文,老子並無反對“仁義”和“聖人”的任何觀點。

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段文字裡,如果以字面的意思來理解為老子反對“仁義”和“聖人”,那就貽笑大方了!

筆者翻譯過很多《道德經》的原文,也表達過感悟,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為:天地不存在仁義不仁義的問題,任由萬事萬物自由發展與興衰。聖人也不存在仁義不仁義的問題,任由百姓根據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這種“不仁”,是不存在仁義這個概念的意思,而不是直指天地和聖人不仁義,這一點務必要搞清楚。

相反,老子是提倡聖人和仁義的。老子的觀點是:仁義的行為和聖人的標準,都要遵循“道”的要求和標準。

如果不符合“道”的要求和標準,而且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語言達不到“德”的範疇,是自取滅亡的行為。


東臺翻古


《老子》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我的讀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裡的聖不是聖人,而是誇誇其談自以為聖明者。這裡的智不是智慧,而是偽智巧詐者。老子的意思說:"侯王斷絕與那些自以為聖明者往來,拋棄那些為了功利而無所不用的偽智巧詐者,民眾就會獲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裡的仁是仁愛。仁愛是不平等有差別的愛:愛自己勝於愛別人,愛自己的父母勝於愛別人的父母,愛自己的兒女勝於愛別人的兒女。古代的義是今日的儀,故而這裡的義是侯王威儀,不是今天的仁義字。古代侯王威儀是嚴格尊卑貴賤等級的,是非常不平等的。老子的意思說:"侯王斷絕不平等的仁愛,拋棄嚴格尊卑貴賤的侯王威儀,民眾就會恢復孝慈"。所以,老子反對仁愛,主張慈愛。慈愛是父母為兒女幸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老子》八十一章,約五千二百餘字,其中有二十五章論述聖人,大約有五百字論述聖人。所以,說老子反對聖人是誤讀,說老子反對不平等有差別的仁愛和侯王威儀倒是真的。


朱清國1


老子反對仁義是真的,反對聖人是以訛傳訛。


在孔子請教老子的歷史記載中,孔子的仁義就受到了老子的嚴厲駁斥。而且語言表達上非常的不留情面。比如說,孔子說用道德約束百姓。老子指著眼前的河流說,沒有道德的約束,水不是流的很順暢嘛?難道沒有道德,水就不會流了?

作為老子思想的推崇者莊子(不是土地、學生之類的。因為沒有莊子拜師的環節,也沒有老子收徒的環節)。直接喊出來“聖人不死、大盜不死”的名言,並詳細論證了“仁義智信”是盜賊都具備的品質,做不到“仁義智信”的盜賊都不是成功的盜賊(大盜)。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仁義智信”是《道德經》中提出的、治國者必須具備的四種品德。由此可見,老子反對的不是“仁義智信”,而是儒家的“仁義智信”。孔子山寨了老子的“仁義智信”,並歪曲了老子的“仁義智信”。


聖人,同樣是老子提倡的。而孔子的、儒家的聖人,同樣受到道家的反對。根本,還是此聖人、非彼聖人。

儒家的聖人是吹捧、是拉關係、論親疏。儒家吹捧孔子是聖人,但儒家從未說過什麼是聖人。沒有聖人的標準,孔子的這個聖人是怎麼來的?吹出來的、潛規則出來的。這是唯一的可能。

老子的聖人是原創。老子的聖人是有衡量標準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在《道德經》中,明確的提出了這個標準。換句話說,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聖人,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就不是聖人。老子的聖人是規則,孔子的聖人是潛規則。雲泥之別。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真理一般的存在。雖然在孔子、儒家誕生之後,這句聖人的標準被儒家刻意隱瞞。但是,

2000後,中華民族上的另一個偉人,喊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聖人的標準。率領共產黨人以此為宗旨,建立了新中國。人民擁護、擁戴這個標準,所以才有“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這個著名的論斷。


總之:

此仁義非彼仁義,此聖人非彼聖人。

老子,是推崇聖人、推崇仁義的。

老子,也是批駁、反對孔子山寨後的儒家“聖人”、“仁義”的。


滄桑短笛


其實聖人存在是不好的現象,一個聖人的出現,必然他受人崇拜,他代表的思想必然要注入這個社會,國家,而世界上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思想,沒有一個符合任何時代的思想,思想必須是多樣適時改變的,進化的。而人又有盲目崇拜,盲目的信,強大的習慣性。只有多思想交流溝通才有思想進化,才能產生新的真理。一個聖人一種思想貫穿整個過程,會出現僵硬,死板,缺乏靈活性,不適時代。沒有批判性,理智性,有的就是盲目。應該是一群人懷疑聖人,而不是一群人盲信聖人,只有推翻聖人才是進步,無論是科技聖人,還是思想聖人,推翻了也就是進步了


陌上桑48272331


老子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從這個排序可以看出,老子最崇尚的首先是:"道",其次是"德"。因此,才有了《道德經》。而仁義禮是孔子提倡的,在老子眼中顯然是較低的境界。"大道廢,有仁義"。關於聖人,

老子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由此可見,老子並不反對聖人,只是對聖人的要求非常高。"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聖人立於天下,要收斂謹慎!讓天下人的心靈都變得厚道、純樸,百姓都專注於自己的視聽感受,都有一棵像孩子一樣快樂純淨的心。


浩然之氣40


老子並不反對仁義和聖人,反而一再推崇聖人,《道德經》共三十二度推崇聖人。為此我專門根據馬王堆出土帛書本和郭店出土楚竹簡的相關內容,撰寫了《還〈道德經〉第十八章本來面目》和《還〈道德經〉第十九章本來面目》兩篇文章。可在頭條查找,也可點擊我的頭像查找信息。另外,《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問題也較大,肯定也被篡改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