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能成為“聖人”?

道歸行知


【孔子確實很偉大】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裡孔子講的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在孔子看來,治理國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做到各級官吏愛崗敬業,國家法令和官吏在老百姓中間有信譽,國家上下養成勤儉的習慣,官吏愛護老百姓,國家的工程或戰爭不妨害農時這五點就可以了。

在聖人的眼中治理國家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歷史證明無論哪朝哪代,真正的治理國家者為什麼都是比較辛苦的呢?這是因為聖人是從大的方面講治國,是講一些大的原則和方法。而實際情況是,治理一個國家光有這些大的原則和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大的原則和方法可以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不變,但一個國家的國內國際情況可以說是瞬息萬變,這就要求當政者對治國的政策做出及時的調整,同時,保證政策的執行也是當政者主要工作。所以說,聖人治國易,官吏治國難。

在治理國家上的大(粗疏),在禮節上的小(繁縟),是儒家最初遭人詬病,和得不到重視的重要原因。因為大,就近似空;因為小,就失於繁。儒家把諸侯國君們關係的治國大事講得很抽象而空洞,而把他們不太重視的禮節講得很具體和繁瑣,總會給人一種儒家空談有餘而實用不足的感覺,這也就是最初儒家的失敗之處。

那麼,儒家到底有沒有治理天下、管理國家的能力呢?有。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治理天下、管理國家的思想,但它是從宏觀上講的,它講的是一些大的原則,而沒有講具體的操作方法。具體方法是屬於政策的範疇,而這一點儒家沒有做到的。也就是說儒家提出了方向,而沒有給出方法。就象一個大夫,只會給人看病,而不會開藥方一樣。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象一個人想學種地,儒家只是大講了一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沒有教人家如何耕地、如何播種、如何施肥、如何除草、如何收割一樣,你說人家能信你嗎?

儒家的大,正如它們的弟子說的那樣,大得天地所難容。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空,也象天空一樣,空得天下人所不容啊。也許大而空本身就是儒家的本色,也許儒家真的就沒有什麼治國安邦的好方法。

孔子給東周好的脈本身就錯了,他沒有找到周朝衰敗的病根,所以他治病的方子自然也就錯了,他下的藥自然也沒有人肯吃了。但孔子給中華民族好的脈卻沒有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五千年而不倒,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自己獨特的大一統文化,而大一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君愛民上下有序的儒家思想。他看到了周朝衰敗後禮壞樂崩,因此,他就到處勸別人恢復周禮,但他沒有看到禮壞樂崩的背後實際是周王朝實力的下降。至於孔子到底看沒看出,是我自己的揣測,不一定準確。但我想孔子那麼偉大不可能看不出來,只是不願意說,或者故意不想提它。通過他在魯國毀三都的事情分析,孔子對當時的情況是非常清楚的,也提出了正確的方法,但後來還是失敗了。從這一點看,孔子是有治國的具體方法的,只不過他的方法損害了當時魯國當權者的利益,沒有成功罷了。孔子看出了魯國公室的卑弱,源於三桓的強大,所以,他要用毀都的方法削弱三桓的實力,最後被人家識破了。

孔子在當時的政治界是個失敗者,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理想,

不是他自己不能被當時的社會所容納,而是他的理想不能為當時的世界所容納。孔子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什麼是聖人?聖人就是那些堅持自己的崇高的理想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孔子雖然沒有立功於當世,卻立大功於萬世,正是他的堅持,才使儒學發揚光大,也才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縷精神的血脈。也許任何一個得志的小人都覺得有資本譏笑孔子的失敗,但任何一個真正的英雄所建立的功業,其實都是在實現著孔子理想。孔子的偉大不在當時,而在於萬世。

過去的思想,今天的人們不能評判它的正確與否。正於我們不能把儒家思想和當下時興的各種先進思想比較一樣。我們不能以現在先進思想的正確,而淺薄地否定儒家思想。就像我們今天用上了縫紉機,就恥笑我們傳統的手工一樣。縫紉機就是再好,我們也不能光著屁股等它幾千年啊!外國的女人再漂亮,但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什麼都可以選擇,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我們的祖宗。更何況我們擁有一個如此偉大如此智慧如此勇敢的祖宗,我們只能為自己感到幸運,為他們感到自豪,我們有什麼理由,有什麼資格小瞧我們的祖宗呢?


長江一口


孔子一生貧寒,周遊列國14年,悽悽遑遑,不為權貴所容,時不時被人譏笑,“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沒有想到,自己死後享盡榮華尊貴,封號是不斷加冕,一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孔氏家族開始受益於孔子是在西漢初年,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時候開始的。公元前195年,劉邦“自淮南過魯,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開帝王祭孔先河。

劉邦是無賴出身,對儒生很是蔑視,可是當叔孫通制定禮儀之後,使他感受到帝王的威嚴,他發現孔子對帝王還有用處。

到了漢武帝時,採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術定於一尊,尊孔也就成了各朝各代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是封官加爵,如漢平帝封孔子為公爵、褒成宣尼公,北周靜帝封之為郇國公,武則天封之為隆道公,唐玄宗又晉升之為文宣王,宋真宗加諡為玄聖文宣王,不久改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又諡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另一方面就是封號,如北魏孝文帝稱孔子為文聖尼父,隋文帝尊為先師尼父,唐太宗尊為先聖,明世宗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世祖加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又稱至聖先師。不僅給孔子加官進爵,連他的子孫也是世代富貴,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46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它的意思就是世世代代永衍續。後來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聖府”,成為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邸。

歷代帝王都尊孔,是想用孔子的理論為專制服務,再用御用文人進行不斷的篡改充實利用改造,創建一整套的封建專制的文化心理、思維定勢、價值取向、行為規範,仁義道德忠孝節義的理論冠冕堂皇,使殘酷的等級社會看起來合情合理。

帝王們喜歡孔子,看重的是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事君以忠”,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至於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哪一個皇帝又聽得見做得到。



孔子成了帝王葉公好龍、欺世盜名的工具,隋文帝開科取士,用孔子的思想禁錮著天下人是思想,唐太宗興奮不已:“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後世有人感嘆:“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康熙和他的孫子乾隆尊孔到了極點,乾隆祭孔9次,甚至傳說他把他的女兒都嫁給了孔家。可就是這祖孫皇帝倆搞專制也搞到極點,大興文字獄一百多起,株連一萬多人,連寫“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樣的詩都要被殺頭,恐怖統治,無所不為,知識分子只好埋在故紙堆裡明哲保身了。這還哪有一點“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專制者是沒有任何一絲溫情的,帝王尊孔就是為了專制,而專制又需要尊孔。

他們左手拿著專制的大棒,右手打著孔子的旗號,決不允許任何異端的存在,決不允許人挑戰權威。西晉嵇康的說了句“非湯武而薄周孔”就被殺頭。明朝的李贄說了句“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就被投入監獄。



統治者害怕別人懷疑孔子,因為孔子是被統治者神話的對象,是統治理論的化身,如果孔子不再神聖了,那麼專制者又拿什麼理論來愚弄百姓呢?

辛亥革命以後,皇帝雖然名義上被打倒了,但是大眾的思想還沒有實質上的變化,正如高一涵所說的:“辛亥革命是以種族思想爭來的,不是以共和思想爭來的,所以皇帝雖然退位,而從腦中的皇帝尚未退位。

”民國教育的開創者蔡元培則看到了封建教育的實質,“滿清時代,有所謂欽定教育宗旨者,曰忠君、曰尊孔、曰尚公、曰尚實。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



竊國大盜袁世凱為了當皇帝,自然要舉起尊孔的大旗,先後發佈了《崇孔倫常文》、《尊孔祀孔令》,命令全國“尊孔祀孔”、“以正人心,以立民極”,掀起尊孔風。

以後陳獨秀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憲,勢必復辟。”

袁世凱的皇帝夢被打破了,但是孔子的神聖光環卻沒有散去,專制者是不會輕易丟掉這塊“敲門磚”的。

張勳復辟要尊孔,北洋軍閥要尊孔,一直到蔣介石開展新生活運動也要尊孔。可笑的是象山東軍閥張宗昌之類的,過著荒淫無恥的“土皇帝”生活,“連自己也數不清金錢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數目”,“則雕刻了《十三經》,而且把聖道看作可以由肉體關係來傳染的花柳病一樣的東西,和一個孔子的後裔誰來做了女婿。”(魯迅語)

民國初期的復古逆流激起先進人們的憂慮,使人們看到不打破對孔子的迷信,不打破“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李大釗語),民主和科學的思想是難以深入人心的,所以要“掃蕩三綱,盪滌五倫”,要“挹自由之空氣,振獨立之精神,拔奴隸之惡根,救民眾之悲運”,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我們有幸有孔子,為民族注入了思想和文化;我們不幸有孔子,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之。


非常道畢延河


開闢讀書做官金光大道使孔子成為聖人

孔子作為一位文化巨匠,整理並傳播了西周以來創立的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他通過對古代文化的解釋、選擇,表達了他的觀點,寓創造與傳播之中,而且影響了後世。

而且,孔子還甚為謙遜,自稱是“述而不作”。意為“我只是傳承、傳播而已。我沒有創造、建樹。先聖們創造的文化已經很燦爛了,“煥乎其文章”,我只要是把它們傳承、傳播好,任務就完成了。

孔子還是個從教的大師。他有過三套關於自己人生選擇的方案:一是從政:親自做官,並能掌握國家政權。然後,在轄區內做政治實驗,搞一個政治特區,把國家政治體制和社會面貌恢復到東周甚至西周。如果這一方案行不通,則退而求其次:為政。這是第二選擇。即:通過自己的言論,學說,主張,來影響當權派,影響執政者,讓他們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第一從政,第二為政,這兩條都可以算是政治家。如果這兩條都做不到,就只好再退而求其次,第三選擇:培養自己的學生去做政治家。這一方案孔子成功了。

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學生很多人都做了官。這是孔子成為“聖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到各國去做官,他們都掌了權,當然要捧自己的老師。李零先生有一句話,“學生靠老師出名,老師靠學生出名,當然,多半情況是老師靠學生出名”。教師能培養出好學生來,那可真是造化,大福氣啊!

更為重要的是:孔子為當時的讀書人找到了一條出路——讀書做官。我們看到,孔子以後的讀書人都奔向這條康莊大道去了。做官這條金光大道是誰開闢的?孔夫子!所以,後代的那些通過讀書做官的人,又怎能不把孔子奉為聖人呢?而其他諸子,比如墨子,他是要做工的;莊子是要做隱士的;韓非子說你用不著讀書……都不是正路。於是,大家肯定要哄抬孔子;於是,孔丘成為了“孔聖人”;其追隨者、接班人孟子成了“亞聖”。





竹隱閒士


為什麼成為聖人?看看周遊列國的過程吧,聖人的風骨就在裡頭。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但這十四年的漫長旅途,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去了哪些地方?他們到底是如何“周遊”的?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就說不太清楚了吧。今天,就讓文史君帶著大家,結合太史公的《史記·孔子世家》,沿著孔聖人的足跡,重新走一遍這“周遊列國”之路吧。

一、孔子:我也曾仗劍走天涯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因為對魯國的朝政失望,帶著弟子們離開了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仗劍走天涯”的生涯。孔子第一站到達的是衛國,就是衛生的衛。司馬遷在這主要記述了兩件事情,主要都是依據《論語》而來的,我們在討論到《論語》這一部分的時候也可以繼續思考。

一個是位於匡的故事。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匡人誤把孔子認成了魯國的陽虎,因為孔子身材高大,遠遠望去跟陽虎很像。陽虎在孔子入匡之前剛剛洗劫了匡。而且好巧不巧,孔子有個弟子顏刻,當時陽虎進匡的時候就是顏刻駕的馬車。這時恰好顏刻也給孔子駕的馬車,而且他還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我之前來這的時候,就是從這個缺口進去的”。這話正好被匡人聽到,孔子他們立刻遭到了圍捕。

電影《孔子》劇照:孔子被逮捕

孔子在此處被拘禁五天五夜,幾乎喪命,由此說出那句很有名的話,“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就都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想要滅亡這種文化,那我又怎麼會學會呢?如果上天不想滅亡這種文化,那匡人又能拿我怎麼樣呢?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自信的。

第二件事是子見南子。南子是當時衛國國君靈公的寵妾,對於這一舉動,子路是不高興的。《論語》裡說“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那麼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孔子還一定要見南子呢,孔子說天厭之,是說天討厭自己見南子還是討厭自己什麼呢?。

電影《孔子》中周迅飾演的南子

孔子最終在衛國也沒有受到重用,於是離開衛國到了曹國,在曹國沒待多久,又去了宋國。在去宋國的途中,有一次孔子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注意啊,司馬遷這裡用的是習禮,學習的習啊,所以《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的習,有種說法就是演習禮。宋國的司馬叫作桓魋[tuí]想要殺掉孔子。弟子打算儘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二、看一看世間的繁華

孔子然後又去了鄭國。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一個人站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額頭像堯,脖子類皋陶,肩膀類子產。但不足之處是自腰以下卻不及禹的三寸,那樣子像條喪家之狗。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後來又到了陳國,陳國這時已經很羸弱了,經常遭受吳國的侵罰,因此孔子只好離開陳國到了蒲這個地方,恰好蒲地貴族叛亂,孔子又被抓起來了。孔子有個弟子叫公良儒就幾乎受不了了,“吾昔從夫子遇難於匡,今有遇難於此,命也與。吾與夫子再霖難,寧鬥而死。”我們在孔子輾轉諸國途中,經常看到孔子或者弟子提到命、天命這些詞,都是對未來的一種未知,我們現在說的好聽,周遊列國,那哪叫遊啊?其實是很狼狽的。用現在的話說,或許可以叫“窮遊”了吧。因此為什麼子見南子,南子是當時的掌權者,得到她的賞識,更容易實現自己政治抱負。

電視劇《孔子》劇照,孔子與弟子演禮

之後孔子又歷經衛國,趙國,最後不得已又回到了陳國,這時孔子已經六十多了。孔子當時在魯國執政時的季孫氏家長季桓子去世,臨死前跟兒子康子交代,當年我們魯國本來是可以興盛的,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把他給氣走了,魯國就此錯失了機會。我死以後,你把孔子請回來重新執政。但是康子家臣進讒言,說原來先君用孔子用到一半給放棄了,被其他諸侯國當做笑柄,現在你又要召回孔子,萬一又是中途而廢,徒惹他國笑話而已。因此並沒有召回孔子,而是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但卻勾起了孔子的思鄉之情,孔子歸心已起。

《孔子》劇照

三、聖人風骨

孔子之後依然在漂泊。後來楚國聽說孔子在陳國,於是有一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跑去營救陳國。到陳國以後,楚昭王就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就離開了陳國。但是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害怕孔子得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兩國之間的荒野中。孔子等人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此時幾乎都已經快絕望了,但孔子仍舊講誦不絕。

弟子們跟隨孔子顛沛流離十幾年,一事無成,而且幾次遭人迫害,幾次都差點喪命,因此對孔子以及孔子之道的懷疑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史記》當中記載了孔子與他幾個比較突出弟子的談話,也可能就是孔子特意挑選了幾個最為傑出的弟子來加以引導。子路問的大概是眾弟子的心聲:我們走錯了嗎?何以至於此?我們還不夠仁德嗎?大家都不相信我?我智慧不夠嗎?沒人跟著我走。

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作為仁者人們一定就信服,那怎麼會有伯夷叔齊?如果足夠聰明,人們就一定跟著我行動,那怎麼會有比干這樣的人?子貢評價孔子“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孔子曰:何必求容於天下呢?自古能工巧匠只管製作,可從沒想過誰會使用。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何必求容呢?眼界侷限於容而不關注修道,志向太小!顏回的回答是最得孔子心意的。孔子首先是假裝問顏回的,“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在不容之時才顯出君子來,吾輩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就好。如果大道在我輩手中消亡才是吾輩君子的恥辱,道不容於天下那是天下的恥辱而已。”

四、繁華看盡,終歸故里

孔子顛沛流離的生涯長達十四年之後,年近七十歲的孔子終於回到了魯國,但仍未受道魯國國君的任用。孔子也就徹底失去了振國安邦的志向,轉而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電視劇《孔子》劇照:孔子回家

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感慨之前隨自己漂泊的大都不在視野內了。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殺國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知季孫知曉”,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電影《孔子》劇照

文史君說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末尾評價孔子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又說:“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十四年的漫長旅途,並沒有磨掉孔子身上的自信,或許就像他對子貢說的:“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何必去管能不能容於天下呢?我想,這就是聖人的風骨吧!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版。

楊伯峻譯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2009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孔子是誰?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全民網紅教師,文化圈“一哥”,穩坐頭把交椅兩千多年。

在職業細分還不明確的古代,作為跨界奇才,包攬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等多項頭銜。

去世後搖身一變成了行走的“榮譽收割機”,被歷代“尊孔”的君王追贈了“文聖”“先聖”“先師”“宣父”等重量級稱號。

一提起孔老夫子,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教材裡的人物形象:

他是位笑容溫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材不高,還有些駝背,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還有,他跟自己的學生有許多經典對話,記錄在《論語》這本書裡,然後被收錄在教材裡,要求我們“理解並背誦全文”。

然而,絕大多數人都沒意識到,自己對孔子的偏見究竟有多深。

設想下,假如孔子走下神壇、褪去聖人外衣,還生活在當代,他是否依然有實力“封神”,成為明星教師呢?

這個老師會武功

別被教科書裡的孔子人像圖誤導了,人家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虛弱的老頭子,年輕時可是身材高大的武功高手一枚。

關於孔子的身高歷來有不少爭議,司馬遷在《史記》裡說:“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據測算,這個身高相當於現在的191cm,這在男兒標準身高為七尺的古代,算得上“高大上”的小巨人了,畢竟一米九的空氣不是普通人能感受得到的。

孔子三十歲左右創辦民間學校,身兼校長與任課老師,按照“六藝”的教學大綱開設課程。

其中,射箭、駕車兩個科目都算體育大類,對武藝基礎有極高的要求,文弱書生可教不了。

孔子射箭準頭足,能射飛鳥,每次公開課直播,觀看的粉絲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

可以說孔子本人就是古代文武雙全的典型代表,他教出來的學生,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對孔子來說,明明可以靠武力,卻偏偏選擇講道理。《呂氏春秋》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他天生神力,能徒手推開幾百斤的城門,武力值爆表,但卻不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更不會輕易示人。

有一次,衛靈公向孔子請教打仗的事,孔子厭煩不想回答,就騙他說不好意思我也沒學過。

如果以為為人師表、儒雅溫和的孔子是一個怯懦怕事的人,那就錯了,他骨子裡可流淌著熱血和真性情。

《禮記 檀弓上》裡記載了子夏與孔子討論“報仇”這件事的對話。

子夏說:如果父母被人殺害了怎麼辦?(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答:

這還了得,哪怕把工作辭了,睡草墊,拿盾牌當枕頭,也要與仇人不共戴天!如果在大街上碰到了,即便是衙門口,有傢伙操起傢伙就上,沒帶傢伙也不用回家去取了,撿起路邊的板磚往死裡拍!(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如果網絡上出現這樣一個酷炫又有才華的老師,作為網友當然反手就是一個關注。

“互懟型”師生關係

孔子是個真正心胸寬廣的老師,能控制自己不跳起來手撕那群槓精學生,還要隨時準備開啟頭腦風暴,思考怎樣才能回懟得對方秒服。

宰予有一次對孔子說:“父母去世,守孝一年就差不多了,守三年也太久了吧(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孔子反問:“父母去世才一年,你就吃好穿好,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宰予一臉淡定:“不會(安)。”

孔子:“哦,那你就這麼做吧(女安則為之)!”

等宰予走後,孔子才自己嘀咕,剛才沒發揮好,應該說:“你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抱了你三年,父母去世後你就應當守孝三年作為回報。”

子路原本是個喜歡特異裝扮的中二青年,頭上插著公雞的羽毛,身上掛著野公豬的牙齒(冠雄雞,佩假豚),看起來十分野性。

第一次見到孔子,子路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他把孔子揍了一頓,不過以孔子的戰鬥力大概子路也沒討到好。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後來子路拜在孔子門下學藝,成了孔子的首席大弟子。子路率真直爽的性格與老師孔子形成了最萌反差,這對師徒組合留下的有趣段子,一直被後世津津樂道。

衛靈公有個寵姬叫南子,長得妖豔,風評一直不太好。有一次孔子與學生路過衛國,南子因仰慕孔子,找了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熱情邀約。

孔子怕別人說自己耍大牌,不得已,就赴約了,隔著紗帳與南子“見”了一面。

子路聽說這事以後氣得跳腳,發揮懟天懟地的本領,當著其他弟子的面大聲指責孔子不應該不顧自己的名聲去見南子這種人,還懷疑他做了什麼有損德行的事。

孔子被這麼誤會,第一次不淡定了,馬上賭咒發誓:我要是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上天一定會厭惡我!厭惡我!(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裸辭後“說走就走的旅行”

孔子在教育界積累了一些名氣以後,引起了君主的重視,逐漸步入仕途,但是一直都做的是基層幹部。

直到他五十多歲的時候,才升職成魯國的大司寇(掌管司法兼外交事務),攝相事,魯國大治。

這時,隔壁的齊國眼紅魯國的發展,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給魯定公,讓他沉迷酒色,用糖衣炮彈把他打成了一灘爛泥。

眼看老闆魯定公人設崩塌,作為總經理的孔子想勸,可魯定公就是躲著不見。之後因為利益紛爭,孔子被權臣排擠,就索性遞交一封辭職信,不伺候了,走人。

孔子和他的一幫學生組了個出國考察天團,開啟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周遊列國,歷時十四年,聲勢浩大。

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開展路演,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號召君主能施以仁政,減少戰爭,但這在動盪的春秋時期顯然不會是主流操作。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這場活動的偉大歷史意義。他們的整個行程就是一系列辛酸又精彩的真人秀歷險記,如果那會兒有視頻直播,大概全國的觀眾都會為這個團隊瘋狂。

比如有一次考察團到了鄭國,孔子與弟子們走散了,孤零零地站在城門口,十分落魄。

子貢到處找他,這時一個路過的吃瓜群眾說,我看到東門站了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腰長腿短,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三寸,長得奇形怪狀,頹廢狼狽得像一隻喪家之犬。

子貢一聽,這可不就是自家老師嘛,順著指引很快找到了孔子,還轉述了路人甲對他外貌的評價。孔子聽後不但不生氣,還哈哈大笑:“這描述,太傳神,絕了!”

還有一次,他們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斷糧被餓了七天,一些弟子餓得倒地不起,身體素質好的孔子還有力氣彈琴歌唱。

子路開懟了:“沒想到老師也會有這麼窘迫的一天。”孔子不愧為大師,極端環境下依然不忘教導學生、秒造金句:

君子面對困苦能夠淡然處之,小人窮困的時候就要胡作非為了(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網上有位歷史博主在談及當代孔子形象偏見的時候感嘆:

2500年過去了,歷史大潮反覆沖刷,孔聖人磨短了身高,磨去了武藝,只剩下眉毛彎彎的“和事老”形象。後人把孔子塑造得大德大愛,一言一行皆是萬世榜樣,周身容不得半點瑕疵,活成教科書,已俱佛性,呆板又完美。

可當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論語》後會發現,孔子和他的學生,其實與我們一樣鮮活豐滿。

即便隔著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師生之間民主平等、互相珍視、教學相長、亦師亦友的真摯感情從未改變。

優秀的老師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會受到尊重和敬仰。

謹此祝天下所有精心育人、授業解惑的老師節日快樂。


十點讀書


為什麼了。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有幾個優點特點。

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對於個人,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和基督教聖經裡講的,你願意別人怎麼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別人,暗合。別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礎。人皆有惻隱之心。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和為貴。首孝弟,次見聞。孔子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和基督教,要愛你們的仇人,為他們禱告。相通。

2對於統治階級,仁政思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仁者愛人,選賢與能,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反對殉葬,首作俑者,其無後乎。苛政猛於虎。以孝弟治天下。對統治階級也是一個指導和約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他的延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點牛逼了。

3孔子是個大教育家,傳承中國文化,敘而不作,信而好古,整理五經,習學六藝,儒生都是古代的知識分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歷代人才輩出。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陽明,曾國藩。心學,理學兩大門派。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換舊人。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如物。知行合一,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

4儒家是個學習開放的思想系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

5儒家平等的思想,人皆可為堯舜,人皆可為聖賢,當仁不讓於師。不患寡而患寡不均。王陽明致良知。強調人性解放從此而來。

6儒家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到後來,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給中國人指明瞭一條做聖賢的康莊大道,立德,立言,立功。到捨生取義的最高境界。林則徐講苟利國家生死以就是這個意思

7孔子提供了成就自己,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君子慎獨,一日三省,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 曾國藩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馮道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都來源於此。

8儒家的愚民,有利於統治。要兩面看,基督教佛教那個不愚民了。馬克思說宗教是精神鴉片。道則仕,不道則隱,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9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的生死觀。和宗教的天堂,輪迴截然不同。入世精神濃厚。有首歌唱到,最美的情緣,不在天上,在人間。

10孔子的知識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仙,而是因為家裡窮,又好學才有的。孔子說吾少而賤,故多能鄙事。人非生而知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先說這麼多,謝謝大家。


無能的扎心君


孔子為什麼會成為聖人,首先我們應當知道,孔子是統治者的聖人,而不是老百姓的聖人,老百姓的聖人是趙公明。

孔子之所以成為統治者的聖人,是因為孔子為統治者的統治提供了合理化永恆化的理論依據,盜亦有道,更何況一個統治者,你為什麼要統治,為什麼要永久地統治下去,得有依據,這樣才能名正言順。而孔子就是這樣一個提供依據的人。這樣一個能夠讓自己的江山萬代永續的人,自然就成為聖人了。

孔子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而孔子則極力主張社會應倒退到西周時代,恢復西周的社會制度,禮儀規範。他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這就形成了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靜止不變,讓社會永恆地定格於某一狀態。

大家知道,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人,社會,都處在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變是規律,不變是不可能的。

作為一個統治者,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統治秩序,他最怕的是什麼?

他最怕的就是變,不變則自己的統治永世長存,一旦變,就有可能使他的統治變的土崩瓦解。

孔子給了統治者萬世永續的一個良方,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居君位,臣居臣位,父居父位,子居子位,各守其位,各司其職,不可越位。

為了做到這一點,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養性的禮儀規範,也就是一套怎樣孝親忠君的道德規範。

通過這些,讓社會永恆地定格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秩序中。

這無疑是統治者最想要的一種秩序。

因此,統治者就把孔子推上了聖人的位置,只有孔子成為聖人,天下所有的官民才會照著去做。天下所有的官民都能按照聖人的話去做,那麼天下就太平了,統治者就安穩了。

孔子就是這樣做成了聖人。


天使之翼22143


自漢代開始,歷代皇帝就開始抬高孔子的地位,如公元前195年,漢高祖經過魯國,以太牢祭祀孔子。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清朝有多位皇帝曾經祭孔,甚至有史料認為乾隆是祭孔次數最多的皇帝。

那麼,孔子是如何成為了聖人的呢?



看到有人說孔子代表了封建秩序,替統治階級站臺。而對孔子進行貶低。這類人很多腦筋不太清醒。我們在上一篇問答中回答了關於什麼是統治階級、怎樣理解統治階級的問題。


無論是在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是當今時代,孔子所構想的民智能夠開啟的終極境況都沒有發生過。孔子所處的古代更不用說了,就當今時代來看,刷抖音者、沉迷網遊者大有人在,闖紅燈、不遵守各類秩序的大有人在,甚至連酒駕這種對自己和對別人同時構成潛在性極大傷害的行為,在政府狠抓幾年之後,依然有很多人不遵守。所以,最核心的問題是不是統治階級的問題,而是如果沒有人來治理這些事,人民是不會自發遵守的。



那麼關於孔子如何成為了聖人呢?

從孔子自身方面來說,孔子承接了三代聖王的傳統,他最終的目的並不是恢復周朝的統治,而是認為周代的統治模式是當時人類最適合的模式。在這種目的的支撐下,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論。


從歷代君王方面說,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儒家的大背景下,衍生出了各種有著時代特色的學說,但其根本還要舉起孔子為黎民蒼生舉的大旗。否則難以取得人民對政權的認可度。


東方國學


孔子是不是聖人?孔子的思想分為兩個階段:封建社會,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孔子就成為了“聖人”,沒人敢於反駁,腐儒們動不動拿孔子出來壓人,孔子是歷代統治者推寵的偶像,孔子的理論體系是一套非常廣泛的道德標準,融合了一些很正的價值觀,仁義禮智信非常好,但這並不是孔子思想所獨有。把孔子思想可以比做一條大船,可以載很多人,任何學子都必須上這條船,不得造新船,更別想改進這條船。老子就歷害了,老子講水,誰有本事把水理論推翻了,別管多大的船都要行駛在水,在大海里要造更先進的船。我們講道德,西方國家也講,這是普世價值觀,過去有過去的標準,現代有現代的標準,道德靠自覺,,有一本書叫《醜陋的西方人》,西方人臭毛病不比國人少,公平公正的法規才能約束行為,道德不是孔子所能代表的。老子講水無常勢,在特殊情況下特殊對待,對治出現的問題,針對社會出現的問題而制定相應的規則,在這個規則下、讓守道德的人受益,那麼就會讓更多人遵守道德。孔子思想本質巔倒,一味追求君子怎麼樣怎麼樣,可是隻要是個人都有其弱點,有錢不貪?有投機取巧的機會不用?孔子思想能讓人當官發財,大家都去學孔子理論,說的比做的好,現在呢?不能多講,人性的弱點與生俱來。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孔子就不是聖人,他的書可以去讀,去研究,不否認他有些積極的思想,但不值得推廣,現代學生很累,理、數、化、英語、歷史、政治、生物、地理、音樂、體育,比孔子時代學生忙得多。儒家也出了一個聖人,但不是孔子。


客居地球三千年


孔子曰:這樣的開頭句式伴隨了我們整個中學時代。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學生們的夢魘!

中國歷史上創辦私立學校第一人

孔子在3000年前就已經是文化推廣者了,自己不到30歲的時候創辦了私立學校,以仁,義,禮,智,信理論教授學生,學生弟子多達3000多人,比較利害的學生有72個,這些徒弟後來都到各個國家做官,作為老師,孔子是非常成功的,桃李滿天下。


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齊景公和晏嬰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孔子是幸運的,生在了春秋時期,那個時候沒有科舉,沒有高考,只要你讀書夠多,能表達就會受到賞識,做官就很容易了,這要擱之後,估計未必有那麼多徒弟能成功的走入仕途!

中國第一個帶領導學生多國留學的老師

孔子不僅自己好學,還帶領學生們周遊各國,真正的將學和用融為一體。沒有簽證,沒有護照,硬走了10幾年,把當時的各個國家都走遍了,山水也見了,各國的政治領導,行業精英都接見了他,以一個教育家的身份受到了世界的尊重,當然孔子也僅僅是在各國受到了尊重而並沒有受到重用!


微博創始人

現在的微博是每天都離不開的,微博最多容納140個字,論語一共20篇,全文共15900字,而最多的一篇才118個字,而且記錄的內容也正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中間夾雜著其弟子的評論,這就是現代版微博啊,這不就是現在微博的大V發文章,然後素人評論嗎?

孔子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已是集大成者,但是真正讓孔子成為萬世聖人的是漢朝的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方針讓孔子一舉成為了至聖先師,他所推行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讓統治者非常認可,儒家思想從此走上了政治舞臺,發光發熱!



孔子不僅是聖人,也是思想的束縛者,他提倡的儒家思想徹底將女人綁在了男人的附庸品之下,但是這仍不妨礙他成為讓人尊敬的聖人先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