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怎樣教育?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感謝邀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怎樣教育呢?

當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可能就會憤怒的砸東西,在幼兒園中可能還會打人、咬人、推人,還有對待一些小動物,也是沒有同情心。又容易被激怒,對待他人也非常的不友好。這樣的孩子就是有暴力的傾向

當孩子有暴力傾向時,家長該怎麼做呢?小編教你幾招比打罵孩子管用多了:
首先要做到讓孩子少接觸一些有暴力傾向的人與事、物

在生活中,家長應該做好榜樣,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打架,和孩子交流時也一定要輕聲細語,出現問題時要理智對待,即使爭辯或者是吵架,也儘量要避開孩子。少讓孩子和有暴力傾向的人待在一起,儘量不要讓孩子看到一些暴力的畫面,或者是玩暴力的遊戲。

其次家長不要“以暴制暴”
當孩子有暴力傾向時,家長第一時間,並不是要訓斥或者是打孩子,而是要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以暴制暴,很可能會加重孩子的暴力傾向。
再次 對孩子要加以正確的引導

教育重在平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說,家長要在平時就注重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思想思維,應該以積極健康的引導為主流。當孩子遇到事情時,非常生氣或憤怒時,家長應該對孩子情緒加以引導,讓孩子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慢慢的變得不再扔東西,也不再大吼大叫,說明孩子有了進步,家長也應該給予孩子鼓勵,並且告訴孩子,這樣做是很對的。

暴力應該是大家都非常討厭的東西,因為這個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但是有的人說自己天生脾氣就不好,非常容易暴怒,那如果孩子小的時候能不能把這個改正過來呢?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就要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會模仿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只要多注意一些這方面的問題,那孩子就不會出現暴力傾向了。希望小編的分享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育兒達人時代潮流


現在有一部分家庭由於父母的離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性格就已經開始改變,缺乏父母一方的教育,就會出現暴力傾向。

我鄰居孩子由於父母離異,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開始有了暴力傾向,由於缺乏教育,中學還有一年就進了管教所。

家庭的離異給了孩子一個不幸的童年,這樣的孩子是最無辜的,由於對父母的不滿對生活的壓抑,就想用自己的拳頭來宣洩。

對於破損家庭的孩子出現的暴力傾向,我們一定要進行嚴格的教育,不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應該對他們付出關心和關愛。

首先要跟孩子進行溝通,瞭解他們的需求。父母雖然離異,也要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讓他知道缺少父愛或母愛只是人生的缺陷,而不是缺少了生命的全部。幫助孩子樹立對生活和學習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不要結識一些負能量的事物,比如追星,網吧,早戀,更不要和有問題的青年結夥拉幫。這些都是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影響。

離異父母應關心和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控制力,讓青春期的孩子得到全面的發展。



養生老朽



先用一句話回答您的問題:攻擊性行為的出現,可能跟年齡有關,需要根據具體的年齡段,應對孩子的行為。

經常有媽媽問我:我家孩子最近特別喜歡打人,會不會以後變得有暴力傾向。

在幼兒園裡欺負同學,對長輩下手不知輕重……

孩子愛打人就真的是暴力嗎?其實,並不能把這兩者等同。

孩子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

研究表明:學齡前的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比例大約是11%。其中,男孩的攻擊性強度明顯高於女孩,4-5歲是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高發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會逐漸減少。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表現為佔有慾望特別強,情緒暴躁,具有攻擊性,有報復心理。

當孩子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說當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的時候,就會出現身體上進攻或者語言上的攻擊的行為。

比如在幼兒園裡,可能會表現出很霸道,搶小朋友的東西,或者是通過打小朋友來引起老師和小朋友的關注。

打人的原因,跟年齡有關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和兒童間的各種衝突,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期間迅速增加。

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在幾歲表現出了“暴力傾向”?


1.孩子1歲左右,處於手口敏感期

一般來說,孩子在1歲左右開始,往往會出現與父母或外界的第一次衝突。

在這期間,孩子從嗷嗷待哺到學會爬、學會走路、學會說話。他們的世界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既興奮又好奇,用手去抓,用身體去觸碰、感覺,甚至會用口咬,用腳踩,而且反覆重複同一動作。

尤其是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迅速增強,所以孩子們更主動地使用自己的小手感知世界。

所以,在成人眼裡孩子的探索活動就容易被理解成是“動手動腳”。

他們抓抓這個,踢踢那個,覺得是有“暴力傾向”,是“多動症”,然而並不是。這樣的“誤解”讓孩子的情緒變得多起來,高興、憤怒、傷心、煩躁等都無法順利表達,甚至分不清。

但是,肢體語言往往是最方便也最容易表達,於是就出現了打人、咬人、摔東西等行為。

對於處在手口敏感期的寶寶,家長們要付出更多的耐心、關心、理解,協助寶寶更快地去認識事物。

2.孩子2-3歲

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人行為多半是一種無意識行為。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打人,大多是無意識行為造成的,這種無意識行為主要是這兩個原因引起的。

原因一:處於自我意識發展期

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快,但是卻不穩定不完善。我們來看這兩個例子。

2歲的俊俊跟媽媽外出做客,看到一位長得很可愛的小男嬰,媽媽摸摸小男嬰的臉蛋,由衷地稱讚“好可愛”。看到媽媽的舉動,俊俊也想去摸摸,媽媽就說:“那讓哥哥也摸一下吧!”俊俊興奮地把手伸向小弟弟粉嘟嘟的小臉,可憐的寶寶發出咆哮的哭喊。因為摸臉蛋竟變成了抓臉!俊俊的小手在碰觸小弟弟的臉頰時,用力比較大,弟弟粉嘟嘟的小臉立即浮現了幾道淺淺的抓痕。“你怎麼可以用抓的?”媽媽很生氣兒子的粗魯行為,而俊俊則感到無辜,他確實只是想摸一下小弟弟的臉而已。
2-3歲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但是又常常會做不好,也難以把握分寸,所以就會造成“無意識”的“打人事故”。
“把你的玩具借給小朋友玩吧!”媽媽在一旁鼓勵自己的女兒分享玩具。小女孩點點頭,舉著玩具到小朋友面前,卻抬起玩具打在對方額頭上。“你怎麼打人呢?不想給就跟媽媽說呀!”媽媽很氣惱,覺得孩子不對。小女孩怔住了,呆呆地看著媽媽。


這個時候,家長切記不可第一時間就批評孩子:“你這個粗魯的傢伙”、“小惡魔”、“你怎麼老喜歡打人”、“你是個壞孩子”……這種批評不利於孩子積極心理的成長,也不能幫助孩子變得一下子就不打人。

父母應該耐心地解釋以及糾正孩子的行為,同時也要做正確的示範給孩子看,並且帶著孩子一起做。

原因二:模仿行為

很多2-3歲的孩子常常模仿動畫片裡的鏡頭打人、掐人,甚至有所謂的暴力傾向。由於孩子的認知功能發育不完全,對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喜歡模仿。而電視裡常出現暴力鏡頭,孩子會覺得好玩,卻意識不到它有什麼不對或者危害。

家長不能對孩子這種“模仿打人”的行為視而不見,但是在處理上要注意方法,要耐心跟孩子解釋,引導孩子正確認知,要告訴孩子這些是壞行為,不能學,平時給孩子挑選的動畫片也要選擇積極正面的。

另外,模仿行為也有可能來自於成人。

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班杜拉攻擊性行為實驗中,研究人員把72名3-6幼兒分成兩組。第一組和大人在一起,同時讓大人做出辱罵、毆打芭比娃娃的暴力攻擊行為。而第二組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無成人陪同。實驗結果表明,大人的暴力攻擊性行為會影響使得孩子也產生類似的行為,且平均攻擊性提高了30%。

有的家長在情緒不好時會大罵或者摔椅子砸東西來發洩情緒,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有宣洩自己不良情緒的需求。由於兩三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有時不能清楚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也不知道該怎樣宣洩,於是情緒不好時,就學習大人又踢又打。

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做出其他暴力的事,平時還要儘可能營造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

3.孩子4-5歲

此時,孩子攻擊性的行為會具有一定目的性。

四歲的璐璐最近越來越霸道,只要家裡來了客人,媽媽去招待時,她就會又哭又鬧,粘著媽媽不讓她與客人談話。實在不行,有時還會跑過去“打”客人,害得媽媽都不敢讓親友到家裡來,也不敢帶著孩子與朋友一起逛街、購物……

孩子的目的性打人行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家庭中父母的有效陪伴比較少,孩子覺得缺少父母的關注。

有的家長會說:“我有經常陪孩子呀!”

可是我想問問這些家長,“你陪孩子玩時候都經常在做什麼呢?”

我經常看到家長一直在看手機,做自己的事,孩子在一邊玩。這種陪伴就是無效的陪伴。你會發現在你做事的時候,孩子會經常過來打擾你,他其實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在家庭裡,缺少父母的關注導致想盡一切辦法來吸引家長注意力的孩子,總在尋求內心的存在感。但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帶來父母指責、打壓、貶低和不認可。

對這一時期的孩子,父母要多關心孩子,多做有效的陪伴,多溝通,認可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找到合理的情緒發洩口。比如體育運動,跑步,打球,下棋……總之就是要多陪伴,讓孩子感覺到有被關注和被愛。

我曾遇到過這樣的例子。

兩個孩子在玩,一個孩子騎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兩人在打鬧。

這個時候那個被騎的孩子的奶奶就急了,上前就拉開另一個孩子,還指責他說為什麼欺負我家孩子。兩個孩子都愣了,老師過來一詢問才知道,其實兩個孩子是在玩騎馬遊戲,剛才的打鬧就是在玩!

當然這個例子可能比較極端,但是生活中這種例子幾乎隨處可見。

當家長在遇到自己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先不要帶著情緒去溝通,因為很可能你看到的並不是事情的真相。

如果確實是有衝突存在,那麼希望家長也可以剋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孩子的衝突時,如果家長一直以一種緊張的、不放心的、焦慮的狀態,那麼這種情緒就會傳達給孩子,孩子同樣會感到很害怕,很焦慮,就會變得不敢去幼兒園,不敢再與別的小朋友相處。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並不就一定是“暴力”,也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壞孩子”。家長作為孩子的守護者,要用心的去陪伴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也是家長了解孩子內心、引導孩子成長最好的機會。所以,不要害怕問題的出現,做一個學習型的父母,瞭解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行為特徵,做孩子終生的情緒指導師。


最後,小結一下:

攻擊性行為可能只是孩子成長問題中的冰山一角,要根據具體的年齡判斷孩子行為是否正常。相信家長還會遇到更多的問題,不妨留言和我分享一下你們的煩惱,瞭解孩子在幼兒園常常出現的問題,以及作為家長應該如何與老師溝通。


以上。

因為篇幅原因,有些措施無法展開說明,推薦您跳轉飛慕課頭條頁,查看《孩子總脾氣急,愛放棄?教你幾招有效的》、《你再不忍心,也要趁早教孩子這些!》

文章中會有較詳細的解答,希望能幫到您!


飛慕課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究其根源,一般都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不注重孩子內心的成長,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一定的缺陷,如性格內向,膽怯,自卑等,且耳濡目染,孩子也會學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以其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下面提供幾種改善孩子暴力傾向的建議,希望對題主能夠有所幫助!

第一,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立規矩,講道理,進行引導教育。

粗暴的教育方式,只看結果,不看原因。孩子犯錯,其實正是教育的契機。無規矩不成方圓!和孩子商量定好家庭教育規矩,有獎有罰。按照制定的規矩,監督孩子的行為習慣,孩子的行事準則,自然會以規矩為準繩,慢慢的養成好習慣和自主能力。孩子犯錯了,要抓住孩子犯錯的原因,進行引導教育。不僅要改進孩子的行為,還要糾正孩子的心理變化。


第二,身正為範,做好家長的榜樣,給孩子的前進指明方向!

家長做好自己,時刻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言傳身教,孩子受家長的影響也會慢慢向家長模仿學習!如家長遇到家庭矛盾,講道理,不武斷。孩子在遇到類似的事情,處理之時也會模仿家長。

第三,教給孩子溝通的技巧,教會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

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孩子處理問題可能也會簡單粗暴。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在處理問題到時候,缺乏一定的溝通技巧和方法,就會引發孩子直接的矛盾。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放下身段給孩子嬉戲的場景。和別人的溝通方法,以及遇到問題的正確的處理辦法,讓孩子比較理性的去看待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用暴力來解決。


第四,通過親子戶外等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愛心。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有的時候並不是缺乏愛心,只是將那種愛藏的比較深!可以通過舉辦一些親子活動或者戶外活動,讓孩子感受別人的善意,激發孩子的善良之心,通過引導孩子的一些愛心之舉,感受到自己的善意所帶來的理解和認可!相信一個善良的人,不會是一個暴力的人。

總之,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結果,還要多多觀察孩子內心情感的變化!防患於未然!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


中學教之道



墨非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往往在他的骨子裡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便捷的方法。知道了問題的成因,教育就有了針對性。

1.告訴孩子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途徑。比如與同學發生糾紛,可以互相溝通,瞭解對方想法,爭取互相理解。還可以讓要好的同學以中間人的身份協調解決。還可以告訴老師或者家長出面協調。不一定要動手。

2.家長要引導孩子做有禮貌、明事理的孩子,君子動口不動手,教育孩子儘量以理服人。家長可以給孩子蒐集一些比如六尺巷、孔融讓梨等方面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他受到觸動。

3.家長是最好的榜樣和老師。平時家長不要隨便發脾氣,更不要向孩子動手,如果孩子不聽話,還是以講道理為主。

4.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對構建孩子沉穩、安靜性格很有幫助。

5.家長平時抽時間多和孩子互動,多進行親子活動,讓孩子有親情的依賴,學會愛人。

6.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與人為善,讓孩子明白愛是互相的。


格超梅上


我認為根本在於先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暴力傾向! 是家庭情況、受同學影響、看電視電影等等。

如果是家庭情況,那是因為父母崇尚暴力教育,還是父母離異沒有安全感,還是父母之間經常動手?如果是以上情況,那問題不在於孩子,父母本身就要反省!因為父母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最好的榜樣,受影響最深的因素。

如果是受到學校裡同學的校園暴力,或者欺凌,或者交友不慎,那作為老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種情況只有隔離,甚至要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輔導。

如果是受到電視,電影,或者社會上的暴力影響。那說明父母老師平時沒有過多關注孩子教育成長。這種情況請多陪陪孩子,讓他轉向其他興趣愛好。如果不行索性讓孩子參加體育競技,給孩子榮譽感,認同感,多多表揚孩子。

切記,切忌不要以暴制暴,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不是我們以前教育。孩子更早熟,更叛逆,更容易受到影響。所以與其責怪孩子還不如問問父母老師你為孩子做了什麼,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上的。多點耐心、等待、鼓勵,謝謝!


重新開始的馬兜鈴


不知道問題中的孩子是幾歲的孩子,但是就筆者目前所收到的教育和接觸的現實生活來說,沒有生來就會有暴力的孩子,也沒有無緣無故就會使用暴力的孩子,更多的還是來自家庭教育的問題,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原生家庭”的問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孩子有非常明顯的暴力,肯定他身邊的原生家庭甚至周圍的環境都是充滿暴力的,所以他為了適應或者避免某些傷害,這是他能找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吧。那麼建議是多多觀察在哪些情況下他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可以試著換一種不會激起他暴力行為的方式來溝通吧。

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大人不願意改變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而將孩子的發脾氣、暴力歸結為“問題孩子”的問題,其實更多的時候應該從自省自身開始。畢竟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不應該輕易就放棄!


書友清泉


總比被欺負強


用戶8954675791376


這種情況正確處理是隔離,而不是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