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

心懷沉重將最後一頁細細看完,緩緩合上《文化苦旅》。

閉上雙目,回顧起整個“苦旅”的過程,小學、寺廟、李冰、道士塔、敦煌壁畫、喀什、蘇軾、寧古塔……一個個具體的物件和人物在腦海中浮現,還有一段段古老的歷史。

《文化苦旅》讀後感

五千年的時光,雖然一路上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但一連串長長的腳印證實了他的偉大。不像古埃及、古印度文化,腳印走著走著就斷了,斷得後人也不知道他的姿態。這是挺可悲的,曾經遺留下的遺蹟如此恢宏,文化卻成了大漠的風沙。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在發展中也遇到傷痛。

有些傷痛看起來非常滑稽,但正是引人想笑才是最大的悲劇。這也是寫作者喜歡用喜劇來傳遞悲傷的原因吧!王圓籙化緣籌錢,砸牆,毀塑像,刷白,繪畫。這一連串的動作,看起了也很正常。但如果放到敦煌莫高窟呢?砸塌五代十國的石壁,刷白北魏的壁畫,推倒大唐的塑像。太不符合邏輯了,但又真實存在。心裡懷著的是沉重的悲痛,但還是想發笑。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一群小人領著蘇東坡遊街示眾,這畫面可笑嗎?這畫面使人心痛嗎?

對於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坐下來沉思一會。自己會成為“王圓籙”嗎?自己會領著“蘇東坡”遊街嗎?

《文化苦旅》讀後感

歷史浩浩湯湯,其中不乏對中國文化添磚加瓦的人,如流放到寧古塔的官員。一片荒蕪,一群虎狼。艱苦得生命都朝不保夕,他們活了下來,並對這片荒蕪之地進行了改造。“他們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顧物慾利益,不顧功利得失,義無反顧,一代又一代。”這是文化幻化的星火,燒著了一片荒原,貧瘠也變得肥沃。

拍案而起,怒髮衝冠,手持長槍與破壞者決戰在城牆之下。誓死要護衛那快被燒燬的園林。理性重新迴歸,知道這都是歷史,不可改變的歷史。我們需要的是追思往事的悲痛,為明天的道路鋪上石板,讓他走得安穩,不需碰撞。

《文化苦旅》讀後感

《文化苦旅》追思的是中國文化,但是我視野有限,所以我只能借助這深奧的智慧,談談自己故鄉的文化。

故鄉是塊“貧瘠”的土地。

《文化苦旅》讀後感

雖說故鄉在安慶,黃梅故里,但故鄉沒有殘留太多的藝術文化。以前殘留的雖然少,但至少每年都有幾場黃梅戲劇,幾臺說書節目。村裡老少都會集合在一起,都互相打打招呼,認識認識。

21世紀初,改革開放的紅利終於來到了這塊土地,打工狂潮也隨勢而起。這場狂風對於沒有太多文化積累的故鄉太大太殘暴。雖然刮來了財富,但也將歲月中累積的沃土捲走,起了一片煙塵,生出一群鬼魅魍魎。

《文化苦旅》讀後感

小時候父母逼迫我們讀書是為讓我們考大學,找到好工作,掙錢。但風來了,不讀書也能掙到錢。“讀書無用論”也就成為父母安慰讀書不行我們的藉口,我們也真信了這句話,這魔障一直深植在心底。長大回頭一看,才知道這句話毀了家鄉年輕的一代人。物質的富有,精神的缺失,誕生在故鄉的只有奢侈和攀比,還有孤獨。故土的淳樸和善良不知捲到哪個角落。

政府提倡新農村建設,村莊裡也建了個活動中心,建幾個鍛鍊身體的器械。不知道對故鄉有多大作用?不知道故土文化的去路?

《文化苦旅》讀後感

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