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神曲》讀後感

恩格斯曾這樣說:“封建的中世紀終結和現代新紀元的開端,是以大人物為標誌的.人物意大利詩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經驗包括愛情、政治、人生觀、宗教觀、宇宙觀均反映.《神曲》的外殼是宗教的,但詩中所寫的見聞,大都以現實為題材.詩人與亡靈談論的興衰,聽傾訴自己的悲苦哀怨,揭露的醜行劣俗.

《神曲》讀後感

《神曲》共分三篇:地獄、淨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組成,加上最的序章,全書共100章.基本情節架構看似簡單:,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際,羅馬詩人維其略受貝亞德之託付,帶領但丁穿過地獄、淨界.這段旅程中,但丁看有些罪人在地獄因生前不同之罪過而遭受不同的懲罰,另罪人則在淨界裡努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後來貝亞德出現,接替維其略的嚮導地位,在迫使但丁對自己的過失作一番告白後,引導但丁遊歷天國,但丁最後終於見到上帝.

在但丁的筆下,《神曲》中的地獄是意大利現實的映射,天堂是人類夢想達到的淨界,煉獄則是人類從現實走向淨界時所的苦難.但丁希望人能熟悉自身的罪惡,改過自新,去達到理性天堂的淨界.

和中古文學作品,《神曲》除了字面的意義外,寓言的意.“從字面說,《神曲》的主題是死後的狀況;從寓言上說,主題人憑自由意志去。

《神曲》讀後感

行善行惡,理應受到公道的獎懲.”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詩和各部分不是為思辨而設的,而是為可能的行為而設的;假如章節的討論是思維的,目的思辨,而在行動” 這裡確定了他寫《神曲》是影響人的行動,就因而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 在〈地獄〉、〈淨界〉、〈天堂〉三篇中,詩人在作品中廣泛地、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他一感嘆意大利的分裂和局勢混亂,哀嘆“意大利是奴隸”、“是苦難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妓院”、“意大利各城市佈滿了暴君”;他也嚴厲譴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道夫一世和阿爾伯特一世只願在德國擴充勢力,竟不來意大利行使皇帝的權利,“聽任帝國的花園荒涼”;尤其對教會的揭露和批判尤其尖銳.他盛怒地斥責教皇販賣聖職的罪行,“你們的貪婪使世界陷入悲慘的境地,把好人踩在腳下,把壞人提拔.”其人物龐尼菲斯八世,因此但丁多處揭露他的罪行,並借犯販賣聖幟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之口,當龐尼菲斯八世還在世時,就公佈他要入地獄.

至於《神曲》現實的揭露,一般是透過人物形象進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對象大透過歷史上或當代的聞名人物.如用號稱代教皇的聖彼得揭露教廷的腐/敗;用法國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揭發腓力四世和其它後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發他自己和他的後繼者龐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門特五世的罪行.但丁,只有通過聞名物和事件,打動人心,促使改革早日實現.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類型人物,大都性格鮮明,栩栩如生,一座豐富多姿物畫廊,這在中古文學中是無與倫比的.

《神曲》讀後感

關於《神曲》的成就評論部分.有人認為《神曲》的兩大因素愛情與政治,但丁的最大寫作動機亦在歌頌貝亞德而作的.我們透過《神曲》的細節所的高度技巧來看,它的主要成就還在於高度概括和綜合性.但丁看到祖國壯麗的河山,接觸社會各國階層,加深了愛國思想,豐富了生活經驗,視野從佛羅倫斯擴大到意大利全國乃至基督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歐洲處於紛爭、混亂的狀態,探索了禍亂的根源和撥亂反正的途徑,意識到自己擔負著揭露現實,喚醒人心,給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覆興之路的歷史使命.認為自己是人,就要通過創作一部有巨大感染力的作品,此一使命.因此這部作品把詩人內在的生活經驗、宗教熱情、愛國思想和政治文化的重大;把歷史的和現實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合為和諧的整體,一點上,《神曲》確實是非常的.難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論〉中宣稱“但丁與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再沒有者存在.”“莎士比亞出人類情感的最大寬度,而但丁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