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不在爾心外》讀後感

《此花不在爾心外》是梁啟超的一本雜文類書,全書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佛學的一些文章,第二部分是關於梁啟超對於一些時事的看法與見解。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比較喜歡第一部分的文章。

這一部分大概講了一些關於佛教方面的知識,比如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佛教自身的發展與演變,印度法師與中國法師的相互傳教與求學以及對他們到訪的時間和他們個人對佛經的見解等等。

對於佛學的認知,大多數的現代人會認為是神怪之說、是封建迷信,但從梁啟超對佛學的講解過程中,你會看到佛學本身論與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相當的嚴謹而富於邏輯。從提出問題到給出答案,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層層推導、論證嚴密、邏輯明晰,這個論與證的過程是一點都不遜於現代學科的推導演化過程,真的會打破常人傳統觀念中對於佛學的那些神神鬼鬼、狐媚妖惑的印象,讓人對佛學有了新的認知。

《此花不在爾心外》讀後感

其實這兩年中,我個人也看了一些關於佛、道的書,不是很多,但既使是很少的幾本,也讓我對佛、道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常聽的一句話是中國的儒、佛、道三家,儒家是入世,佛、道兩家是出世。所謂的入世也就是仕途經濟、成功之道,所謂的出世則是看破紅塵、清心寡慾。

入世之道是世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世人多以此為終身目標。但從佛道兩家來看,這不過只是生命的表象,佛道兩家更想引導世人去參悟生命的本質,即生命的虛無。

在佛道兩家看來,世人所追求的物質、成功,這些都只是生命過程中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結束,但世人卻常常陷入追求表象的狀態中去,並在追求的過程中兀自煩惱,於是佛道兩家勸導世人勘破生命的本質。

從一定程度上講,儒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佛道兩家是一種消極的生人生態度。但生命存在的最終方式,決定了消極存在的不可辯駁性。而佛道兩家卻直白的讓你看到這一事實的存在,並引導你去思考這個事實。

我想,這個引導世人去“想”的過程是佛道兩家的深意所在,面對生活的庸庸碌碌、面對生命的最終消失、面對世事的無定無常,生活在我們開始“想”的那一刻有了不同。

《此花不在爾心外》讀後感

所以,我個人感覺,佛道兩家是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思考生命,人生中積極求進是正確的,但人生中總有求而不得之事。這時,佛道兩家的哲學,往往又給人指出了另一條路,如果說入世之路讓人們得到了成功與喜悅,那麼出世之路則讓人們得到了豁達與放下。我想,世人在放下的那一剎那怕就是佛道所說的頓悟吧。

除了對佛教知識的講解,梁啟超還對部分佛經進行了解讀,如因為時間久遠及佛教內部本身的分化,有些佛經的內容在翻譯的過程中也些出入,所以作者不但對這些佛經進行了解讀,還對很多的佛經內容進行考證對比,從而得出相對合理的鑑證。

而這個鑑證的過程,作者則是對比不同的文獻資料,結合佛經內容所處的當時時間、環境及佛教演變的階段,羅列證據、據實說理、嚴密推斷,作者對佛經的講解可以說是事例信手拈來、講解深入淺出、論證嚴密清晰,讓人不禁對大師嚴謹的致學態度和精深的國學修養敬佩不已,同時大師層層推導、環環論證、事事說理的行文筆法絕對值得膜拜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