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恆進:人工智能的挑戰:誤區與急所

人工智能的挑戰:誤區與急所

蔡恆進:人工智能的挑戰:誤區與急所

蔡恆進,著名學者,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軟件工程教授、博導,卓爾智聯研究院院長,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everiToken 公有鏈聯合發起人、首席科學家,深圳區塊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全球金融科技實驗室專家顧問,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多媒體集成技術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百人會專家委員。從事區塊鏈、服務科學、人工智能、金融信息工程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術有專攻,人的智能逐項被超越

人工智能發展之快,使大多數人都低估了它的速度。芯片的性能每18個月即會翻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隨著性能提高,芯片性能接近量子極限,摩爾定律可能不再成立,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人工智能的總體算力每3.5個月翻一番。

一般認為機器沒有意識,但實際上,人們已經將人類的意識片段賦予機器,並將這些意識片段連綴在一起達成一個更復雜的目標。比如AlphaGo就是將參與其建造過程的所有人的意識凝聚在一起,這些過程包括從砂石中提煉單晶硅,再由單晶硅生產出芯片,再製造內存、CPU、GPU、操作系統、圍棋算法等等。是所有參與人員意識的凝聚,才使得AlphaGo按照設計者的預想下圍棋,戰勝圍棋大師。

當前,對人工智能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我們必須先有通用人工智能才能實現強人工智能。由於現在離通用人工智能還很遠,所以距實現強人工智能更遙遠,但事實並非如此。“術業有專攻”,人類的高級智能並非是通用的。雖然我們大多數人具有相似的常識,但對個體而言,智能是針對領域的,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通用。例如歷史學家與數學家、物理學家,往往並不相通,難以跨界。

在細分的專業領域內,機器已經超越了人類,例如AlphaZero能夠打敗人類棋手冠軍,AlphaFold能夠完勝人類進行蛋白質摺疊的預測,以及計算、電子競技等等,這些領域已經實現了強人工智能。即便是很多開放式命題的領域,AI也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類。比如,詩詞的創作,機器已經可以給出完成度相當高的作品,雖然不能和詩人們相提並論,但已經能比一般人寫得好。

步步緊逼,大腦是否是最後的陣地

機器的各項能力正在超過人類。過去是體力方面的超越,我們可能還樂於享受科技的進步,幫助我們解放勞動力,但現在開始是腦力勞動的超越甚至取代。全球企業裁員不斷、各地失業率逐年攀升,與我們每一個人的前途命運都相關聯。但科技與AI技術的發展不可能停下腳步,面對機器崛起的步步緊逼,我們該向哪裡“撤退”?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是血肉之軀,是一堆分子、原子的組合,構造再怎麼複雜其本質也還是分子原子,依舊滿足物理學定律,遲早能被研究清楚、被物理還原,這實際上是自然科學界的主流。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史蒂芬•霍金等人也因此擔憂人類將失去神秘性或特殊性,大腦的構造和還原就是人類最後的陣地,機器取代人、超越人是一個必然的邏輯結論,根本不用去質疑。

假如物理還原主義的觀點是對的,那我們就面臨這個問題——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們人類是不是就要自動地交出人類的主動權來?甚至有人主張,人類雖然把以前那些物種都打敗了,但很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狀態,之後就要交出主動權,未來由人工智能來統治,認為人類的缺點很明顯也很多,而相比於人,機器沒有私心,會更公正,“智力”更高,也沒有親戚朋友需要顧慮。

我們認為,人類跟其他動物、機器的本質差別就是自我意識的強化和自我意識的強烈程度。自我意識並不神秘,是從原意識(“自我”與“外界”的區分)發展而來。人類因為自我意識的強烈,會更多地去探索這個外部世界的真相,而外部世界的信息也會反過來豐富我們個人的自我意識。

究竟有哪些地方是機器比較難以超越人類的呢?那就是人類承載了700萬年的進化過程。這些過程發生在地球環境裡、已經內嵌在我們的身體結構和意識形態中,所以我們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是非常契合的。在面對前所未有的狀況時,在宇宙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指導下,我們還能大概率地做出正確的反應。這種“天人合一”的基本形態是人類持續進化並將引領未來的重要原因。

機器是由人類設計的,主程序可以被看作是機器的“我”,但是這個“我”很脆弱,缺少像人類自我意識對周圍環境、對外部世界的統攝性力量。也就是說,機器並不具備能夠統攝意識片段的自我意識,因此即便能夠從人類習得海量的意識片段,也無法連續自如地對其掌控。

自我延伸,重構生存的意義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只需要少數人來設計新的機器或者設計新的網絡系統,讓人的智能和機器的智能融為一體,共同進化變成一個更高級的智能。但這裡畢竟也只是少數精英夠資格處理的事情,大多數人可能無法達到這種技術或思維層次,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講,生命更深層的意義何在?

我們認為還是要回歸到自我的延伸,實現自我的超越,詩意地生存。從延伸的角度來講,實際上已經存在很多方式,比如說嗓子不太好的人,可以學習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等樂器表演,但身體本身並不能發出這些美妙的聲音。對一位頂級的小提琴手,他拉小提琴並不像有的學生那麼痛苦,相反他會很享受這個過程,此時小提琴是跟他是融為一體的,也就是他的一個延伸,而且不僅愉悅自己也能愉悅別人,那麼這就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存在。一名賽車手可以操控賽車在不同的彎道中順利通過,這個時候他跟賽車是融為一體的,這是對他自身的一個超越,這樣也是一種詩意的生存。一位詩人可以通過文字,把一個看似很普通的事物賦予新的生命意義,那麼這些文字、寓意也是詩人的一個自我的延伸,他可以在這裡得到愉悅,同時也能愉悅別人。未來,在某種程度上,如果我們能控制機器這種智能系統,跟智能系統融為一體來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來解決一些很複雜的問題,這將成為我們的一個延伸,一個超越,即是有詩意的生存方式。

古人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按照這樣一個順序來延伸自我,當然比較容易的是修身,齊家難一些,治國難度更大,平天下是最困難的延伸方式。這個順序並非是完全不能跳躍的,但這是一個更自然的順序,越是前面越適合大多數人做,在未來本質上也還是如此。

未來,因為我們可用的工具更多,我們可連接的主體更多,我們可以創造的事物更多,我們可以改變的路徑更多。在機器崛起的這麼一個視域下,我們自我延伸的方式更多,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也將會越來越豐富。我們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的急所就是要對未來有準確的預期,改變人們的認知體系,以順利過渡到新的時代。《國家治理》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