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發難前的暗示,你察覺到了嗎?

病例一:26歲青年男性,剛剛大學畢業,入職體檢發現血肌酐920umol/L,B超提示雙腎萎縮,診斷“尿毒症”。主訴平時愛打籃球,覺得身體沒問題,平素未體檢,偶爾頭暈、乏力不重視,沒想到是腎臟在發出“警示”。


病例二:38歲女性,從事金融行業,2年前體檢發現蛋白尿,無任何不適症狀,未予重視及隨訪複查,1月前出現水腫、噁心嘔吐,入院急查血肌酐升高至468umol/L,合併貧血、腎臟縮小,等待著她的將是長期的透析治療,錯過了腎病治療的“最佳時期“。

病例三:53歲男性,長期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平素自行至社區醫院監測血糖、配藥,從未至腎內科門診就診,幾年前出現雙下肢水腫、胸悶、氣急,急診查血肌酐620umol/L、大量蛋白尿,只能收住腎內科急診插血透管做透析,錯過了糖尿病腎病治療可逆的“窗口期”。

以上3例都是首次就診就很“驚嚇”的腎臟病,三位病人在平日生活中都很正常,除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誰知這些問題竟都與腎臟病有關,也難怪腎臟病能被醫生稱為“沉默的殺手”。


腎臟發難前的暗示,你察覺到了嗎?



別看腎臟總是“不說話”,它難受了也會偷偷給你暗示,除了上述3個病例中所提,以下症狀也需警惕:

1.乏力、易疲勞,腰痠腰痛;

2.尿中出現泡沫且不易消退;

3.尿色異常;

4.夜尿增多;

5.反覆眼瞼或雙下肢浮腫;

6.血壓增高;

7.不明原因的貧血、皮膚瘙癢、抽筋;

8.不明原因的食慾減退、噁心、嘔吐;

9.尿量減少。


如果確認身體存在這些症狀,別緊張,我們一步一步來↓

1.正視疾病

如果已經出現某些症狀,應儘早去醫院進行較全面的檢查,比如尿常規,腎功能,腎臟B超,必要的時候行腎穿刺活檢術等,在醫生指導下規範、合理使用藥物,比如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不可隨意減量或停藥,不要迷信沒有科學依據的偏方,或者因為對腎臟病的懼怕而不願意就醫。

2.定期體檢


即使沒有症狀,至少每年檢查1-2次尿常規、腎功能等,早期發現腎臟病的蛛絲馬跡。

3.定期隨訪


對於已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腎臟病的高危患者,平素應維持血壓、血糖平穩,定期每3~6個月檢測1次尿常規或尿白蛋白排洩率,並進行腎功能、腎臟影像學檢查。


腎臟發難前的暗示,你察覺到了嗎?



最後再附贈大家8項“黃金法則”:

1.保持健康和活躍

2.定期控制血糖水平

3.監測您的血壓

4.健康飲食,保持體重

5.保持健康的水分攝取量

6.不要吸菸

7.不要定時服用非處方藥物

8.如果您有一個或多個高危因素,請檢查自己的腎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