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拿來主義"盛行,關鍵技術總會“卡脖子”

聚焦強制性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的中美貿易戰結果未明。拿來主義不再行之有效,如何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千人計劃專家這樣說。

文/王立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SID國際信息顯示學會(中國)AR/VR專業技術委員會主席)

採訪整理/羅中雲 編輯/吉菁菁 供圖/視覺中國

觀點 | 王立軍:“拿來主義

去年以來爆發的中美貿易大戰,以及近年來核心技術被“卡脖子”,使得我國科技界、產業界對於未來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有了更多的反思,越來越認識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但要解決這些問題顯然不容易。事實上,目前我國科技創新的兩大主體——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技術創新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企業大多重市場,輕研發,缺少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器件都靠引進;高校院所則非常依賴國外科研支持條件,原創性科研成果不足,且既有成果轉化艱難。

國內企業:重市場輕研發,直接買設備買技術

之前,中國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不構成威脅,中國企業或高校院所從國外直接購買尖端設備,引進核心技術相對容易。在不少企業經營者看來,技術研發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且週期長、前景不明,會抬高企業的成本,是個包袱。而直接從國外買設備,買技術,引進全套工藝流程、標準,可省去很多麻煩,能將更多資源、力量集中到終端消費市場的拓展上去。

事實上,在眾多消費領域,由於中國市場廣大,企業的產品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需求,就算不怎麼做技術上的深度研發,往往也能獲得相當不錯的市場份額。從石油、化工到機械、電子,從汽車、高鐵到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無不存在此種現象。

表面上看,這些產業或行業依託龐大的國內市場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但細究其中的一些核心技術,關鍵器件,完全源自國產的可謂少之又少。汽車行業可謂是典型,大多數國有汽車廠商都是與外企業合作,從汽車的外觀設計到核心器件、工藝流程都來自國外汽車廠商或部件供應商,在國內只是組裝、銷售,但因為市場大,所以業績看起來還很亮眼。一些自主品牌的民營汽車企業,其發動機等核心器件也廣泛依賴國外供應商。

在國內,同品牌車型的汽車售價普遍比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要貴很多。國內標價100萬元的車,在美國同款可能只賣30萬元,在日本可能只有20萬元。除了關稅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核心器件都由國外供應商提供,而這些核心器件供應商往往有著很強的“價格話語權”。

前些年,中國汽車消費需求旺盛時,這一缺陷對於企業的負面影響並不太明顯,但近一兩年,全球經濟前景不明,中國汽車消費需求下降,再加上中美貿易大戰,國外越來越嚴厲的技術轉讓限制等各項不利因素疊加,缺少核心技術和產品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汽車廠商感受到了明顯壓力。

風力發電領域也有這種現象,國家有扶持政策,於是企業一湧而上,也不管自己有沒有相應的技術能力與積累。他們想的辦法就是從德國、美國等國家直接購買生產設備、產品圖紙、工藝流程,然後依樣畫葫蘆生產,先搶到市場份額再說。等到行業風頭過去,產能過剩,這些企業的熱情又像潮水一般退去,留下一片爛攤子。至於風力發電核心技術的研發、積累,幾乎什麼都沒有。

家電行業也一樣。西安有一家大型國有企業,過去通過引進國際領先的彩色顯像管(CRT)生產線,維持了很多年的行業霸主角色,但因為種種原因,它們並沒有在顯示器領域進行太多前沿技術的研發,結果當液晶顯示器(LCD)技術、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一出來,企業原有的彩管業務遭遇雪崩式下滑,最終不得不關閉生產線,重新再佈局。但這個時候,早已有其他企業走在了前面。

國外頂尖企業:領先技術源於持續的積累

我在美國的企業做過科研,那裡頂尖的企業都非常注重技術研發,往往是還在應用上一代技術的同時,就已經在開發或前瞻性佈局下一代甚至下二代、三代的技術了。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代代的技術積累,保證了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在他們看來,拿來主義可能短期有用,但長遠來說,還是需要踏踏實實進行技術創新與積累。以航空發動機為例,通用電氣(GE)等之所以能在全球領先這麼多年,那就是企業邀請的一代代傑出科學家努力研發的結果。按一些同行的話來說,航空發動機能有今天這樣優越的性能,是因為上百年間不知道摔壞了多少架飛機,而每一次事故,都是發現和解決發動機某項技術問題的契機。

作為一個企業,不管當前的日子多好過,產品或技術有多麼受歡迎,都不能停止研發的腳步,要有傑出的研發團隊,要堅持長期的技術積累,要將核心技術儘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市場情況或外部環境,都能立於不敗之地。當然,企業技術研發,無論是基礎性的,還是應用型的,一定都是有明確方向性的,要面向市場,能解決行業所需的關鍵工藝、材料等問題。

高校院所:必須構建原創性的科學研究關鍵子系統

我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目前,我國大多有科研活動的高校、院所都是公立的,有相當比例的國家財政經費支持。這些機構的科研活動也存在不同程度“重拿來”“輕原創”“只為發論文而作科研”等現象,不利於我國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

應該說,目前我國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硬件條件已有很大改善,不少實驗設備都是花費巨資從國外引進的,性能甚至超過了美、歐等發達國家,但從實際的科研產出效率來看,跟國外同行的總體差距仍然巨大。

在一些科研單位,實驗設備、材料都是國外引進的,實驗方法是參考早已公開發表的論文,其他的科研支持系統也來自國外。在這個基礎上做研究,獲得了某個領先性指標,他們就認為自己獲得了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要去參評各種獎項。

這樣的做法不是很妥當。要知道,如果什麼前提條件都已經具備了,那麼別人來做也同樣能輕易獲得理想的結果,這項研究的價值或意義能有多大呢?中國要持續產出更多原創性的、重大的科研成果,就必須逐漸擺脫對國外關鍵實驗設備、實驗材料及工藝配方等方面的依賴,構建自己的科學研究關鍵性子系統。

更具體說,就是要自主研發實驗設備,掌握核心的研發技術、材料以及其他支持系統。在某些領域,國外已有成熟的技術路線,成果有專利保護,人家可以賣給我們,也可能給多少錢都不賣。我們要想有在這些領域有更大、更持久的突破,就必須要繞開既有技術路線,去開發新的路線,而且要比他們做得更好。拿來主義在某些條件下可行,但至少在當前或者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是不可行的了。

成果轉化難,根源在於科研中缺少市場化要素

在我國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動中,科研成果轉化難也是一個大問題。究其根源,還是與課題立項時的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確有關,還和科研人員的科研動機有一定關係。毋庸諱言,有些科研人員做課題,就是為了發論文,以便在考評時有“硬通貨”,只要最終發表了論文,或者得了獎,成果最終是什麼結局,他們並不關心。

科研成果轉化難也和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動與企業、市場的需求脫節有關。特別是很多應用型的研究,科研人員費了好大勁才獲得的成果,因為不符合市場定位而少有企業願意承接,推廣起來也事倍功半。

所以,無論是什麼科研活動,在立項之時都應有明確的方向,如果著眼於應用,解決行業或產業的關鍵技術障礙,就應在立項之前多作調研,或者引入市場化要素,與企業緊密合作,以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率。當然,政府主管部門在制定科技政策時,也要關注科研人員的真正訴求,既要幫助他們減負鬆綁,也要激勵他們更多參與到科研成果的轉化中來。

觀點 | 王立軍:“拿來主義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