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拿来主义"盛行,关键技术总会“卡脖子”

聚焦强制性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的中美贸易战结果未明。拿来主义不再行之有效,如何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千人计划专家这样说。

文/王立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SID国际信息显示学会(中国)AR/VR专业技术委员会主席)

采访整理/罗中云 编辑/吉菁菁 供图/视觉中国

观点 | 王立军:“拿来主义

去年以来爆发的中美贸易大战,以及近年来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使得我国科技界、产业界对于未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了更多的反思,越来越认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但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容易。事实上,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两大主体——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大多重市场,轻研发,缺少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器件都靠引进;高校院所则非常依赖国外科研支持条件,原创性科研成果不足,且既有成果转化艰难。

国内企业:重市场轻研发,直接买设备买技术

之前,中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构成威胁,中国企业或高校院所从国外直接购买尖端设备,引进核心技术相对容易。在不少企业经营者看来,技术研发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且周期长、前景不明,会抬高企业的成本,是个包袱。而直接从国外买设备,买技术,引进全套工艺流程、标准,可省去很多麻烦,能将更多资源、力量集中到终端消费市场的拓展上去。

事实上,在众多消费领域,由于中国市场广大,企业的产品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求,就算不怎么做技术上的深度研发,往往也能获得相当不错的市场份额。从石油、化工到机械、电子,从汽车、高铁到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无不存在此种现象。

表面上看,这些产业或行业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细究其中的一些核心技术,关键器件,完全源自国产的可谓少之又少。汽车行业可谓是典型,大多数国有汽车厂商都是与外企业合作,从汽车的外观设计到核心器件、工艺流程都来自国外汽车厂商或部件供应商,在国内只是组装、销售,但因为市场大,所以业绩看起来还很亮眼。一些自主品牌的民营汽车企业,其发动机等核心器件也广泛依赖国外供应商。

在国内,同品牌车型的汽车售价普遍比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要贵很多。国内标价100万元的车,在美国同款可能只卖30万元,在日本可能只有20万元。除了关税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核心器件都由国外供应商提供,而这些核心器件供应商往往有着很强的“价格话语权”。

前些年,中国汽车消费需求旺盛时,这一缺陷对于企业的负面影响并不太明显,但近一两年,全球经济前景不明,中国汽车消费需求下降,再加上中美贸易大战,国外越来越严厉的技术转让限制等各项不利因素叠加,缺少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汽车厂商感受到了明显压力。

风力发电领域也有这种现象,国家有扶持政策,于是企业一涌而上,也不管自己有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与积累。他们想的办法就是从德国、美国等国家直接购买生产设备、产品图纸、工艺流程,然后依样画葫芦生产,先抢到市场份额再说。等到行业风头过去,产能过剩,这些企业的热情又像潮水一般退去,留下一片烂摊子。至于风力发电核心技术的研发、积累,几乎什么都没有。

家电行业也一样。西安有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过去通过引进国际领先的彩色显像管(CRT)生产线,维持了很多年的行业霸主角色,但因为种种原因,它们并没有在显示器领域进行太多前沿技术的研发,结果当液晶显示器(LCD)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一出来,企业原有的彩管业务遭遇雪崩式下滑,最终不得不关闭生产线,重新再布局。但这个时候,早已有其他企业走在了前面。

国外顶尖企业:领先技术源于持续的积累

我在美国的企业做过科研,那里顶尖的企业都非常注重技术研发,往往是还在应用上一代技术的同时,就已经在开发或前瞻性布局下一代甚至下二代、三代的技术了。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代代的技术积累,保证了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在他们看来,拿来主义可能短期有用,但长远来说,还是需要踏踏实实进行技术创新与积累。以航空发动机为例,通用电气(GE)等之所以能在全球领先这么多年,那就是企业邀请的一代代杰出科学家努力研发的结果。按一些同行的话来说,航空发动机能有今天这样优越的性能,是因为上百年间不知道摔坏了多少架飞机,而每一次事故,都是发现和解决发动机某项技术问题的契机。

作为一个企业,不管当前的日子多好过,产品或技术有多么受欢迎,都不能停止研发的脚步,要有杰出的研发团队,要坚持长期的技术积累,要将核心技术尽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市场情况或外部环境,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企业技术研发,无论是基础性的,还是应用型的,一定都是有明确方向性的,要面向市场,能解决行业所需的关键工艺、材料等问题。

高校院所:必须构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关键子系统

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大多有科研活动的高校、院所都是公立的,有相当比例的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这些机构的科研活动也存在不同程度“重拿来”“轻原创”“只为发论文而作科研”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

应该说,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硬件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不少实验设备都是花费巨资从国外引进的,性能甚至超过了美、欧等发达国家,但从实际的科研产出效率来看,跟国外同行的总体差距仍然巨大。

在一些科研单位,实验设备、材料都是国外引进的,实验方法是参考早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其他的科研支持系统也来自国外。在这个基础上做研究,获得了某个领先性指标,他们就认为自己获得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要去参评各种奖项。

这样的做法不是很妥当。要知道,如果什么前提条件都已经具备了,那么别人来做也同样能轻易获得理想的结果,这项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能有多大呢?中国要持续产出更多原创性的、重大的科研成果,就必须逐渐摆脱对国外关键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工艺配方等方面的依赖,构建自己的科学研究关键性子系统。

更具体说,就是要自主研发实验设备,掌握核心的研发技术、材料以及其他支持系统。在某些领域,国外已有成熟的技术路线,成果有专利保护,人家可以卖给我们,也可能给多少钱都不卖。我们要想有在这些领域有更大、更持久的突破,就必须要绕开既有技术路线,去开发新的路线,而且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拿来主义在某些条件下可行,但至少在当前或者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不可行的了。

成果转化难,根源在于科研中缺少市场化要素

在我国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动中,科研成果转化难也是一个大问题。究其根源,还是与课题立项时的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确有关,还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有一定关系。毋庸讳言,有些科研人员做课题,就是为了发论文,以便在考评时有“硬通货”,只要最终发表了论文,或者得了奖,成果最终是什么结局,他们并不关心。

科研成果转化难也和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动与企业、市场的需求脱节有关。特别是很多应用型的研究,科研人员费了好大劲才获得的成果,因为不符合市场定位而少有企业愿意承接,推广起来也事倍功半。

所以,无论是什么科研活动,在立项之时都应有明确的方向,如果着眼于应用,解决行业或产业的关键技术障碍,就应在立项之前多作调研,或者引入市场化要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当然,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时,也要关注科研人员的真正诉求,既要帮助他们减负松绑,也要激励他们更多参与到科研成果的转化中来。

观点 | 王立军:“拿来主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