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五)

技術-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五)

| 設計:李靜雯

如何破解網絡外部性

以開源軟件為代表的知識、信息經濟下壟斷與“傳統的壟斷消除競爭論”相背,廠商的壟斷不僅沒有消除競爭,反而使競爭在更長的時間跨度、更廣的空間範圍和更高的程度上展開。

信息經濟中的壟斷者較之於傳統經濟中的壟斷者具有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和麵臨更多的競爭者,競爭結果的殘酷性使得企業爭奪壟斷地位的競爭異常激烈,而壟斷的暫時性使得任何一種壟斷地位都不是高枕無憂的,一浪高過一浪的技術創新使得壟斷廠商難以躲避激烈的競爭。經濟全球化下市場範圍空前擴大,相對於龐大的市場規模,在封閉市場中佔據絕對壟斷地位的廠商其市場勢力顯得相對渺小,對市場的控制力也是在有限範圍內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擁有相似或可替代產品的壟斷廠商會與其在國際市場上展開市場份額的激烈爭奪。信息經濟下的壟斷在短期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排斥某種競爭,但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這種壟斷非但沒有排斥、限制或消除市場競爭,反而激化了競爭的強度、提升了競爭的高度,競爭的花樣不斷翻新,競爭的手段更加隱蔽。信息經濟社會來自國內外的替代品提供者、潛在競爭者等諸多方面的競爭使一個壟斷廠商難以也不可能置身於競爭之外,壟斷廠商在與其他競爭對手競爭的同時還必須不斷地和自己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競爭使在位壟斷廠商時刻面臨著提升競爭優勢的壓力,壟斷廠商只有不間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才能擊敗競爭對手和超越自己,才能維持和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

信息經濟下IT產業中的網絡外部性是大魔王,它不僅在宏觀層面上對經濟運行模式和運行規則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在微觀層面上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IT產業壟斷形成的機理和競爭的新特徵

5.1.1形成機理

1. 供給方和需求方雙重規模經濟作用下規模型壟斷的形成

技術-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五)

如圖所示, 在供給方規模經濟和需求方規模經濟的雙重作用下,IT產業中企業的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率的最佳點有可能趨向於無邊界,從而市場會表現出“一邊倒”、“冒尖兒”的特徵,市場均衡的結果會向某一產品或技術集中,集中的結果是市場結構不斷地向壟斷或寡佔的市場結構轉變。

2. 產權保護和標準競爭下技術型壟斷的形成

技術-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五)

信息經濟時代技術創新和標準的掌握成為企業獲得市場壟斷地位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網絡產品的系統性和互補性客觀上要求技術實現較高程度的標準化,而技術的較高程度標準化要求迫使市場最終只能容忍一種或很少種技術的存在,為數眾多的技術創新主體和數量有限的技術標準能夠生存的市場競爭結局使得網絡產業中技術標準的爭奪戰異常激烈, 標準競爭中的獲勝者不僅可以佔據“勝者全得”或“勝者獲得多數”的市場壟斷地位,而且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得標準者得天下,誰掌握了技術標準,誰就掌握了遊戲規則的制定權,誰就能夠獲得更大的技術控制權和市場勢力,從而可以掌控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獲得產業領導力。

在傳統經濟中,標準是由標準化機構等公共機構強制推出的公權,標準制定機構在採集標準時一般會盡量避免將具有私有屬性的知識產權或專利權納入到標準之中,具有公權的標準不為某個企業所獨佔,而是各個同類企業所必須共同遵循的準則。由於這類標準不限制各企業為達到標準而採用的具體技術,誰的技術最高效、最易於實施,誰就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這類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技術競爭。信息經濟中,由於企業的產權保護意識很強,只要有創新就會考慮申請專利,很少有技術標準可以繞開知識產權或技術專利權。技術標準中私有產權的介入意味著標準持有者具有排他性的市場勢力,其他企業若要使用這一標準,就得向標準持有者支付相關的知識產權費或技術專利費,技術標準對競爭的負面影響日益暴露,在市場競爭中標準持有者可以憑藉技術標準輕易地獲得市場優勢。

3.基於自身優勢和強學習效應下內生型壟斷的形成

技術-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五)

與傳統壟斷企業靠行政支持、併吞競爭對手等外生力量成為行業的“巨無霸”不同,網絡經濟社會網絡企業(如微軟)的壟斷基本上是靠“自增長模式”且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因而是內生型壟斷。企業的壟斷是建立在自身的產品優勢、高效的經營管理、累積的學習效應及向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等的基礎之上的,是在市場競爭中遵循“達爾文生存法則”優勝劣汰的結果。

5.1.2 IT產業競爭的新特徵

市場份額(Market Share)成為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

“贏者近乎通吃”是競爭的重要動力。

標準競爭是競爭的主要方式。

鎖定用戶是競爭的重要策略。

聯盟和兼容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5.2 競爭行為和策略選擇

由於IT產業運行的經濟環境、運行的經濟規律以及影響網絡產業運行結果的因素與傳統產業的不同,某些在傳統產業中盛行的策略性行為如串謀、限制性定價等在網絡產業中卻缺乏適宜生存的土壤,或至少可以說不如在傳統產業中那麼行之有效。根據信息經濟的特徵及運行規律,探討適合IT產業特徵的策略性行為。

5.2.1 爭奪市場份額的競爭與主流化策略

產品主流化策略的核心和關鍵就是使產品成為主流產品,而能否成功成為主流產品取決於產品市場份額的大小,所以盡力擴張市場份額成為產品主流化策略的直接目標。在產品市場份額的擴張過程中,臨界點至關重要,一旦產品的用戶數量超過臨界點以後,不需要藉助外力,市場份額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自行擴張,既有用戶基數的網絡效應能夠提供足夠的效用激勵更多的用戶參與進來,這種正向反饋機制的作用會一直持續到獲得最大均衡用戶份額為止。臨界點可以說是產品主流化策略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正反饋機制的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以及“贏家通吃”和“輸家通盤”現象說明了網絡經濟中市場競爭的殘酷性,一個企業產品的主流化往往是以犧牲另一個企業產品的主流化為代價的,換言之,某個企業產品主流化的進程恰恰是其他企業產品非主流化的進程。因此,網絡產品主流化的非定價策略可以分成兩個大的方面,即促進自己的市場份額儘快儘早達到臨界點的策略和抑制及延遲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達到臨界點的策略。

1.加快產品市場份額擴張速度及使其儘早達到臨界點的策略

a.率先推出產品,做市場的導航者。

b.選擇性開放,充分利用開放的網絡效應擴大用戶規模。

c.樹立消費領袖,克服消費選擇中的惰性障礙。

d. 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降低臨界點所需的用戶規模。

2. 抑制及延遲競爭對手產品市場份額達到臨界點的策略

5.2.2 用戶基數的穩定與鎖定策略

市場份額的擴張雖然是產品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和衡量指標,但僅僅有這種量的指標擴張,產品主流化的地位未必能夠持久,產品主流化地位持續時間的長短還得取決於擴張的市場份額是否穩定。由於市場競爭是動態的變化的,產品供應商會出現暫時的市場份額減少是正常的,但不能減少到臨界點的用戶基數以下。臨界點的用戶基數是正反饋機制良性循環的低線,真正主流化成功的網絡企業在後續的競爭中必須能夠保住其產品的用戶基礎,確保這部分擴張的市場份額是高穩定性的。鎖定是維持網絡企業用戶基數穩定的有效策略。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對鎖定感到頭痛的不僅僅是顧客,市場後進入者也很痛惡鎖定,鎖定增加了其產品或技術進入市場的難度,他們總是力圖打破鎖定。網絡經濟時代市場份額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為了穩住市場份額或避免已有的市場份額被其他企業所搶佔,網絡企業紛紛採取鎖定策略。

技術-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五)

5.2.3 標準化與標準競爭策略

“三流企業賣苦力,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專利,超一流企業賣標準”。

標準雖不是網絡經濟時代的新鮮事物,但其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表現得最為突出,標準是IT企業競爭的最核心因素,贏得了標準就意味著贏得了市場,正所謂“得標準者得天下”。

1. 影響標準競爭勝負的因素

市場競爭中有贏家也有輸家,IT企業要想在標準競爭中贏得勝利,必須擁

有一些關鍵資產。這些關鍵資產主要有六種:對用戶安裝基礎的控制、知識產權、創新能力、生產能力、互補產品的力量以及品牌和名譽。這六種關鍵資產對於企業在標準競爭中勝出起重要作用。

2. 標準競爭策略

合理的策略提高企業在標準競爭中獲勝的可能性。為了提高企業在標準競爭中獲勝的概率,企業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對標準競爭的策略進行規劃和設計,包括:

a. 設定恰當的競爭目標

b. 選擇合適的進入時機

c. 培育標準競爭所需的內部資源

d. 合理的組織安排

5.2.4 產品差異化競爭和兼容性策略

產品差異性和兼容性是相對的,差異性能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偏好,但也會帶來不兼容問題,在存在網絡外部性的網絡產業中抑制了產品或技術的網絡效應的發揮;兼容性雖然可以擴大產品或技術的網絡規模,但也會減少產品的多樣化,降低產品的差異性。因此,網絡企業必須在差異性和兼容性之間就產品或技術的定位進行決策,影響廠商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消費者的偏好。如果消費者對某種產品或技術的偏好無差別或差別不明顯,則該產品或技術的價值就主要體現在網絡規模上,網絡規模越大越容易被消費者所選擇;反之如果消費者對某種產品或技術的偏好足夠大,即使該產品或技術的網絡規模較小也不影響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消費者異質偏好的滿足可以彌補因網絡效應下降所造成的損失。

兼容性一直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網絡經濟中,兼容性已不再是企業的純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競爭戰略問題。一方面,對於某些由組件構成的系統網絡產品來說,如果沒有組件之間的相互兼容,系統將無法正常運行;另一方面,產品的兼容性關係到產品用戶規模的構建與擴大,對於新進廠商來說,如果能夠與在位廠商實現兼容,就能夠迅速建立起新產品的用戶規模;對於在位廠商來說,與新進廠商或其他在位廠商實現兼容,既可能使其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也可能因其他廠商的介入而使其用戶規模逐漸縮小。前一種情況是兼容的技術層面問題,後一種情況是涉及到企業競爭戰略的問題。

兼容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其一是標準化;其二是附加適配器。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是指根據需要對某一領域的有關方面規定統一的技術標準。以標準化方式實現兼容就是對相關產品或技術實現相融合所需要達到的統一技術標準事先進行設計(如對計算機界面或接口的統一規定),並通過協議敦促利益各方共同遵守,以使產品或技術可以互連接、互操作。附加適配器方式適用於採用不同技術標準的產品或技術之間,是在原本不能相融合的產品或技術之間附加一個轉換裝置使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互連接、互操作。

在兼容性的兩種實現方式中,標準化相對佔有優勢。以標準化實現的兼容是一種事前兼容,在產品生產或技術設計的過程中就已經把統一的技術標準包含其中,使得產品或技術之間的兼容性能更好更穩定,並能夠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兼容,因而經濟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兼容是通過標準化方式來實現的,但以標準化方式實現的兼容也可能因為事前的設計、協調、協議而耗費過高的成本.

5.3 擁抱,擴展再消滅

擁抱、擴展再消滅(英語: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是美國司法部在微軟公司內部發現的一句短語,表述了微軟使用的一種發展戰略,即:首先接納廣泛使用的技術標準,將產品推入市場,然後在產品中加入自己的專利擴展,最終用這些非標準的專利擴展使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之中。

1993 年,22 歲的馬克·安德里森(MarcAndreesse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網頁瀏覽器 Mosaic,次年又推出了著名的網景。在這之前,上網是一樁技術活兒,網景的作用是接管這個複雜的過程,為用戶提供一個圖形化的瀏覽界面。這意味著,上網瀏覽資訊的門檻大大降低了,只需要你有一臺電腦,並且願意為網景瀏覽器花一筆錢。

Mosaic 和網景開創的網頁瀏覽器時代,很快就迎來了科技巨頭:微軟。1995 年,微軟發佈了日後被吐槽無數的 Internet Explorer(IE)。早先幾個版本的 IE 在技術上仍落後於網景,但微軟留有後手:將 IE 捆綁在 Windows 95 操作系統上,免費提供。1998 年前後,IE 的市場份額開始超越網景。

1998 年,網景公司(Netscape)宣佈了兩個決定。第一個決定並不讓業內人士感到意外:未來的網景瀏覽器 Navigator 將改為免費提供;第二個決定則超出了許多人的意料:網景公司將公開下一代網景通信家(Netscape Communicator)套件的代碼。

網景的劣勢在於,它的主要產品就是瀏覽器,不能像微軟那樣,靠強大的操作系統養活瀏覽器項目。因此,免費既是不得已而為之,也充滿風險。開源則表明了一種姿態:既然免費,就免費得徹底一點。

宣佈開源的第二天,網景註冊了mozilla.org 這個網址,這個名為“Mozilla”的開源項目孕育了著名的火狐(Firefox)瀏覽器。當年 7 月,網景宣佈和開源操作系統 Linux 展開合作,為未來的 Linux 系統提供開源軟件。從很多角度上講,Firefox 都領先 IE 不少,無論是功能還是技術先進性,即便如此 IE 還是有更多用戶。

技術-經濟範式視角下的開源軟件演進剖析(五)

一切都在 Google 發佈 Chrome 瀏覽器的時候改變了。在Chrome 發佈(2008 年 9 月)的前幾個月, IE 佔有超過 60%。而在 StatCounter 的 2019 年 1 月報告裡,Chrome 佔有超過 70的份額%。

Chrome 被認為是“戰略性開放”的一個典範,Chrome 是開源的。它是基於 Chromium 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載這個內核,甚至是參與貢獻代碼。也有一些人基於 Chromium 開發了自己的瀏覽器:新晉者有 Brave,老牌的有 Opera,甚至是微軟的新 Edge 也是基於 Chromium。

同時, 谷歌在互聯網組件標準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萬維網 Web 聯盟(W3C)。可以想象的是,像谷歌這樣主導著 Web 瀏覽器市場的實體正在有意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機制的整合和標準化,從而在技術上鞏固自己的主導地位。

谷歌開放了很多大型的產品,並從這種“開放性”舉措中獲益良多:一方面,獲得了來自廣大開發者社區的貢獻,另一方面,產品得到了廣泛的採用。Android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其實 Chrome 也是,其他的還有 Kubernetes 和 TensorFlo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