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而治和孔子的中庸思想,本質區別在哪裡?

道哥言語ing


無為必須以有為為前題才是有真正的無為。有為是在大道自然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措施去達到理想估算值,在此前提下作為中樞區便是無為。無為其實質上是禪的狀態,對一切不加干預指導在空無狀態中放任自由功能部作自我發揮和自我調節.以求更大實用化利益化挖掘其最大潛能使其更加完美昇華(無任用於個體練功作事還是社會整體國事之道都是行之最佳之法也)。作為中樞區某實質上是無為(禪中)自我意思是高度放鬆中全潛靈動,處於更有為的狀態中,(這是功法也是王權聖道領導法,)`再在無為中發現漏洞,錯誤,成績,優劣,然後總結,以便矯正,而從新制定計劃,方針,措施.目標,加以實施這就是無為之本真,是天下正道之法,是放四海皆准之真理也。

說到中庸之道我實在不敢苟同,在老子無為面前尤於小學三年級學生般的稚嫩低維,孔子中庸之道原源於文王易學九五卦象之中,是文王留給子孫的帝王站位待人處事之法,是遇事不急不怠待人不偏不倚,看人不表不議,用人不信不棄,為人不擺不隨,恩威並舉,庸中虎威。爾後就是孔子餘孫徒黨高猛進無以言表的上上高論,這就是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方知天命(因與道,易接緣而知之悟人道之法而開竅的心得而矣)原來周易之中小小一卦含影如此之多的帝王人的權謀佔位之道。如是乎孔子頓首對徒曰:易為天書,均不是爾等俗子所為爾。將後易束之高閣。為此後孝徒大書特譽孔子中庸之道為治國平天下之準繩,無所不包無所不含,其實是人道投機佔位之邪法而矣,難怪歷代君王盡信儒而栽倒在儒家之手。老子"無為"與孔子"中庸之道"誰在天誰在地,誰正誰邪,那個才是真理,望君自裁。


檢音釋光


“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兩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下面說下個人的看法。


一、無為而治

無,一般說有三層意思。一是原來有後來沒了,也就是死了;二是真正的空無,絕對沒有;三是處於似有似無的狀態,比如太空。老子說的無屬於第三種。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要遵循大道自然,對於統治者來說老子倡導的無為是一種輔助方法,就如最好的老師教孩子,並不直接告訴他1+1=2,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1+1=2?又或許什麼時候等於2什麼時候不等於2,答案不在老師這裡,而在大道自然那裡。無為而治的本意就是勸導統治者不要去妄為,去幹擾、肆意折騰百姓,而是引導百姓去察究天地萬物運行規律、法則,循而遵之行之,這樣百姓就會自然而然循道而自化,無需過多的有為。總的說無為而治就是統治者遵道“無為”(有限的有為),而百姓循道而主動“大有為”!這是道家倡導的理想社會!


二、中庸之道

中,一般說有兩種意思。一是中間;二是適度、適宜、好的意思,比如河南人常說:中!庸,說文解字說用也。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我們要找到一種最恰當、至善的方法,這種方法不過也非不及,不是折中主義隨意的妥協,而是有其標準、極限,這個限度就是天道自然,儒家後來把他具體化稱之為“禮”。儒家的禮也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禮儀,而是基於春秋那個時代的規則秩序。孔子要求統治者要大有為的去制定各種規則制度“仁義禮智信”,而後讓百姓去遵循。君王該怎麼做?士大夫該怎麼做?百姓又該怎麼做?都有相關的禮法可遵循。也就是說要統治者大有為,而百姓可無為!


三、無為而治與中庸之道的異同

(一)兩者的共同點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允執其中。老子說:萬物循道而自化!兩者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想建立一種基於大道自然,至善而永恆的和諧社會。

(二)兩者的本質區別

老子說: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作為一種手段,倡導的是統治者“無為”,而百姓要大有為;孔子則倡導要先格物致知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法是統治者大有為,而百姓要無為!道家與儒家雖殊同同歸,但方法上卻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個人以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在一個層次、一個高度,儒家的方法只能解決社會一時之病,而道家思想則是力求一勞永逸的解決社會之病。這就是“無為而治”與“中庸”的本質區別。

就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來看,顯然儒家的方法已與社會不甚適應了。這點當時孔子問學老子時老子就告訴他說:你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周公)都已去世,其言自然也腐朽了,不可用,可孔子似乎沒有明白。也難怪孔子說:老子,其猶龍,吾不能知!由此可見,老子是多麼的偉大。當然,儒家之道並非毫無用處,只是不在本章討論範圍,故而暫且說到這裡!



聖哲同學


老子的無為而治和孔子的中庸思想,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庸思想,講究一個“度”,思考問題,為人處世,治理國家,都要有“中庸”的智慧。“無過而無不及”,如射出的箭,中巴,而又不穿過,恰到好處。這是儒家的哲學思想,也是方法論。



無為而治,有一個前提,就是要遵循“道”,“無為”不是不為,強調不能偏離道而為,無為不是消極,而是抓住根本,找到本質,遵循規律!因此才有這個“治”,不然就會說錯話,辦錯事,就會招來禍患,教訓是沉痛的!




把握宇宙大道,人生才有前途,社會才能進步。人類歷史進程起起浮浮,我們應該從老子“無為而治”的高度審視過往,總結經驗,接受教訓,少走彎路!


竇樹山


“中庸”就是“無為”!!!無為的本意是“勿違”。勿違就是不要違背天道倫理。就是不要違背宇宙法則。而中庸恰恰正是“奉行於天道倫理之中。按照宇宙法則做事。動念言行要時刻努力不偏不倚的行在天意之中”。“道”就是至高無上,至善至美,自有永有的“天”的意志!!!因此,無論是孔子,還是老子,還是中國的任何聖賢 ,都是中華民族中“尊天循道聖善”的表率。都是與天合一的傑出代表。衡量一個偉人偉大的程度,就是根據“尊認知信近親行合”於“天”的質和量。除此之外,絕對沒有人類用來衡量偉人的標準。也因此可知白人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產生過一個偉人。因為它們不認識,也不信仰“天”。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才是人類文明唯一的源頭。也是以往所有歷史中唯一的“文明正統”。也正因為於此,所以中國文化才有了獨有特有專有永有的具備了“綿延不斷”的文化特權!正因為如此,但願中國才有著領先世界科技一萬多年的傲人歷史。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經近百年的停頓後,再次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再次展示了中華民族創造並主導歷史的無與倫比的強大後勁。正因為如此,所以,中華民族才能夠再次一統天下!哈哈哈,做中國人太自豪了!!!


譙郡大聖


“無為”比“中庸”更勝一籌。

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人民會自發行動,尋找適合的生存發展方式。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要求臣民按照“正確”的規則進行生存發展。

顯然。

無為,側重於引導,放權,開發人民的“主觀能動性”

中庸,側重於控制,收權,塑造人民的“特定能動性”

無為,相當於甩手掌櫃。

中庸,相當於事必躬親。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

中庸如果實現價值,必須時時刻刻地掌握規律,明白每一個階段的人民需求,還要懂得每一個時期社會的矛盾,並且有一套可以執行可以落實可以見效的管理方法。

共產主義也不會如精準!

更重要的是,中庸太過籠統,沒有一個標準。怎樣才算是不偏不倚?我的主薄發現了微積分,報告給知縣,知縣報給知府,縣丞上奏天子,要求進行科學研究,提高科技水平。

如果要玩中庸之道,妥了,不偏不倚,不肯定不否定,一個字“拖”,實際上,“不偏不倚”是最落後的措施。謹慎,小心。而縣丞也是心領神會,召來那個數學家,含蓄地點一下,老兄,你還是消逼停地挨家查人口數量吧!

如果是無為而治,你又不是揭杆造反,也不是殺人放火,有什麼好上奏的,喜歡研究就研究啊,隨你喜歡。

無為而治,是純粹的市場經濟

中庸之道,是所謂的劃劃經濟。

顯然,中庸之道而且特別容易被人利用,中國歷史上因為一個“中庸”錯過了多少發展機會。

資本主義萌牙殺死了

航海經濟也被弄沒了

所以,管得太多,並且管的人存有私心,這正是中庸之道的不足所在。

提供一個平臺,提供一套公平的法律體系做保障,無為而治。這是最適合的管理模式。

事實證明,中庸,不但不行,而且誤國誤民!


亦有所思


表儒裡法,互補互用,一丘之貉。一如,王夫之所說,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

中庸為正宗,折中,於是儒釋道三教並行,看似區別是有的,其實質還一,一以貫之。也就是,到了後來三教原本是一家。

再個,要看個人如何理解的無為而治和中庸。書都是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道理,一如魯迅所說,歷史學家從紅樓夢裡讀出了歷史,經濟學家從中讀出了經濟、文學家從中讀出了文學,有人讀出了愛情,有人讀出了淫蕩等等。一千讀者一千哈姆雷特,在沒有強硬規定要求必須是如何的情況下。因此,這裡得澄清個前提,要看其賦予無為而治和中庸各是一個什麼究竟的道理,否則你理解的無為而治是那個意思,他理解的是另一個意思,你理解的中庸是一樣意思,他理解的又是另一樣意思,這就是人理解的區別而已了。不在一個頻道上,驢唇不對馬嘴,這只不過是,每個讀者理解的區別而已。

比如,白馬非馬,有道理,也沒道理,看其如何理解而已,“非”要是理解成不屬於,那這話顯然是不對的,白馬咋能不屬於馬呢?但是“非”若理解成不等於、不完全是,那這話顯然又是對的,白馬當然不於等馬,白馬只是馬的一部分而已。一如朋友不等於是女朋友一樣。

我的意思,語言用字的歧義。必須得注意。而“無為而治”、“中庸”等這些字眼本來都很有歧義。在這方面可謂一致的,一丘之貉的。所以,至於區別,本來就歧義橫生,去區別也不過是多做一層歧義否,唇舌之爭,意義不大。

所以,吾說它是一家!省事了。


實踐洞察


很容易啊!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否則怎麼活著?只是希望大家不去發展,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就可以了。

中庸,當然是發展的,或者說沒有關於社會技術進步發展的問題,只是說人的行為方式不要過激,採取中間道路,穩步前進。

很顯然,老子的停止發展是經過深度思考,對世界有一個整體把握後的結論;孔子的中庸範圍要小的多,他基本沒有考慮過世界的問題,只想著人的社會問題,希望人的行為方式不要如當時已經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比如弒君篡位。對孔子而言,僭越已經是不能容忍的,更不要說弒君。嚴格按照禮制規定行為就是中庸之道了,各行其道最好。

要說二者本質區別,老子考慮的是世界變化方式,希望人類按照世界的方式行為人類自己的狀態;孔子是按照先賢制定的方式,也就是周公制定的禮制,要求人們行為方式。


何處是家鄉


老子重在哲學意義上倡導尊循自然法測,也即自然規律;孔子重在社會意義上倡導平衡安定重在用上。兩者區別在於層次和對象及視野見識上,老子智識高於孔子。

兩人又有共同點,都在講用也講到理想的社會。其實老子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不作為,為字當解作不據有、不私。老子的理想社會是象自然界那樣精美和諧自然而有規律,按規律自然運行提倡天道,公平公正自然竟爭。孔子的理想社會是分出尊卑貴濺,劃定各自行為規範,提倡人治,提倡差別天定,否認平等公正,並用禮儀固化。

兩想對比,誰高誰下立見,所以在今天來看,所謂國學,個人認為精華與糟粕共存,應當接收發揚精華、去其糟粕,才於人有益無害。


用戶5686780224723


所以有了《中庸》開頭所總結的:中庸就是修道儘性,而戒慎恐懼,慎獨就是具體的操作方法,中和就是修道儘性所要達到的狀態。庸,就是要保持不變,狀態持久。

再說,老子無為而治,無為就是心無雜念,無受想行識,無喜怒哀樂,治就是治諸己身而非治天下。無為就是中的狀態,無為所表現的行為就是“和”的狀態,無為是一種“空”,並非真空,而是達道的表現,所以達到無為的狀態也就達到了儘性。

故而,無為是達道,中和也是達道,而中庸強調了不但要達到,而且要保持這種狀態,聖人和凡人區別就在於此,聖人修道,十年不改,凡人修道,須臾可離。

個人粗淺認識。


魔天書院


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要害是"治"!看五千言巜道德經》悟出了"無"即是有,"有即是"無"萬物生生不息的宇宙規律。亦可推演出道學治國治家格言:萬法歸一在於"治"!

孔子的"中庸之道"即保持不偏不倚狀態:己所不為,無施於人!這在國難,以及天災人禍面前是會誤事的。中國人有句古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恐怕也是受中庸影響了吧!

我想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就是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