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孔子為什麼會離婚?

Time運轉


孔子云“惟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對女人的這個印象就來自於婚姻生活的不幸,他與妻子由於感情不和,最後分道揚鑣,成為歷史上名人離婚的第一人,那麼作為大家心目中崇敬的聖人為什麼也會離婚呢?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纂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而《論語》又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有關孔子的資料很少有談及家庭的,人們只知道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孫子是子思,卻很少有提及到抗戰的老婆是誰,其實孔子作為一個思想界的巨人,能夠站在文化的頂峰,除了他自身的學識和領悟能力以外,還與他背後的女人有關,也就是說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關於孔子的老婆,據《禮記.檀弓》記載說:孔子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在公元前533年,19歲的孔子娶了亓官氏為妻,兩人婚後生有一兒一女,按道理說,兩人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孔子收徒傳教,老婆相夫教子,聖人的家庭應該是錦上添花,卻傳出孔子一紙休書把亓官氏給休了,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孔子他非常有抱負,經常不在家,他周遊六國,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來說服統治者實施仁政,常年在外,夫妻間聚少離多,老婆自然就會有怨言,孔子又沒有正當的職業,沒有經濟來源,在各國遊說的經費也是別人資助的,更沒有錢拿回家,家裡的開銷都是他老婆支撐的,她能沒有怨氣嗎?

孔子成為先生、聖人後深受學生愛戴,社會地位越來越高,久而久之就與平庸的妻子再無共同語言了,激發了矛盾,最終走上了離婚的道路。

孔子離婚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口多言”,就是說這個女人太囉嗦了,因此他說女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忽視了家庭,他們夫妻甚至有十幾年未曾見面,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孔子不僅自己選擇離婚,他還允許兒媳婦改嫁,他的兒子孔鯉早逝,他並沒有強求兒媳要遵守三從四德,而是尊重她的抉擇,後來她改嫁到了衛國,這一切猶如孔子離婚一樣自然而然,毫無造作。

而孔子的孫子子思也離過婚,他效仿他爺爺,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就理性分手,絕不勉強自己,虧待自己。


聖人也是人啊,也要吃飯拉屎,自然也就有離婚的想法,這都很正常,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遺產君


在古代,離婚不叫離婚,叫“出妻”。

《孔子家語》中曾提到,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出妻”,孔子的兒子孔鯉“出妻”,孔子的孫子子思也“出妻”,這事被稱為“孔氏三世出妻”。有人說,其實應該叫“孔氏四世出妻”,因為孔子其實也“出妻”。那麼,歷史上孔子有沒有“出妻”呢?

(孔子劇照)

一、孔子的妻子是誰?

孔子年輕的時候家境不好。

他的父親雖是貴族,又在魯國做官。但由於生他的時候,已是70多歲的人了,所以在他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生母顏徵在只是個身份低微的小妾。叔梁紇去世後,便被嫡夫人施氏攆出了家門。和顏徵在一道被攆出來的,除了孔子,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孟皮。

到孔子17歲時,勞累過度的顏徵在病逝了。

雖說家境貧困,但孔子由於繼承了叔梁紇“士”的身份,也有資格受到貴族教育,因此頗識得些字。再加上他又喜歡研究周禮,於是在他19歲那年,被介紹到魯國大夫季孫氏的手下,做了一個管倉庫和畜牧的小官吏。

此時孔子也到了該成家的年紀。由於孔子是殷商的後裔,也就是後來的宋國人。所以他儘管身居魯國,但還得遵從宋國的“內婚制”,迎娶宋國老家的姑娘為妻。

孔子的大哥孟皮打聽到宋國有個叫亓官氏的姑娘很賢良,於是提了大雁、小豬和雞前去求親。在孟皮的張羅下,孔子和亓官氏結為夫婦。

(亓官氏劇照)

二、孔子有沒有可能“出妻”?

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

當時,孔子的老闆是魯國國君魯昭公,由於他在工作上表現非常出色,魯昭公對他很賞識。所以在聽說他生兒子後,便遣人送來一條大鯉魚作為賀禮。

孔子覺得這是極大的榮耀,高興之餘,給兒子取名“孔鯉”。

後來,亓官氏又給孔子生下一個女兒。

亓官氏是個傳統賢惠的女人,她在家裡任勞任怨,把一雙兒女照顧得很好。

同時,她對孔子也有很大的期望。畢竟孔子是個知識分子,按道理,就應該“學而優則仕”。

然而,孔子只是一個小官吏,收入也不是很高,要養一家人並不容易,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孔子也不能免俗。

為了養家餬口,孔子不得不在27歲的時候開學授課。並打破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受教育的規矩,提出“有教無類”。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提10條肉乾來,便能入讀。

雖然孔子這樣做是違背禮制的,但當時周天子衰微,各諸侯國又忙著爭霸,孔子辦學既然無損於民,也就沒有人來管他了。

(孔子講學)

成功永遠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孔子也不例外。隨著他的名聲越來越響亮,不光魯國拜在他門下的學生多,就連別的諸侯國聽說後,也紛紛提著肉乾來報名。孔子索性辭去了職務,一心一意搞教學。

孔子最輝煌的時候,學生多達3000多人,家裡的肉多得晾都沒有地方晾了。

如此一來,家裡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孩子們也因為有肉吃,營養很好,都長得胖嘟嘟的。

可是亓官氏卻愁眉苦臉。原來在她看來,孔子這是不務正業。唯有做官,做大官才是正途。

在孔子35歲的時候,魯昭公因為權力被季孫氏等人架空,只得逃往齊國。

孔子由於受到過魯昭公的賞識,便也趕到齊國拜見魯昭公。

雖說沒能見到魯昭公,但齊景公卻很欣賞他的才華,想要重用他。可是這卻遭到晏子等人的阻撓。最終,孔子不得不又回到魯國繼續講學。

亓官氏聽說後,很失望,但她並沒有說什麼。

孔子48歲時,由於季孫氏受制於家臣陽虎。陽虎和孔子是老相識,便想拉攏孔子為己所用。孔子沒有答應。

到魯定公在位時,他聽說孔子拒絕陽虎的事情後,認為孔子忠心又有才能,所以便起用了51歲的孔子,先後讓他擔任過小司空和大司寇。可以說,此時的孔子真的做了大官。

亓官氏因此非常高興,二人的關係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可惜魯公受制於季孫氏,再加上與孔子政見不合,因此對孔子漸漸冷落起來。

倍受排擠的孔子見此,便決定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有國君能欣賞他的政治見解。

當然,孔子的決定受到了亓官氏的阻攔。再加上多年的殷殷期望成空,亓官氏難免有激烈的舉動,已至於孔子感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孔子》劇照)

三、史料上有沒有關於孔子“出妻”的記載?

史料上關於亓官氏的記載寥寥,因此,也不能確定孔子和亓官氏,最終是否離婚。

但在《禮記·檀弓》中卻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亓官氏死後,孔鯉守喪一年期滿後,依然因為太過想念亓官氏而哭。孔子聽到後,很不高興,認為他有悖周禮,於是斥責他。

按說,孔鯉為母親守孝應該是3年,為何孔鯉僅守孝1年便期滿了呢?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曾解釋過這個問題。他說,由於亓官氏在去世前,已被孔子“出妻”了,那麼就不是孔子的妻子了。對於孔鯉來說,也只能是出母。身為繼承人的孔鯉,只能為孔子的正妻服喪。因此在孔子看來,孔鯉的行為是過分的。

由此可見,孔子“出妻”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在男權社會,女人的地位極為低下,孔子出妻,在當時並不算是傷風敗俗的事情。

(參考史料:《孔子家語》《禮記·檀弓》)


張生全精彩歷史




聖人孔子的離婚,在當時罵聲一片,認為一個做學問的人,道德修養如此之差,著書立論也是掛羊頭賣狗肉。孔粉開始倒戈,噴孔子是孔世美,再不稱聖人。



孔子的二大爺孔有書與孔斷絕關係,說孔子是不肖子孫,曾仰天長嘆【不生包何生孔,包大人你在哪裡?】



孔子的結髮之妻溫故,乃魯國丞相溫開山的獨生女。十五歲嫁孔子為妻,溫故賢惠善良,美豔傾城。【論語】就是溫故所著。孔子每日夜不歸宿,三過家門而不入。婚後的第三年,溫開山被奸臣劉檜所害,慘遭毒手。溫家敗落。



一年後,孔子【溫故而知新】,愛上弟子顏回的姐姐顏如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據【山海經】記載,就是孔子結髮之妻溫故所寫。被拋棄的溫故,終日以淚洗面,孔子把溫故送到絕情谷,一個人孤孤單單。

溫故寫下【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寫【道德經】的老子,品德高尚,騎牛經過絕情谷,看到溫故悽悽慘慘慼戚,義憤填膺,嘆道【孔二猛於虎也,親,跟哥走吧。】溫故看老子一副忠厚面容,遂與老子同牛而去。



子路回報孔子,說老子拐走溫故,孔子帶學生追趕,雖然周遊列國,也沒找到老子,老奸巨猾的老子,帶溫故出關,去了崑崙山。


孔子雖為聖人,對於情感卻不能專一,移情別戀,這是後人應該一分為二學習孔子的。孔子是人,聖人也是人,對於撩妹娶小三,也應該原諒,畢竟是血肉之軀,有慾望是難免的,專家也好,學者也好,侃侃而談背後,是尿急跑向衛生間


白這個顏色


孔子開創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等,並具有“萬世師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實不管聖人多麼偉大,終究也是肉體凡身。

作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凡人,孔子和老婆的婚姻狀況如何?

(1)

相對於古代的三妻四妾,據古書上的記載,孔子只娶了一個老婆。那就是亓(qi)官氏。按現在的地理位置來看,亓(qi)官氏是河南商丘人。

孔子19歲和她結婚。

19歲的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當年是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在季平子手下作管理倉庫的官吏,是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工作還不錯,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由於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就去世了,孔子的哥哥伯尼雖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繼承人,不過對於他這個弟弟還是很關心的,伯尼帶著雞、大雁和小豬等聘禮到亓官姑娘家提親。

亓官姑娘覺得孔子條件還不錯,就託伯尼帶回一片繡有金燦燦鳳凰的刺繡琴套送給孔子。

於是順理成章地,二人就結婚了。

(2)

孔子的婚姻很像是典型的包辦婚姻,在結婚前,倆人很可能還不認識。不過古代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先有婚姻再有愛情。

結婚後二人相處還算和睦,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亓官姑娘嫁給孔子後,為他生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

不過後來二人的婚姻生活可能並不是很幸福,從歷史記載來看,孔子曾將亓官氏“休出”。也就是說,孔子休掉了為他生了兩個孩子的“糟糠之妻”。

按現在的話來說,他們離婚了!

關於離婚原因,正面記載很少,我們只能通過古書記載來猜測一下。

(3)

孔子曾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出自《論語·陽貨》)。

在孔子看來,這個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他跟你耍性子,遠離了,又怪你冷落了他。

在孔子看來,這種人際關係處理起來最難了!

在孔子的觀念裡,他把女人和小人同等來看待,可見“女人”在他心中的地位多低,這和後來《三國演義》中劉備所說的“妻子如衣物”沒什麼本質區別。

試想,亓官姑娘和這樣的人相處,能開心麼?

孔子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對自己老婆也不是很滿意。夫妻關係又能好到哪去?

(4)

孔子是一個十分恪守“禮”的人,他曾說:“食不語,寢不言”(出自《論語·鄉黨》)。

吃飯不能說話,睡覺也不能說話,白天的時候呢,孔子又要忙於工作,這樣看來,孔子和老婆根本就沒有交流的時間。

缺乏交流的婚姻生活,還有什麼幸福指數可言。

(5)

孔子又說:“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出自《論語·鄉黨》)

試想一下,遇到孔子這樣的夫君,是不是很難伺候?亓官氏做好了飯,做的不好吃,不吃!煮的太爛的,不吃!切的不合規矩不方正的,不吃!沒有合適的醬料,也不吃!

都說情人眼中出西施,作為照顧孔子飲食起居的亓官氏來說,心裡一定在默默哭泣吧?你是看我不順眼嗎?

在充滿挑剔的婚姻裡,還有多少幸福可言?

(6)

《禮記》的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這裡的“伯魚”和“鯉”指的都是孔子的兒子。想當年,亓官氏生下兒子時,當時的國君魯昭公送來鯉魚表示祝賀,於是,孔子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字伯魚。

亓官氏去世一年的時候,伯魚哭的很傷心,孔子聽到了,就問,是誰在哭呀?學生告訴他是孔鯉,孔子就說,哼,太過分了啊。孔鯉聽到後,就脫去了孝服,馬上不哭了。

妻子去世才一年,孔子就如此冷漠,用常人的觀點來看,真的覺得夫妻關係不怎麼樣。

(7)

不過常人的推理,可能並不適合孔子,畢竟孔子是聖人嘛,就像莊子老婆死的時候,莊子還“方箕踞鼓盆而歌”,別人以為他擊鼓而歌很歡樂,我們可能沒辦法從他們的行為上來判斷他們是否悲傷。

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當年孔子67歲,孔子妻子離世。孔子走之妻子的墓前,行以頭觸地的稽顙重禮,可見,孔子最終對妻子是心存感激和內疚的。

在孔子去世以後,亓官氏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開始有寢殿專祠,也曾有塑像,清雍正重修時改為神主牌位,罩有木刻神龕,享受後人的奉祀。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Time運轉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有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古城牆、孔廟、清真寺、壽春城遺址、劉安墓),目前的城牆是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古城牆。放一些拍的圖片吧,多圖預警。。。############################################南門通淝門

踩著城牆上的青石板溜達一圈(7公里)還是很愜意的
還有護城河
城牆外側甕城,石板上的車轍非常深
北門靖淮門東門賓陽門
重建的西門實在不敢恭維,所以就沒拍了

排水的月壩,古代逆天文物,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 沃金的回答

最近很火的春申君黃歇,當年的封地就是(祝)壽春(申君)
放一些在國家博物館(沒錯,就是人民大會堂對面的那個)裡拍的壽縣文物吧

鐵鑿(戰國,楚)“吳王光”青銅鑑(春秋,吳)“熊悍”青銅鼎(戰國,楚)

盧金(戰國,楚),郢爯cheng1(戰國,楚)錯銀臥牛青銅鎮(戰國,楚)
錯金“鄂君啟”青銅節(戰國,楚)“蔡侯申”青銅方壺(春秋,蔡)
##########################################原來在屬於六安市一直不受重視,旅遊不溫不火,淮南還來吃豆腐,不過倒也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古城的風貌。現在跟淮南合併了,未來要大力發展旅遊業,歡迎大家來小城走走~

石榴實力主管Q626928


不請自來。兩個方面。

第一,孔子離婚是真是假?

如果孔子要“離婚”,當先結婚。孔子娶妻,記載在《孔子家語》裡:“(孔子)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孔子離婚,證據只有一條,即孔穎達為《禮記·檀弓》做注時所說,《禮記》原文為:“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穎達用“時伯魚母出”來解釋為什麼伯魚在母死一年後哭會被孔子認為非禮。而孔子出妻的理由傳說為“口多言”,但無據可考。後來,林語堂又大加發揮,遂成孔子離婚的懸案。

問題是,孔穎達晚孔子一千多年,而《正義》又遵“疏不破傳”的原則,因此穎達之注往往有為了經文意思一貫而穿鑿的情況,此處是否深文太過?並且,根據“孤證不立的”原則,數千年中唯此一條證據,能否證明此事為真?

又,有關孔子未曾離婚的證據卻不少。如孔子後學亦無一人言及。《論語》中更不見蹤跡。《孔子世家》《孔子家語》等記載孔子生平的作品,未曾記此事。甚至儒家的反對派(墨,法等)在指責孔子時都沒有說起過。

綜上,孔子離婚是真是假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個人傾向此事並不存在。

第二,退一步來說,假定此事為真,那麼孔子離婚的理由是什麼?

個人以為,這裡當依孔穎達之說。即孔子以“口多言”出妻。所謂“口多言”是否犯七出中之“口舌”,即“口多言,為其離親也。”孔子時,民仍以家族聚居為主,“口多言”相當於在親戚中搬弄是非,故孔子出之。這樣出妻是否合適?可以討論。

至於林語堂腦洞大開說的話,姑妄聽之吧,他做這種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最後,這兩天已經第四次在悟空問答上看到這一類的問題了,看了不少朋友的答案。忍不住了,回答了。無論你立場如何,要想自己的想法在價值多元,思想自由的時代真正有價值,我想,都離不開理性討論這個要點,也離不開講道理這個根本。


哲語


首先先表揚一下孔子先生,因為孔子的確很有文化,開創了“儒家學派”,那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謂是千古名言,更是文化真理啊,所以後人都把孔子稱之為聖人,但是孔子的老婆根本沒把孔子稱什麼聖人,因為孔子拋棄糟糠之妻啊,


至於孔子為什麼會離婚?書上也沒有明確記載著,只知道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離婚的男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這是多麼古老的年代,距離現在二千多年了,試問一下“孔子齊家如何?”,就憑離婚這一條,孔子就根本沒資格被稱為聖人,

而且他還說了一句非常難聽傷人的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把女人比作小人,難道文化人不懂憐香惜玉嗎?估計是孔子功成名就之後嫌棄自己老婆長的不好看所以和老婆離婚了,但是離婚之前孔子制定了個冠冕堂皇的家規:“食不語,寢不言”意思是吃飯時不能說話,夫妻之間到了床上睡覺就也不能說話了,



嘮叨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也只是愛跟喜歡的男人嘮叨,作為一個有學問的男人竟然限制自己老婆說話的權利,這分明就是“大男子主義”,孔子壓根就沒有把女人當人看,所以他想離婚就離婚,古代把離婚叫做“出妻”,《禮記檀弓》記載:“孔門三世出妻”,說的是孔子、孔子的兒子、孔子的孫子都是離婚的,而且還導致天下女人幾千年來身份地位極其低下卑賤。


詩夜城主


不管孔子是不是離婚,他的婚姻家庭生活一定存在一些問題。

因為從語言表達上看,他發出過萬般無奈的嘆息:唯女人與小人難養……我們現在看這句話,還能想象得到他那抓狂的表情。

從行動上看,他一年四季都不在家,四處奔波,做大事業,出大手筆,沒有過多少家庭生活,夫妻會不會成陌路人都難說。

從感情上,他把一腔熱血都灑在了春秋大地上,灑在禮教上,灑在了學生身上,對於他們,他是一個無私奉獻者,他可能沒有那麼多感情留給老婆。

到晚年他看到易經時發出許多感慨,可能是發現,無論多麼了不起的人精力和能力都有限,都會有得有失吧。他如果學習了易經的辯證思想,在做事情,對待女人上,可能會採取不一樣的方法的。


龍子湖右岸


首先講,“聖人”也是人,即是人,就吃、喝、拉、撒都可以有,甚至離婚也是完全可以被允許的……

如此一來就好理解為何孔二嫂不願跟他廝守一生,最終勞燕分飛了——

縱觀孔子的做作,也許今天的你會崇拜他,然而放眼彼時,一個整天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但如果掙不到錢,使得妻兒老小吃了上頓愁下頓的,那麼誰還有耐心陪他天荒地老(難不成,西北風可以喝飽嗎)。

如此說來,他老婆離他而去實屬明智之舉。從另一方面來講,他本人也該好好反思反思,一個大男人,整天“咬文嚼字”雖沒有壞處,但凡事要有個度,正好比,鹽是好東西,可整天不停往嘴裡塞鹽,就要遭受姥姥罪囉!


醉心創作


原來孔子也是個搞笑人物,為了混官做、混飯吃,自己叫孔子還稱老二。讓後代鑽孔子,為了權力和金錢無孔不入,都稱有權有錢便是爺,老子天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