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Time运转


孔子云“惟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对女人的这个印象就来自于婚姻生活的不幸,他与妻子由于感情不和,最后分道扬镳,成为历史上名人离婚的第一人,那么作为大家心目中崇敬的圣人为什么也会离婚呢?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有关孔子的资料很少有谈及家庭的,人们只知道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是子思,却很少有提及到抗战的老婆是谁,其实孔子作为一个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也就是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关于孔子的老婆,据《礼记.檀弓》记载说: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在公元前533年,19岁的孔子娶了亓官氏为妻,两人婚后生有一儿一女,按道理说,两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孔子收徒传教,老婆相夫教子,圣人的家庭应该是锦上添花,却传出孔子一纸休书把亓官氏给休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孔子他非常有抱负,经常不在家,他周游六国,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来说服统治者实施仁政,常年在外,夫妻间聚少离多,老婆自然就会有怨言,孔子又没有正当的职业,没有经济来源,在各国游说的经费也是别人资助的,更没有钱拿回家,家里的开销都是他老婆支撑的,她能没有怨气吗?

孔子成为先生、圣人后深受学生爱戴,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就与平庸的妻子再无共同语言了,激发了矛盾,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孔子离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口多言”,就是说这个女人太啰嗦了,因此他说女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忽视了家庭,他们夫妻甚至有十几年未曾见面,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孔子不仅自己选择离婚,他还允许儿媳妇改嫁,他的儿子孔鲤早逝,他并没有强求儿媳要遵守三从四德,而是尊重她的抉择,后来她改嫁到了卫国,这一切犹如孔子离婚一样自然而然,毫无造作。

而孔子的孙子子思也离过婚,他效仿他爷爷,合得来就在一起,合不来就理性分手,绝不勉强自己,亏待自己。


圣人也是人啊,也要吃饭拉屎,自然也就有离婚的想法,这都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遗产君


在古代,离婚不叫离婚,叫“出妻”。

《孔子家语》中曾提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出妻”,孔子的儿子孔鲤“出妻”,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出妻”,这事被称为“孔氏三世出妻”。有人说,其实应该叫“孔氏四世出妻”,因为孔子其实也“出妻”。那么,历史上孔子有没有“出妻”呢?

(孔子剧照)

一、孔子的妻子是谁?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境不好。

他的父亲虽是贵族,又在鲁国做官。但由于生他的时候,已是70多岁的人了,所以在他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生母颜征在只是个身份低微的小妾。叔梁纥去世后,便被嫡夫人施氏撵出了家门。和颜征在一道被撵出来的,除了孔子,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

到孔子17岁时,劳累过度的颜征在病逝了。

虽说家境贫困,但孔子由于继承了叔梁纥“士”的身份,也有资格受到贵族教育,因此颇识得些字。再加上他又喜欢研究周礼,于是在他19岁那年,被介绍到鲁国大夫季孙氏的手下,做了一个管仓库和畜牧的小官吏。

此时孔子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由于孔子是殷商的后裔,也就是后来的宋国人。所以他尽管身居鲁国,但还得遵从宋国的“内婚制”,迎娶宋国老家的姑娘为妻。

孔子的大哥孟皮打听到宋国有个叫亓官氏的姑娘很贤良,于是提了大雁、小猪和鸡前去求亲。在孟皮的张罗下,孔子和亓官氏结为夫妇。

(亓官氏剧照)

二、孔子有没有可能“出妻”?

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

当时,孔子的老板是鲁国国君鲁昭公,由于他在工作上表现非常出色,鲁昭公对他很赏识。所以在听说他生儿子后,便遣人送来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

孔子觉得这是极大的荣耀,高兴之余,给儿子取名“孔鲤”。

后来,亓官氏又给孔子生下一个女儿。

亓官氏是个传统贤惠的女人,她在家里任劳任怨,把一双儿女照顾得很好。

同时,她对孔子也有很大的期望。毕竟孔子是个知识分子,按道理,就应该“学而优则仕”。

然而,孔子只是一个小官吏,收入也不是很高,要养一家人并不容易,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孔子也不能免俗。

为了养家糊口,孔子不得不在27岁的时候开学授课。并打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受教育的规矩,提出“有教无类”。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提10条肉干来,便能入读。

虽然孔子这样做是违背礼制的,但当时周天子衰微,各诸侯国又忙着争霸,孔子办学既然无损于民,也就没有人来管他了。

(孔子讲学)

成功永远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孔子也不例外。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不光鲁国拜在他门下的学生多,就连别的诸侯国听说后,也纷纷提着肉干来报名。孔子索性辞去了职务,一心一意搞教学。

孔子最辉煌的时候,学生多达3000多人,家里的肉多得晾都没有地方晾了。

如此一来,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孩子们也因为有肉吃,营养很好,都长得胖嘟嘟的。

可是亓官氏却愁眉苦脸。原来在她看来,孔子这是不务正业。唯有做官,做大官才是正途。

在孔子35岁的时候,鲁昭公因为权力被季孙氏等人架空,只得逃往齐国。

孔子由于受到过鲁昭公的赏识,便也赶到齐国拜见鲁昭公。

虽说没能见到鲁昭公,但齐景公却很欣赏他的才华,想要重用他。可是这却遭到晏子等人的阻挠。最终,孔子不得不又回到鲁国继续讲学。

亓官氏听说后,很失望,但她并没有说什么。

孔子48岁时,由于季孙氏受制于家臣阳虎。阳虎和孔子是老相识,便想拉拢孔子为己所用。孔子没有答应。

到鲁定公在位时,他听说孔子拒绝阳虎的事情后,认为孔子忠心又有才能,所以便起用了51岁的孔子,先后让他担任过小司空和大司寇。可以说,此时的孔子真的做了大官。

亓官氏因此非常高兴,二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惜鲁公受制于季孙氏,再加上与孔子政见不合,因此对孔子渐渐冷落起来。

倍受排挤的孔子见此,便决定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欣赏他的政治见解。

当然,孔子的决定受到了亓官氏的阻拦。再加上多年的殷殷期望成空,亓官氏难免有激烈的举动,已至于孔子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剧照)

三、史料上有没有关于孔子“出妻”的记载?

史料上关于亓官氏的记载寥寥,因此,也不能确定孔子和亓官氏,最终是否离婚。

但在《礼记·檀弓》中却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亓官氏死后,孔鲤守丧一年期满后,依然因为太过想念亓官氏而哭。孔子听到后,很不高兴,认为他有悖周礼,于是斥责他。

按说,孔鲤为母亲守孝应该是3年,为何孔鲤仅守孝1年便期满了呢?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曾解释过这个问题。他说,由于亓官氏在去世前,已被孔子“出妻”了,那么就不是孔子的妻子了。对于孔鲤来说,也只能是出母。身为继承人的孔鲤,只能为孔子的正妻服丧。因此在孔子看来,孔鲤的行为是过分的。

由此可见,孔子“出妻”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在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极为低下,孔子出妻,在当时并不算是伤风败俗的事情。

(参考史料:《孔子家语》《礼记·檀弓》)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圣人孔子的离婚,在当时骂声一片,认为一个做学问的人,道德修养如此之差,著书立论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孔粉开始倒戈,喷孔子是孔世美,再不称圣人。



孔子的二大爷孔有书与孔断绝关系,说孔子是不肖子孙,曾仰天长叹【不生包何生孔,包大人你在哪里?】



孔子的结发之妻温故,乃鲁国丞相温开山的独生女。十五岁嫁孔子为妻,温故贤惠善良,美艳倾城。【论语】就是温故所著。孔子每日夜不归宿,三过家门而不入。婚后的第三年,温开山被奸臣刘桧所害,惨遭毒手。温家败落。



一年后,孔子【温故而知新】,爱上弟子颜回的姐姐颜如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根据【山海经】记载,就是孔子结发之妻温故所写。被抛弃的温故,终日以泪洗面,孔子把温故送到绝情谷,一个人孤孤单单。

温故写下【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写【道德经】的老子,品德高尚,骑牛经过绝情谷,看到温故凄凄惨惨戚戚,义愤填膺,叹道【孔二猛于虎也,亲,跟哥走吧。】温故看老子一副忠厚面容,遂与老子同牛而去。



子路回报孔子,说老子拐走温故,孔子带学生追赶,虽然周游列国,也没找到老子,老奸巨猾的老子,带温故出关,去了昆仑山。


孔子虽为圣人,对于情感却不能专一,移情别恋,这是后人应该一分为二学习孔子的。孔子是人,圣人也是人,对于撩妹娶小三,也应该原谅,毕竟是血肉之躯,有欲望是难免的,专家也好,学者也好,侃侃而谈背后,是尿急跑向卫生间


白这个颜色


孔子开创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等,并具有“万世师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实不管圣人多么伟大,终究也是肉体凡身。

作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凡人,孔子和老婆的婚姻状况如何?

(1)

相对于古代的三妻四妾,据古书上的记载,孔子只娶了一个老婆。那就是亓(qi)官氏。按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亓(qi)官氏是河南商丘人。

孔子19岁和她结婚。

19岁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年是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在季平子手下作管理仓库的官吏,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工作还不错,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由于孔子的父亲在他三岁就去世了,孔子的哥哥伯尼虽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继承人,不过对于他这个弟弟还是很关心的,伯尼带着鸡、大雁和小猪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提亲。

亓官姑娘觉得孔子条件还不错,就托伯尼带回一片绣有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给孔子。

于是顺理成章地,二人就结婚了。

(2)

孔子的婚姻很像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在结婚前,俩人很可能还不认识。不过古代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先有婚姻再有爱情。

结婚后二人相处还算和睦,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亓官姑娘嫁给孔子后,为他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

不过后来二人的婚姻生活可能并不是很幸福,从历史记载来看,孔子曾将亓官氏“休出”。也就是说,孔子休掉了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糟糠之妻”。

按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离婚了!

关于离婚原因,正面记载很少,我们只能通过古书记载来猜测一下。

(3)

孔子曾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出自《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这个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他跟你耍性子,远离了,又怪你冷落了他。

在孔子看来,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起来最难了!

在孔子的观念里,他把女人和小人同等来看待,可见“女人”在他心中的地位多低,这和后来《三国演义》中刘备所说的“妻子如衣物”没什么本质区别。

试想,亓官姑娘和这样的人相处,能开心么?

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对自己老婆也不是很满意。夫妻关系又能好到哪去?

(4)

孔子是一个十分恪守“礼”的人,他曾说:“食不语,寝不言”(出自《论语·乡党》)。

吃饭不能说话,睡觉也不能说话,白天的时候呢,孔子又要忙于工作,这样看来,孔子和老婆根本就没有交流的时间。

缺乏交流的婚姻生活,还有什么幸福指数可言。

(5)

孔子又说:“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出自《论语·乡党》)

试想一下,遇到孔子这样的夫君,是不是很难伺候?亓官氏做好了饭,做的不好吃,不吃!煮的太烂的,不吃!切的不合规矩不方正的,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料,也不吃!

都说情人眼中出西施,作为照顾孔子饮食起居的亓官氏来说,心里一定在默默哭泣吧?你是看我不顺眼吗?

在充满挑剔的婚姻里,还有多少幸福可言?

(6)

《礼记》的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这里的“伯鱼”和“鲤”指的都是孔子的儿子。想当年,亓官氏生下儿子时,当时的国君鲁昭公送来鲤鱼表示祝贺,于是,孔子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

亓官氏去世一年的时候,伯鱼哭的很伤心,孔子听到了,就问,是谁在哭呀?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就说,哼,太过分了啊。孔鲤听到后,就脱去了孝服,马上不哭了。

妻子去世才一年,孔子就如此冷漠,用常人的观点来看,真的觉得夫妻关系不怎么样。

(7)

不过常人的推理,可能并不适合孔子,毕竟孔子是圣人嘛,就像庄子老婆死的时候,庄子还“方箕踞鼓盆而歌”,别人以为他击鼓而歌很欢乐,我们可能没办法从他们的行为上来判断他们是否悲伤。

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当年孔子67岁,孔子妻子离世。孔子走之妻子的墓前,行以头触地的稽颡重礼,可见,孔子最终对妻子是心存感激和内疚的。

在孔子去世以后,亓官氏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开始有寝殿专祠,也曾有塑像,清雍正重修时改为神主牌位,罩有木刻神龛,享受后人的奉祀。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Time运转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有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塘、古城墙、孔庙、清真寺、寿春城遗址、刘安墓),目前的城墙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放一些拍的图片吧,多图预警。。。############################################南门通淝门

踩着城墙上的青石板溜达一圈(7公里)还是很惬意的
还有护城河
城墙外侧瓮城,石板上的车辙非常深
北门靖淮门东门宾阳门
重建的西门实在不敢恭维,所以就没拍了

排水的月坝,古代逆天文物,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 沃金的回答

最近很火的春申君黄歇,当年的封地就是(祝)寿春(申君)
放一些在国家博物馆(没错,就是人民大会堂对面的那个)里拍的寿县文物吧

铁凿(战国,楚)“吴王光”青铜鉴(春秋,吴)“熊悍”青铜鼎(战国,楚)

卢金(战国,楚),郢爯cheng1(战国,楚)错银卧牛青铜镇(战国,楚)
错金“鄂君启”青铜节(战国,楚)“蔡侯申”青铜方壶(春秋,蔡)
##########################################原来在属于六安市一直不受重视,旅游不温不火,淮南还来吃豆腐,不过倒也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古城的风貌。现在跟淮南合并了,未来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欢迎大家来小城走走~

石榴实力主管Q626928


不请自来。两个方面。

第一,孔子离婚是真是假?

如果孔子要“离婚”,当先结婚。孔子娶妻,记载在《孔子家语》里:“(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孔子离婚,证据只有一条,即孔颖达为《礼记·檀弓》做注时所说,《礼记》原文为:“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颖达用“时伯鱼母出”来解释为什么伯鱼在母死一年后哭会被孔子认为非礼。而孔子出妻的理由传说为“口多言”,但无据可考。后来,林语堂又大加发挥,遂成孔子离婚的悬案。

问题是,孔颖达晚孔子一千多年,而《正义》又遵“疏不破传”的原则,因此颖达之注往往有为了经文意思一贯而穿凿的情况,此处是否深文太过?并且,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数千年中唯此一条证据,能否证明此事为真?

又,有关孔子未曾离婚的证据却不少。如孔子后学亦无一人言及。《论语》中更不见踪迹。《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等记载孔子生平的作品,未曾记此事。甚至儒家的反对派(墨,法等)在指责孔子时都没有说起过。

综上,孔子离婚是真是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个人倾向此事并不存在。

第二,退一步来说,假定此事为真,那么孔子离婚的理由是什么?

个人以为,这里当依孔颖达之说。即孔子以“口多言”出妻。所谓“口多言”是否犯七出中之“口舌”,即“口多言,为其离亲也。”孔子时,民仍以家族聚居为主,“口多言”相当于在亲戚中搬弄是非,故孔子出之。这样出妻是否合适?可以讨论。

至于林语堂脑洞大开说的话,姑妄听之吧,他做这种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最后,这两天已经第四次在悟空问答上看到这一类的问题了,看了不少朋友的答案。忍不住了,回答了。无论你立场如何,要想自己的想法在价值多元,思想自由的时代真正有价值,我想,都离不开理性讨论这个要点,也离不开讲道理这个根本。


哲语


首先先表扬一下孔子先生,因为孔子的确很有文化,开创了“儒家学派”,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是千古名言,更是文化真理啊,所以后人都把孔子称之为圣人,但是孔子的老婆根本没把孔子称什么圣人,因为孔子抛弃糟糠之妻啊,


至于孔子为什么会离婚?书上也没有明确记载着,只知道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这是多么古老的年代,距离现在二千多年了,试问一下“孔子齐家如何?”,就凭离婚这一条,孔子就根本没资格被称为圣人,

而且他还说了一句非常难听伤人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把女人比作小人,难道文化人不懂怜香惜玉吗?估计是孔子功成名就之后嫌弃自己老婆长的不好看所以和老婆离婚了,但是离婚之前孔子制定了个冠冕堂皇的家规:“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吃饭时不能说话,夫妻之间到了床上睡觉就也不能说话了,



唠叨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也只是爱跟喜欢的男人唠叨,作为一个有学问的男人竟然限制自己老婆说话的权利,这分明就是“大男子主义”,孔子压根就没有把女人当人看,所以他想离婚就离婚,古代把离婚叫做“出妻”,《礼记檀弓》记载:“孔门三世出妻”,说的是孔子、孔子的儿子、孔子的孙子都是离婚的,而且还导致天下女人几千年来身份地位极其低下卑贱。


诗夜城主


不管孔子是不是离婚,他的婚姻家庭生活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从语言表达上看,他发出过万般无奈的叹息:唯女人与小人难养……我们现在看这句话,还能想象得到他那抓狂的表情。

从行动上看,他一年四季都不在家,四处奔波,做大事业,出大手笔,没有过多少家庭生活,夫妻会不会成陌路人都难说。

从感情上,他把一腔热血都洒在了春秋大地上,洒在礼教上,洒在了学生身上,对于他们,他是一个无私奉献者,他可能没有那么多感情留给老婆。

到晚年他看到易经时发出许多感慨,可能是发现,无论多么了不起的人精力和能力都有限,都会有得有失吧。他如果学习了易经的辩证思想,在做事情,对待女人上,可能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的。


龙子湖右岸


首先讲,“圣人”也是人,即是人,就吃、喝、拉、撒都可以有,甚至离婚也是完全可以被允许的……

如此一来就好理解为何孔二嫂不愿跟他厮守一生,最终劳燕分飞了——

纵观孔子的做作,也许今天的你会崇拜他,然而放眼彼时,一个整天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但如果挣不到钱,使得妻儿老小吃了上顿愁下顿的,那么谁还有耐心陪他天荒地老(难不成,西北风可以喝饱吗)。

如此说来,他老婆离他而去实属明智之举。从另一方面来讲,他本人也该好好反思反思,一个大男人,整天“咬文嚼字”虽没有坏处,但凡事要有个度,正好比,盐是好东西,可整天不停往嘴里塞盐,就要遭受姥姥罪啰!


醉心创作


原来孔子也是个搞笑人物,为了混官做、混饭吃,自己叫孔子还称老二。让后代钻孔子,为了权力和金钱无孔不入,都称有权有钱便是爷,老子天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