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能真正幫助農民發家致富嗎?

佑康613


種地要想致富就兩個因素,一是地多,二是趕上好價格。地多無疑就是提高產量,畝產基本恆定,空間不大。多包地是提高總產量的唯一方法。價格很重要,在過去信息不通暢,農村種地的習慣往往是,今年啥貴,明年都種這個,導致第二年供大於求,價格下降。

土地流轉能不能給農民帶來致富,這不是絕對的。現在土地流轉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種地的逐漸少了,一部分是老齡化導致生產力不足,而是農村人口的外流(務工和上學走的)。土地流轉是把農民不種的土地通過各種方式統一流轉到有實力的企業或個人。

對於承包流轉後的土地的農民,趕上價格,產量好的時候,可以賺到錢。但是對出租地的農民,他們一部分是可以收租金(有限的)還可以給承包人打打零工,但是也賺不到多少錢。


社工寶


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還真不一定能讓農民賺錢。

我堂姐家就是種植大戶,在揚州周邊的一個縣級市的鄉下農村流轉了8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小麥,去年聽她說,辛辛苦苦一年下來,還虧損了十幾萬,欲哭無淚啊,為啥?

買種子、化肥、機械等耗去很多成本。

用工成本也很高,農產品價格比較低。

還要擔心自然災害,種田大戶真不是想象中那麼好當的喔。

土地被流轉的農民真的就能從此過上幸福日子了嗎?

有些真能,年紀大了,土地流轉給大戶用,自己可拿租金,也不用太忙碌了,可以到城裡幫兒女帶娃,安享晚年生活,這樣挺好的。

但有些年紀大的農民,土地流轉後,也沒法去城裡咋辦?也很少有工願意招年紀大的,這部分農民的未來生活也許有點問題,該如何增收呢,大家可多幫助想想點子呀





林家曉雨


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能使農民發家致富嗎?

回答是肯定的。不能。首先來說流轉土地,按人均一畝三分地,每畝地700元算。也就是人均910元錢。乘以2,等於1820元錢,只一點點錢,一個三囗之家,按現在的生活水平,都不夠半個月用的。再說流轉後的人。一,農場主接收的了所有把土地流轉給他的農民嗎?二,每年農忙也就是兩個月,其餘的十個月咋辦?農閒時年輕的可以出去打工。年齡大的單位不要的那些人咋辦?三,本來有那一畝三分地,自己的口糧不用花錢買。土地流轉後又增加了不必要的開支。老農民還可以當作煅煉身體。流轉後因無地可種也無工可打。對一個勞作慣了的人來說,會讓他們必出病來的。而真正能從土地流轉中受益發家致富的也只有那麼幾個農場主!而絕對不是隻有一畝三分地的農民。


三農問題探討者


土地流轉無疑就是對農民雪上加霜,大部分年輕農民工返潮創業,意味著什麼?_?就是工廠機械化,採用少數人控制機械,大大的減少勞動力,從而使農民工失業返潮,。年輕的農民工返潮,而到了一定年齡的農民何以生計?打工?哪裡有工可打?可以依賴的土地,被所謂的村幹部“村霸”強制流轉,而且農民才得到一畝地幾百元的租金,其中還有村幹部需要一畝地扒皮200元,在這個高消費水平的社會,區區的流轉金,農民怎麼生活?小康???能解決溫飽就不錯了。我只是說實話而已,如果磚家叫獸不信,可以派人調查。


藍色妖姬35436083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現實中也存在很多流轉土地後賠錢的一些種植大戶,但也有通過流轉土地確實掙錢了的。這個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來說。拿新疆種棉花來說吧,新疆都是機械化種植,一般種棉花少則幾十一百畝,多則上千畝,一般能種五百畝以上的,就算是中大戶了,都是相當有實力的地主了,正常年份都能掙三四十萬以上,因為新疆種棉花比較有保障,有價格補貼,棉花種得越多,單畝的成本越小,收益越高。另外有一些團場職工,家裡有幾十畝地,自己去種,一年也就最多三四萬塊錢,還要冒一定風險,遇上天災可能就一年白忙活還賠錢,所以很多棉田少的就把土地流轉出去給一些種植大戶來種植,一畝地轉讓費四五百,一年也有小二萬塊錢,然後自己再去一些工廠打工,或者再跑一些出租營運等,額外一年再掙個二三萬左右,一年也就是四五萬了,比單純的依靠那五十畝棉田的收益要更穩妥一點,也輕鬆一點。在新疆來說,農田少的種植戶把土地流轉出去種要划算一點,當然如果本身年齡大了,比如五六十歲,只會幹一點農活,不會幹別的工作的農戶來說,流轉了沒有別的工作收入了,確實還不如自己種上幾十畝地,這個是因人因作物因地方的,不能一概而論的,整體而言,在新疆,家裡有壯勞動力田地少的,適合把地流轉出去或者流轉別人的土地,種得少了真不如流轉!




西域暖陽


土地流轉,近幾年吵的沸沸揚揚。都是理想化的思維方式!我是農村人,對於土地流轉不報樂觀態度!把土地流轉給少數幾人,哪讓佔大多數的農民幹什麼,給誰打工,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找工作很難,到處人滿為患!所以,農民何去何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化矛盾,弄不好確實會給社會帶來大麻煩!如果農民有自己的地,儘管收入不高,但維持基本生活還是可以的!我們這裡農民種菜,養殖收入還是很不錯的!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很高,沒有出現土地荒廢現象!如果把這些農民的土地流轉,那他們真的就成了無產階級!我不敢想象他們以後的日子會怎麼樣!專家也好,理想者也好,紙上談兵,誤國誤民,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是農民佔多數的中國。而決不是農民佔百分之二的美國,加拿大。它們畢盡地廣人稀!土地集約是人家的優勢!而我們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應主觀意導,客觀發展,循序漸進,萬不敢一刀切!


順其自然283184256


一,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就會使一部分農民不再種地,靠到城市或到就近流轉大戶去打工,因為現在種地的大部分是四十五以上的中老年人,出去打工難免會被嫌棄,一些老年農民不得不失業。所以這些農民要想發家致富有一定的困難。

二,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在一些丘陵,山區地方根本沒法發展。路不通,一些機械無法進展,僱用人工只有流轉大戶賠錢了。農民想以此來致富還是沒希望的。

三,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聽起來好像肯定能掙到錢,但是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一直低落。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成本的上升。利潤空間還是並不那麼樂觀的。

所以我認為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要讓農民真正發家致富的希望不太大。


秦安人家123


農民依賴土地!中國龐大的農民群體,是因為有土地作為根基,從而變得進退有據。進可務工、經商,退可務農,圖個飽腹。如果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又不能謀得城市之一席之地,就會像印度等國家一樣出現大量的城市貧民,帶來貧民窟這樣一類的社會問題。正因為中國特色的土地政策,使中國有效的避免了此等社會問題的出現。

但是,土地的匱乏,人均佔有土地過少大大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土地流轉,是現行土地政策下的權宜之計。由於流轉成本過高,使經營者無利可圖,成為了雞肋。

毫無疑問,只有規模化農業才能真正降低成本,使農業得到大的發展。把土地集中起來種植,農業合作化做出過探索,但是失敗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大鍋飯不好吃,也吃不好。

有些話不好說。但我覺得,要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讓中國人民生而有保。使人民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能夠滿足基本的、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需求。有沒有那一畝三分地不在那麼重要,農業就有出路了!


五片葉子的樹


一哥“合作社人說合作社事”之——

“以地生金”與“規模經營”兩條腿走好助農增收路

此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解決農民土地的流向問題,一個是解決農業集約化經營問題,根本目的是助農增收。

先說農民“以地生金”參與集約經營問題,2019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落實扶持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政策,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還要“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再一次指明瞭農業要搞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要以地生金、社會組織與廣大農民的利益聯結點是土地、聯結方式是合作。在具體操作中有以下三種類型。

其一、土地託管,是指部分不願耕種或無能力耕種者把土地託給合作社或種植大戶,並由其代為耕種管理的做法,其特性一是不改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收益權和國家惠農政策享有權。二是一種契約形式。三是從服務內容上分為全託管方式,半托管方式。其好處一是便於操作,收放自如。二是把合作社賠了坑農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最多是一季作物。三是規模可大可小,有利於合作社滾動發展。其劣勢一是合作社一次性機器投入較大。二是常規性種植,不利於合作社向縱深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廣大農民沒有參與其中,所得僅僅是土地的收益(有可能低於傳統經營)及自己從土地之中解放出來的便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其二、土地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轉讓給合作社或其他農民及社會經濟組織的行為,說白了,就是土地出租。其特性一是不改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改變了其土地經營、受益權(量化)。二是一種較長(一般在10年以上)時間的契約形式。其好處一是便於操作、管理,利於農民維權。二是便於合作社規劃其經營發展,更有利於推進其向新型農業產業縱深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做大做強合作社。三是可以把當地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行業生產或者成為合作社的農業工人,享有固定收益。其劣勢一是合作社實際上成為農業企業,偏離了合作制原則。二是投入進一步加大,期限進一步延展,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三是農民收入貨幣化、固定化,農民生活提升空間小。四是有可能出現合作社辦不下去,撂地坑農現象。

其三、土地入股,是指土地權利人將土地使用權和投資者的投資共同組成一個公司或經濟實體。一般合作社對社員入社的土地,根據其常年產量評定為若干股,作為交納股份基金和取得土地分紅的依據。評定社員入社土地的產量,主要根據土地的質量和實際產量,以使每個社員的利益不受損害。其特性一是不改變土地入股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改變了土地的使用權、共同享有經營權、受益權。二是農民成了合作社的股東,企業的主人,參與經營管理活動。三是可以長時間使用,可以逐步加大投資規模,也可以在全體社員同意的前提下通過託管、流轉、擴股等做大新規模。其好處一是既維護了開發企業的利益,避免了農地短期流轉影響開發企業的投資熱情,而農民成了股東,容易與開發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更利於規模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二是確保了當地農民的長遠利益。土地雖然流轉了,但農村原有的以土地和鄉村文化為核心的社會關係並未破碎,農民“還能在家門口種自己的地,賺公司的錢”;農民每年按股份分紅,為長遠生計提供了“保險帶”。三是拿土地入股的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得到了加強,可推選股東代表,按《公司法》《合作社法》及章程、合同的規定進入開發企業、合作社的董事會,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農民收益兌付的監管職能。其要防範的是:一要防範村委會或其他社會組織越殂代皰。二要防範企業(專業社)改變農業用途。三要防範“實賣假入股”。四要防範經營失敗後“屁屁”難擦。五要防範農民維權難。

再說土地集約化經營問題,什麼是集約化,就是把零散的形成整體的,就合作社而言,就是要把一定區域內農民的土地集中起來生產經營。這種理解沒錯,但不全面。一是集約化不僅僅是橫向上土地規模的簡單累加,更是縱向上加工流通銷售服務等融為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集約化不單單是土地規模的集約化,還包括資本、勞動、技術、流通、服務等方面的集約化。三是集約化生產的目的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降成本、升地力、增產量、擴效益,也要考慮對土地本身的涵養與提升可持續發展、服務能力。

對廣大農民而言,集約化經營的好處一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生產力要素組合,提高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集約化可實現統一規劃,通過大數據的運用,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四是讓農民以土地入股,既擁有土地收益,又擺脫土地束縛。

土地集約化生產經營的模式是多樣的,比如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園區、種糧大戶等的通過土地流轉形式形成的大小不一的集約化生產經營。當然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抓手,是促進產消對接的紐帶,是推進城鄉交流的橋樑。農民真正自願入股, 真正參與生產銷售服務,真正實現民主管理,真正做到合作社全體成員“風險共擔、市場共闖、利益共創、平臺共享”,真正是農民自己的“手拉手、肩並肩、心連心”的合作制企業、互助的平臺、致富的渠道、共享的團體。好處就是能解決一家一戶、幾家幾戶解決不了、解決不好、解決不到位的問題,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通過聯合採購,減少農資、人工等投入,降低生產成本。(二),擴大生產規摸,加強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統一包裝提升產品檔次,增加企業效益。(三),加工機械化,降低人工成本,賦予深加工產品高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四),實現農副產品、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等關健部位的品牌效益最大化。(五),推動農副產品主打品牌的綜合開發。(六),共鬧市場、共建電商平臺,推進“農超對接”、“訂單對接”、“產消(費)對接”。(七),實現合作社成員“再教育”,促進企業發展。(八),實現民有民管民享,社員享受分紅返利,加快農民脫貧致富。(九),產消對接,加快城鄉共同發展步伐。(十),打造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合作社,力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區域經濟走上快車道。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趟開阻礙發展的“雷區”、避開影響發展的“誤區”、打開制約發展的“盲區”,集約化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很多路要走。





一哥於一


不論是集體化,還是流轉之後規模化種植,都不可能改變農民的能否致富的問題。能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失就不錯了。首先是國情決定的,中國農民人均不足一畝地。地區條件好點的一年兩季,差的一季。還有大片的山地丘陵地。想象大規模機械化是不付合實際的空想。再一個人均不足一畝地的收入,如果種糧,好收一年不過八百到一千元,不好的年份更差,具體到每人每天不過一到兩瓶礦泉水的收入。就這點利潤維持生活都困難。就是說,就這點東西,大鍋炒,還是小鍋炒,分著吃,還是一起吃,都不夠。如果搞特色種植,農民又缺乏市場經驗,利益無法保證。最好的方法,就是確保農民利益的前題下,把勞動力解放出來從使其它生產勞動。這樣也能不使土地荒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