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上講,人生如夢的觀點是正確的嗎?

似水流年148054408


“夢”

是生命界普遍存在的事兒,只是人的更豐富些。
人總是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痛苦時叫惡夢,快樂時叫美夢。兒時的夢想是長大,而長大了反而常常夢迴童年。


其實人生很簡單,聰明的人


總是善於將夢想變為現實,愚蠢的人確總是把現實變成夢想!

如果每個人都能看得開,想得透,能順其自然,知足常樂的活著,那麼一定會在美夢中度過一生。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願所有人都有一生的美夢。


我是來自黑土地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人生如夢!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為了生活,我們都在不斷的拼搏;為了責任,我們要不懈的奮鬥;為了義務,我們要不停的付出。當我們稍有閒暇,驀然回首,往事歷歷再目,回憶幕幕重現,就像剛剛過去,卻已遙不可及。幾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我們經歷過的苦辣酸甜,豐富了人生的旅程。我們曾經的精彩,成就了夢圓。

如果讓我選擇,我更傾向於人生如歌!

我們初到人世,就像歌的序曲,是一種鋪墊;我們風華正茂,就像歌聲序序飄來,充滿熱情;我們取得輝煌,就像歌到高潮,盡情引亢;我們行將老去,就像歌聲平緩降調,逐漸接近尾聲;當帷幕落下,一切變得寂靜 ,我們也化作一抹塵埃,靜靜地迴歸到浩瀚宇宙裡……


老鬼86888917


“人生如夢”這個觀點完全沒有問題。

因為夢跟現實其實是一碼事,所以我覺得也可以說是夢如人生。

說過來說過去,人生就是那麼回事,不管你是在夢裡或者醒著,只是時間段和處境不同罷了,你也不要把夢看得太簡單了,那也許就是你曾經的過去或者不久的未來,只是你並沒有意識到,而只是朦朦朧朧的看到了什麼,你就很快忘掉了。

有些夢裡的事情你確實醒來之後就忘掉了,但是有一小部分可能你永遠不會忘掉,這就是走在某處的時候,有些似乎很熟悉的感覺,雖然你確定不曾到過這些地方,這就是你前生的經歷。

可話又說回來了,那朦朦朧朧的感覺有時真的不錯,頭腦太明白太清醒是挺累人的一件事情,所以說半夢半醒之間剛剛好。

人的前生也許是年代久遠,也許是幾十年前,這個沒有時間確定性,但無論如何前生今世都是不可否認的~~~



綠蔭幽草勝花時


這個問題對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人生哪兒能如夢,肆意的揮霍時間,享受這個世界給你帶來的一切都還沒有實現,哪兒能甘心。在搜索框裡搜索人生如夢的意思,出現的答案最重要的都不是人生如同一場夢,而是形容世事無定,人生短促,與其一直一直的糾結人生如不如夢,倒不如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你能怎麼活在這個世界裡。

《楚門的世界》都看過嗎?沒看的推薦去看看。主人公Truman Burbank 被電視網絡公司收養,在一個寧靜和諧的小島生活。他與周圍的人們愉快融洽地相處著,還娶到了一位美麗的妻子。

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那麼得美好。但是這一切都是電視臺的安排。他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他的朋友、鄰居,甚至是妻子都不過是演員。這是一場夢嗎,你覺得一場夢是什麼樣的呢?虛無縹緲,抓不著,明明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人,明明都是實實在在經歷的事,你自己卻發現生活欺騙了你。主人公發現這是虛假的生活以後,儘管自己生活的很好,美麗的妻子,友善的鄰居,但他還是想要脫離這個世界,就算明明知道外面的世界也會欺騙,他義無反顧,扭頭就走,扭到一半,回頭對觀眾說

人生如不如夢不重要,重要的不要像莊生曉夢迷蝴蝶一般,活出自己是最好的,因為你並不知道你現在是不是在做夢,如果是夢,你是可以重來你的任何選擇,但是,假如不是夢,注意聽!不是夢的話!你就要好好的把握,萬一有一天你成為新聞頭條中的天妒英才,你就什麼都沒有了,好好活,活好點,是你對自己最好的回饋!

為什麼有人問人生如夢是否成立,還是站在心理的角度,盜夢空間看多了嗎,給你一個陀螺,不轉了你就醒了?人生如夢真的重要嗎,問問你自己,如夢怎樣,你就好好把握做個好夢??還是肆意揮霍?人生如夢不如夢,你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二十幾歲的時候絕對不會想我的人生是不是一場夢,我還沒有成為我內心一直渴望成為的人,我不想這是一場夢。如果非要說人生如夢的話,我想可能是我臨終前的那一點點意識在告訴我,這是一場夢。

還有個故事,共勉,轉載的,具體是誰的不記得了


天婦羅小顧問


謝謝提問,人生如夢是人的感嘆,有埋怨式的感嘆,有欣賞美夢式的感嘆,有恐懼的惡夢式的感嘆,有不理解式的感嘆,也有意想不到式的感嘆,還有認命式的感嘆,再就是無可奈何比喻式的感嘆等等,

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各不相同,是因為每個人想要的就是不同的嘛。不管如何感嘆?其結果基本是自己掌控所得的,想要的不想動,都是每個人自己走的路而獲取,而人生如夢至多隻是一比喻的形容詞,不可能左右人們的發展。

人的命運必須靠自己把握,人活著必須有夢想和目標,而且越清晰越好,讓我們追求夢想與目標的動力就越大,一步步靠近並且逐一去實現和衝擊我們的夢想和目標;人生如夢一定我們自己的夢,更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夢。

再次感謝提問,祝朋友們,夢想成真,真實努力,力挺博學,學習傳播,播種夢想,想要行動,動勿後悔,悔不做夢,夢見自己,開心不已。😊


用戶4278245671528V


有時候我們人只是個活在自己的夢境當中,不願意醒來,那麼它就與這個現實的世界產生了隔離,那麼他就不能活在現實世界裡,活不出自我,他們要依賴頭腦的這種思維,讓自己時刻入夢,不斷裝飾自己的夢境,讓自己的夢境變得五彩斑斕。當我們越是沉浸於自己的夢境,我們越會感慨人生如夢。


用黃粱一夢的典故揭示這種現象

現在有一種觀點要提到的,我們整個人生都是虛幻的,它只是由人的神經元製造的一種鏡像。就像是《盜夢空間》裡那樣,我們知道唐朝有一個故事叫黃粱一夢。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叫盧生的少年,在邯鄲旅店中遇見了一個名叫呂翁的道士。言談期間,盧生自嘆窮困,呂翁見這位少年情志不暢,目昏思寐,便從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個兩端有孔的青瓷枕頭送給盧生。當晚,盧生睡下後即做了如下一個美夢:

自己返家數月後,娶了本縣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兒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進士,後來由縣尉步步高昇,還當了十餘年宰相。期間,他還統率大軍,出征外族,開疆闢土,立下赫赫奇功。自己所生的5個兒子,個個功成名就,都和名門望族對了親……後來,自己又被劾貶謫,歷盡曲折,終於獲得皇帝察知冤情,從此更受皇上寵信。執政十餘年來,享盡人間榮華富貴,一直活到來80多歲才壽終正寢。

盧生一覺醒來,只見自己仍躺在旅店裡,店主人在他睡覺前所蒸的黃粱米飯還未熟,盧生這才明白,自己幾十年的榮華富貴,竟然是短暫的一場夢。


很多心理療愈體系都是旨在讓人出離這種夢境

到我們臨終前回首往事,不也是黃粱一夢嗎?有的人甚至不用等到臨終前,他現在就一直持續在這種,自己的夢境當中,有的可能是美夢,有的是噩夢連連,比如說像抑鬱症焦慮症患者,他們進入頭腦思維,是一種受害者思維模式以及不安全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的主導下,他們的夢都是一些噩夢,都是讓自己焦慮,後悔,自責,沮喪,挫折,怨恨的夢。

所以很多心理療愈體系都是旨在讓人出離這種夢境。所以在《般若心經》提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簡言之任何思想產生都必須予以注意,如果你在幻想,那你就在營造夢境,如果你在計劃,那你是有意識的,是覺知的。所以你要看到你的這種虛妄,看到自己的夢境,你才能夠從夢境裡走出來,才能夠擺脫一切苦厄。

在意識療法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提法就是,出離過度頭腦思維的一種練習。當處在抑鬱狀態下的人,開始將自己的頭腦思維投射於過去,但是過去某件事情,某個人便是作為受害者的故事,當處在焦慮狀態下的人,他的思維是處在未來,他時刻為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感到憂慮,感到害怕,時刻在做著準備。鑑於這種過去跟未來的跳躍,你在頭腦裡面就不斷的營造這些夢境,你的身體留在了當下,承受了抑鬱症焦慮症的痛苦。


打開你的感知的能力出離頭腦的無意識夢境

在夢境裡的人,他是無意識的,所以他是痛苦的,他像是植物人一樣,他感知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所以她跟這個世界脫離了,他寧願活在自己的夢境當中。那麼意識療法提倡的這種方法就是打開你的感知,因為當下的世界,它是存在於我們的感知當中的,也是存在我們的意識當中,它永遠不存在我們的頭腦思維當中,他永遠不會存在我們的夢境當中。

所以當你洗澡洗臉的時候,你也必須保持你的意識,用你的感覺去感知與你接觸的任何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合一,而當你將意識跟你的身體充分結合的時候就是心身合一,當你用餐的時候,當你喝茶的時候,你看到任何事物的時候,你都要去感知他們,它代表的是這個當下現實的世界。否則的話,你就跟當下現實的世界脫節了,發生衝突了,任何的事情都會給你造成這種生理跟心理上的不適感。我們說花鳥,它是美好的事物,但如果說你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的狀態的時候,那麼這些花鳥它不僅不會給你帶來這種愉悅的生理感受,反而會觸發你內在的這種夢幻世界裡面的悲慘。所以杜甫才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一種說法。


活在夢境中的人生到最後不過是一場浪費

人生百年如夢幻泡影,如果你不活在當下,那麼你只能進入你的夢境,你活在你的夢幻當中。你就什麼也抓不住。因為唯有當下是你所能夠把控的,它決定了你未來生活的品質。如果你因為抑鬱症,焦慮症而迫不及待進入自己的頭腦,那麼你還是活在自己的夢幻當中。到最後你會發現,整個人生都是一場浪費,沒有人會記記得你,沒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停下來那些自以為是的偉大目標或者是光榮的使命,讓思維慢下來,再慢下來,讓他安在當下,與自己的身體和諧的共存於當下。那麼你就會發現一種寧靜安詳,你會發現你不會想,去往任何地方,因為,美好的地方就在你身邊,你不會迫不及待的進入你的頭腦,因為那樣你知道,他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改觀,即便有千秋萬世,也不能改變似水的流年,盛世美顏!

陳了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意識療法創建者,自我心理療愈發起人,意識療法跟森田療法認知療法CBT一樣是心理療愈的體系,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識療法它是自我心理療愈的體系,旨在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處在各種心境障礙下的人們,肉體的痛苦可以通過生理治療,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遠的,當每個人長大時都會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為人的一種常態。通過意識療法的踐行讓更多處在痛苦煎熬中的人們,獲得內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於情不惑於心的力量,不戀過往不畏將來的力量,出離頭腦活在當下的力量,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

了凡心療愈


人生不僅如夢,它就是一場夢。


理由一:生理上一樣

從生理上看,夢是記憶及其他神經放電反應,在大腦皮層形成圖像。醒來的時候,也無非是外界刺激在大腦皮層形成圖像。


兩者的區別就是一個有刺激,一個沒有即時的刺激。但都是經過過濾和加工之後的產物,都不能夠還原事物本來的樣子。因此休謨和康德都認為,人不可能認識真實的世界。


理由二:核心特質相同

在夢裡有個特質,就是你沒有辦法完全操縱自己去做什麼,幹什麼,而是渾渾噩噩,飄到哪裡是哪裡,碰到什麼是什麼。


在生活裡難道不是這樣?

有人說,不啊,生活都是我選擇的結果啊!

對不起,其實你根本沒得選。為什麼這麼說,你的出生你沒得選,你出生後家庭、環境、社會對你的影響你沒得選。這些影響把你造就成某種性格,你沒得選。

人都遵循自己的性格和習慣而活著,性格和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你自己選的。換言之,你被選擇了活一輩子。

有人說,人生死於30歲,埋葬於80歲。非也,其實屬於你的人生從未開始過……

理由三:佛說假的真不了

夢是虛幻的,那什麼是真實的?


佛家認為,只有永恆的,才是真實不虛的。什麼東西才會永恆?

鑽石嗎?不會,給足時間鑽石也會腐朽,連太陽都會死去,何況一個礦石。

愛情嗎?別逗了,天長地久都是騙人的,何況天地也有一死。


你遍尋人間也找不到一個不朽的東西,一切都在成住壞空。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綜上,人生就是夢一場。

因此,我們可以有三種選擇:

1、自殺,離開這個夢。

2、認命,反正是做夢,那就做一個美夢。或肆意張揚,或追逐名利,開心就好。

3、不認命,致力於尋找到真正真實的東西,並由此“覺醒”。


至於真正真實的是什麼,別問我,我也不知道了……


作者:院長X大叔。140斤頑固型胖子,不正經心理學家,大腦皮層虛擬實踐派。擅長鬍說,尤以腰椎間盤最為突出。


不正經心理學


我認為人生如夢這個詞本來是用在文學修飾上比較多,而這樣類似的詞語很多比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樣的。在心理學這樣一個遠談不上完善的學科裡學術研究中如果不是科普的情況不會用這樣的詞彙來描述概念,應該大家都知道那本著名的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所以把文學的概念拿來描述嚴謹的科學是不那麼恰當的。再有就是不管對夢還是人類自身的研究成果都不見得達到了一半的程度,那麼縱然是一些大科學家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也會各有不同,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和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很現實,也可以很享受,每個人標準和選擇都沒有太多一定,我想有二個標準可以去接受一下,第一遵循這個社會的道德準則和法律,第二是自己不後悔,那最後人生如夢也好還是現實殘酷也罷就沒那麼重要。輕鬆生活,不必去糾結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


憂鬱的刀鋒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詩人的自慰。難得糊塗,智慧者的追求。孔子說,四十而不惑,聖人的感慨。……總之對人生的描述三教九流都是各有不同的。這是符合人性的,也就是說億萬如一是不太可能的事。

所以有人生如夢的心理也是正常反應心理。

我贊成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每個人在他的生長過程中存在著千差萬別,這就決定了他的心理形成是不可能一樣的。

有人活得風風光光,有人活得明明白白,有人活得糊里糊塗,有人活得罪惡內疚,甚至有人活得生不如死,等等。他們的心理訴求也千差萬別。

人生如夢的心理形成是,或才高者機遇差,或成功者失於家庭,或逼作違心事,或觀英雄豪傑,或讀史感慨等等。

謝謝!


祖金林


從心裡學的角度:人生如夢,好夢多多!從心裡學的角度,我們每個人都在追夢,希望達到現實!永遠活在夢裡!從佛法的角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是金剛經最後經典的一偈。教育我們凡夫俗子如何從夢中醒來,因為一切有求皆如夢幻泡影一樣即將破滅。人生之所有慾望,皆因迷茫對待人生的認識搞不清楚夢與現實的關係,人生如夢是一個接著生反又一個個的破滅,如夢幻如泡影和閃電般的破滅!認識自己和世界及宇宙是個慢長的問題。在此祈請善知識們多佈施於眾生。僅以我個人的認識人生就是一埸夢,如夢如幻的一生。如何破夢成真是要我們不斷接近善知識,不斷勤勉修行在紅塵中。而且生生世世在修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