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人生如梦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似水流年148054408


“梦”

是生命界普遍存在的事儿,只是人的更丰富些。
人总是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痛苦时叫恶梦,快乐时叫美梦。儿时的梦想是长大,而长大了反而常常梦回童年。


其实人生很简单,聪明的人


总是善于将梦想变为现实,愚蠢的人确总是把现实变成梦想!

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得开,想得透,能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的活着,那么一定会在美梦中度过一生。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愿所有人都有一生的美梦。


我是来自黑土地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人生如梦!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为了生活,我们都在不断的拼搏;为了责任,我们要不懈的奋斗;为了义务,我们要不停的付出。当我们稍有闲暇,蓦然回首,往事历历再目,回忆幕幕重现,就像刚刚过去,却已遥不可及。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经历过的苦辣酸甜,丰富了人生的旅程。我们曾经的精彩,成就了梦圆。

如果让我选择,我更倾向于人生如歌!

我们初到人世,就像歌的序曲,是一种铺垫;我们风华正茂,就像歌声序序飘来,充满热情;我们取得辉煌,就像歌到高潮,尽情引亢;我们行将老去,就像歌声平缓降调,逐渐接近尾声;当帷幕落下,一切变得寂静 ,我们也化作一抹尘埃,静静地回归到浩瀚宇宙里……


老鬼86888917


“人生如梦”这个观点完全没有问题。

因为梦跟现实其实是一码事,所以我觉得也可以说是梦如人生。

说过来说过去,人生就是那么回事,不管你是在梦里或者醒着,只是时间段和处境不同罢了,你也不要把梦看得太简单了,那也许就是你曾经的过去或者不久的未来,只是你并没有意识到,而只是朦朦胧胧的看到了什么,你就很快忘掉了。

有些梦里的事情你确实醒来之后就忘掉了,但是有一小部分可能你永远不会忘掉,这就是走在某处的时候,有些似乎很熟悉的感觉,虽然你确定不曾到过这些地方,这就是你前生的经历。

可话又说回来了,那朦朦胧胧的感觉有时真的不错,头脑太明白太清醒是挺累人的一件事情,所以说半梦半醒之间刚刚好。

人的前生也许是年代久远,也许是几十年前,这个没有时间确定性,但无论如何前生今世都是不可否认的~~~



绿荫幽草胜花时


这个问题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人生哪儿能如梦,肆意的挥霍时间,享受这个世界给你带来的一切都还没有实现,哪儿能甘心。在搜索框里搜索人生如梦的意思,出现的答案最重要的都不是人生如同一场梦,而是形容世事无定,人生短促,与其一直一直的纠结人生如不如梦,倒不如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你能怎么活在这个世界里。

《楚门的世界》都看过吗?没看的推荐去看看。主人公Truman Burbank 被电视网络公司收养,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岛生活。他与周围的人们愉快融洽地相处着,还娶到了一位美丽的妻子。

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那么得美好。但是这一切都是电视台的安排。他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朋友、邻居,甚至是妻子都不过是演员。这是一场梦吗,你觉得一场梦是什么样的呢?虚无缥缈,抓不着,明明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人,明明都是实实在在经历的事,你自己却发现生活欺骗了你。主人公发现这是虚假的生活以后,尽管自己生活的很好,美丽的妻子,友善的邻居,但他还是想要脱离这个世界,就算明明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会欺骗,他义无反顾,扭头就走,扭到一半,回头对观众说

人生如不如梦不重要,重要的不要像庄生晓梦迷蝴蝶一般,活出自己是最好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在做梦,如果是梦,你是可以重来你的任何选择,但是,假如不是梦,注意听!不是梦的话!你就要好好的把握,万一有一天你成为新闻头条中的天妒英才,你就什么都没有了,好好活,活好点,是你对自己最好的回馈!

为什么有人问人生如梦是否成立,还是站在心理的角度,盗梦空间看多了吗,给你一个陀螺,不转了你就醒了?人生如梦真的重要吗,问问你自己,如梦怎样,你就好好把握做个好梦??还是肆意挥霍?人生如梦不如梦,你们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绝对不会想我的人生是不是一场梦,我还没有成为我内心一直渴望成为的人,我不想这是一场梦。如果非要说人生如梦的话,我想可能是我临终前的那一点点意识在告诉我,这是一场梦。

还有个故事,共勉,转载的,具体是谁的不记得了


天妇罗小顾问


谢谢提问,人生如梦是人的感叹,有埋怨式的感叹,有欣赏美梦式的感叹,有恐惧的恶梦式的感叹,有不理解式的感叹,也有意想不到式的感叹,还有认命式的感叹,再就是无可奈何比喻式的感叹等等,

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各不相同,是因为每个人想要的就是不同的嘛。不管如何感叹?其结果基本是自己掌控所得的,想要的不想动,都是每个人自己走的路而获取,而人生如梦至多只是一比喻的形容词,不可能左右人们的发展。

人的命运必须靠自己把握,人活着必须有梦想和目标,而且越清晰越好,让我们追求梦想与目标的动力就越大,一步步靠近并且逐一去实现和冲击我们的梦想和目标;人生如梦一定我们自己的梦,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梦。

再次感谢提问,祝朋友们,梦想成真,真实努力,力挺博学,学习传播,播种梦想,想要行动,动勿后悔,悔不做梦,梦见自己,开心不已。😊


用户4278245671528V


有时候我们人只是个活在自己的梦境当中,不愿意醒来,那么它就与这个现实的世界产生了隔离,那么他就不能活在现实世界里,活不出自我,他们要依赖头脑的这种思维,让自己时刻入梦,不断装饰自己的梦境,让自己的梦境变得五彩斑斓。当我们越是沉浸于自己的梦境,我们越会感慨人生如梦。


用黄粱一梦的典故揭示这种现象

现在有一种观点要提到的,我们整个人生都是虚幻的,它只是由人的神经元制造的一种镜像。就像是《盗梦空间》里那样,我们知道唐朝有一个故事叫黄粱一梦。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生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言谈期间,卢生自叹穷困,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目昏思寐,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送给卢生。当晚,卢生睡下后即做了如下一个美梦:

自己返家数月后,娶了本县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儿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后来由县尉步步高升,还当了十余年宰相。期间,他还统率大军,出征外族,开疆辟土,立下赫赫奇功。自己所生的5个儿子,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后来,自己又被劾贬谪,历尽曲折,终于获得皇帝察知冤情,从此更受皇上宠信。执政十余年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一直活到来80多岁才寿终正寝。

卢生一觉醒来,只见自己仍躺在旅店里,店主人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卢生这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一场梦。


很多心理疗愈体系都是旨在让人出离这种梦境

到我们临终前回首往事,不也是黄粱一梦吗?有的人甚至不用等到临终前,他现在就一直持续在这种,自己的梦境当中,有的可能是美梦,有的是噩梦连连,比如说像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他们进入头脑思维,是一种受害者思维模式以及不安全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主导下,他们的梦都是一些噩梦,都是让自己焦虑,后悔,自责,沮丧,挫折,怨恨的梦。

所以很多心理疗愈体系都是旨在让人出离这种梦境。所以在《般若心经》提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简言之任何思想产生都必须予以注意,如果你在幻想,那你就在营造梦境,如果你在计划,那你是有意识的,是觉知的。所以你要看到你的这种虚妄,看到自己的梦境,你才能够从梦境里走出来,才能够摆脱一切苦厄。

在意识疗法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就是,出离过度头脑思维的一种练习。当处在抑郁状态下的人,开始将自己的头脑思维投射于过去,但是过去某件事情,某个人便是作为受害者的故事,当处在焦虑状态下的人,他的思维是处在未来,他时刻为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忧虑,感到害怕,时刻在做着准备。鉴于这种过去跟未来的跳跃,你在头脑里面就不断的营造这些梦境,你的身体留在了当下,承受了抑郁症焦虑症的痛苦。


打开你的感知的能力出离头脑的无意识梦境

在梦境里的人,他是无意识的,所以他是痛苦的,他像是植物人一样,他感知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所以她跟这个世界脱离了,他宁愿活在自己的梦境当中。那么意识疗法提倡的这种方法就是打开你的感知,因为当下的世界,它是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当中的,也是存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它永远不存在我们的头脑思维当中,他永远不会存在我们的梦境当中。

所以当你洗澡洗脸的时候,你也必须保持你的意识,用你的感觉去感知与你接触的任何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合一,而当你将意识跟你的身体充分结合的时候就是心身合一,当你用餐的时候,当你喝茶的时候,你看到任何事物的时候,你都要去感知他们,它代表的是这个当下现实的世界。否则的话,你就跟当下现实的世界脱节了,发生冲突了,任何的事情都会给你造成这种生理跟心理上的不适感。我们说花鸟,它是美好的事物,但如果说你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的时候,那么这些花鸟它不仅不会给你带来这种愉悦的生理感受,反而会触发你内在的这种梦幻世界里面的悲惨。所以杜甫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一种说法。


活在梦境中的人生到最后不过是一场浪费

人生百年如梦幻泡影,如果你不活在当下,那么你只能进入你的梦境,你活在你的梦幻当中。你就什么也抓不住。因为唯有当下是你所能够把控的,它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品质。如果你因为抑郁症,焦虑症而迫不及待进入自己的头脑,那么你还是活在自己的梦幻当中。到最后你会发现,整个人生都是一场浪费,没有人会记记得你,没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停下来那些自以为是的伟大目标或者是光荣的使命,让思维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他安在当下,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的共存于当下。那么你就会发现一种宁静安详,你会发现你不会想,去往任何地方,因为,美好的地方就在你身边,你不会迫不及待的进入你的头脑,因为那样你知道,他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改观,即便有千秋万世,也不能改变似水的流年,盛世美颜!

陈了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意识疗法创建者,自我心理疗愈发起人,意识疗法跟森田疗法认知疗法CBT一样是心理疗愈的体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识疗法它是自我心理疗愈的体系,旨在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处在各种心境障碍下的人们,肉体的痛苦可以通过生理治疗,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远的,当每个人长大时都会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为人的一种常态。通过意识疗法的践行让更多处在痛苦煎熬中的人们,获得内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于情不惑于心的力量,不恋过往不畏将来的力量,出离头脑活在当下的力量,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

了凡心疗愈


人生不仅如梦,它就是一场梦。


理由一:生理上一样

从生理上看,梦是记忆及其他神经放电反应,在大脑皮层形成图像。醒来的时候,也无非是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图像。


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刺激,一个没有即时的刺激。但都是经过过滤和加工之后的产物,都不能够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因此休谟和康德都认为,人不可能认识真实的世界。


理由二:核心特质相同

在梦里有个特质,就是你没有办法完全操纵自己去做什么,干什么,而是浑浑噩噩,飘到哪里是哪里,碰到什么是什么。


在生活里难道不是这样?

有人说,不啊,生活都是我选择的结果啊!

对不起,其实你根本没得选。为什么这么说,你的出生你没得选,你出生后家庭、环境、社会对你的影响你没得选。这些影响把你造就成某种性格,你没得选。

人都遵循自己的性格和习惯而活着,性格和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你自己选的。换言之,你被选择了活一辈子。

有人说,人生死于30岁,埋葬于80岁。非也,其实属于你的人生从未开始过……

理由三:佛说假的真不了

梦是虚幻的,那什么是真实的?


佛家认为,只有永恒的,才是真实不虚的。什么东西才会永恒?

钻石吗?不会,给足时间钻石也会腐朽,连太阳都会死去,何况一个矿石。

爱情吗?别逗了,天长地久都是骗人的,何况天地也有一死。


你遍寻人间也找不到一个不朽的东西,一切都在成住坏空。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综上,人生就是梦一场。

因此,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

1、自杀,离开这个梦。

2、认命,反正是做梦,那就做一个美梦。或肆意张扬,或追逐名利,开心就好。

3、不认命,致力于寻找到真正真实的东西,并由此“觉醒”。


至于真正真实的是什么,别问我,我也不知道了……


作者:院长X大叔。140斤顽固型胖子,不正经心理学家,大脑皮层虚拟实践派。擅长胡说,尤以腰椎间盘最为突出。


不正经心理学


我认为人生如梦这个词本来是用在文学修饰上比较多,而这样类似的词语很多比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样的。在心理学这样一个远谈不上完善的学科里学术研究中如果不是科普的情况不会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概念,应该大家都知道那本著名的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所以把文学的概念拿来描述严谨的科学是不那么恰当的。再有就是不管对梦还是人类自身的研究成果都不见得达到了一半的程度,那么纵然是一些大科学家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也会各有不同,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和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很现实,也可以很享受,每个人标准和选择都没有太多一定,我想有二个标准可以去接受一下,第一遵循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第二是自己不后悔,那最后人生如梦也好还是现实残酷也罢就没那么重要。轻松生活,不必去纠结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忧郁的刀锋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诗人的自慰。难得糊涂,智慧者的追求。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圣人的感慨。……总之对人生的描述三教九流都是各有不同的。这是符合人性的,也就是说亿万如一是不太可能的事。

所以有人生如梦的心理也是正常反应心理。

我赞成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每个人在他的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他的心理形成是不可能一样的。

有人活得风风光光,有人活得明明白白,有人活得糊里糊涂,有人活得罪恶内疚,甚至有人活得生不如死,等等。他们的心理诉求也千差万别。

人生如梦的心理形成是,或才高者机遇差,或成功者失于家庭,或逼作违心事,或观英雄豪杰,或读史感慨等等。

谢谢!


祖金林


从心里学的角度:人生如梦,好梦多多!从心里学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梦,希望达到现实!永远活在梦里!从佛法的角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是金刚经最后经典的一偈。教育我们凡夫俗子如何从梦中醒来,因为一切有求皆如梦幻泡影一样即将破灭。人生之所有欲望,皆因迷茫对待人生的认识搞不清楚梦与现实的关系,人生如梦是一个接着生反又一个个的破灭,如梦幻如泡影和闪电般的破灭!认识自己和世界及宇宙是个慢长的问题。在此祈请善知识们多布施于众生。仅以我个人的认识人生就是一埸梦,如梦如幻的一生。如何破梦成真是要我们不断接近善知识,不断勤勉修行在红尘中。而且生生世世在修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