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一直都不還政於劉禪,為什麼諸葛亮要帶甲士百人上殿?

狼的影子319


先說諸葛亮為什麼要帶甲士百人上殿,再說諸葛亮為什麼一直都不肯還政於劉禪。

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在諸葛亮傳中,是沒有的,出現在晉書中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效仿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說東晉朝廷讓桓溫模仿諸葛亮的故事,跟諸葛亮一樣當個忠臣,帶著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說的是,這可能嗎?

一個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陪同一個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裡?諸葛亮的歷史定位,無論哪一個朝代,均認為諸葛亮定位是一個忠臣。

諸葛亮在南征之前,劉禪賜給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沒錯,諸葛亮是有隨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劉禪賜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隨諸葛亮上殿的,說帶著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沒有根據的。



況且,諸葛亮已經開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無鉅細,都是諸葛亮決定的,諸葛亮總共在劉備死後掌權11年,前三年為劉備守孝,最後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間還有一年南征,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劉禪的朝廷來上朝,或者很少來,沒有必要搞這個排場,這也不符合諸葛亮的一貫作法。

對於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實,是後人杜撰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於劉禪呢?

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劉禪的年紀。古人是22歲弱冠,也就是成年,劉禪即位時,只有17歲,至少要等5年以後,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從這一年開始,諸葛亮已經開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諸葛亮直接在前線作戰指揮,根本沒有時間再去管還政劉禪了。

2、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對中說道,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對諸葛亮影響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的方式,也就成為了諸葛亮的榜樣,諸葛亮就是想讓蜀漢政權創造或達到管仲與齊桓公那樣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處理實際政務,齊桓公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正因為這樣的理想,才讓諸葛亮沒有還政於劉禪。



3、劉禪的能力問題。劉禪這個人能力如何,看看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的表現就知道了,等到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蔣琬和費褘都去世後,劉禪就開始親近小人,開始導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權,這是誰造成的?就是劉禪,諸葛亮會不明白嗎?如果讓劉禪當政,那麼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劉備的心願?

諸葛亮沒有還政於劉禪,只能說明諸葛亮是一個忠心的權臣,並不說諸葛亮有不臣之心,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權臣,如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都是忠心的權臣。



再來看諸葛亮對自身的安排,雖然諸葛亮身兼多職,但諸葛亮的任何職務都是不能世襲的,也不能傳給後代,這就排除了諸葛亮纂權的想法。

再來看諸葛亮的家財,諸葛亮本來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裡雖然不是很有錢,但養活一家人沒有問題,到後來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財是: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家無餘財。

一個既不貪財,又沒有世襲權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難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大權獨攬、權傾朝野是真!但這也正是樂不思蜀的劉禪求之不得的事,不需要還政。

關於傳說中扶不起的阿斗,看了以下幾件事,會發現劉禪,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同時也能明白,他為何批准諸葛亮帶百人上殿。

1、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劉禪沒依慣例設丞相,用了四五年時間穩定局勢後才漸漸放權,讓蔣琬、費禕二人相互制約,達到自己既清閒又統把朝政的目的。

2、楊儀以諸葛亮的繼承人自居,飛揚跋扈斬殺了魏延。兩大元老與國家柱石突然離去,局勢危機可想而知。劉禪當喜慶之事而大赦天下,以寬民心,第二年局勢稍穩,將楊儀貶除。

3、249年,夏侯霸投奔蜀漢,劉禪安慰他說:“你的父親(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的夏侯淵)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張飛老婆是夏侯淵親侄女,劉禪的皇后是張飛的女兒)。

4、258年,姜維啟奏劉禪處死黃皓。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

5、諸葛亮北伐,司馬懿曾用離間之計,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擁兵自重,有造反跡象,而劉禪沒有中計。

6、司馬昭設宴,演奏蜀中樂曲,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看了劉禪的以上言行,就會發現,他的一些言語很有智慧,只是顯得胸無大志,不適合當皇帝,但適合當一個逍遙自在的富家翁,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灑脫務實的態度,是人生在世的一種高雅飄逸的境界!

瞭解了劉禪的為人,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帶百名侍衛上朝。

這事《晉書》中記載:“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可以說是劉禪感恩諸葛亮對蜀漢所做的貢獻,特批“相父”帶一百名甲士上朝。對諸葛亮而言,既是象徵顏面與地位,更是安全的保證。

諸葛亮輔佐完劉備,又輔佐劉禪,其功無人可及(軍事、政治、經濟、法制等方面)。

劉禪需要諸葛亮輔佐朝政,更需要諸葛亮這棵大樹遮風擋雨!或者說,他認為:管你們(包括對後來的姜維)怎麼折騰,只要讓我清淨玩樂就行。


碧水青山0


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丞相,他受劉備託孤,忠心耿耿,勵精圖治。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千百年來人們紀念和崇拜的偶像。我認為,就諸葛亮而言,他的政治才能要比軍事才能高。他對蜀國的治理確實是三國中最好的,農工商業發展很快,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的一篇《出師表》道盡多少儒家志士為國操勞的艱辛。深入不毛結束南方戰亂,六出祁山為報先主知遇之恩,流盡最後一滴血身死五丈原。

最近,有一幫人,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在網上專門對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等千百年來的英雄人物吹毛求疵,以黑他們為榮。我要告誡網友,要察亮眼睛,明辨是非。關於諸葛亮的記載應該是非常真實和客觀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蜀國人,他對諸葛亮的事蹟感同身受,也沒有人篡改他的記述。


賽麥大弘


瀉藥

所謂帶甲士上殿不是什麼大事,不是沒事砍皇帝、秀肌肉。其實是一種特殊待遇,甲仗多少人就是朝廷對大臣待遇的規定級別。

要說起此事多說一個人他叫桓溫。

諸葛亮集: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晉書桓溫傳: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即諸葛亮和桓溫待遇級別:甲仗百人

有要達到甲仗百人可不是容易的事,權力 地位資歷 功勞的要求不低。

比如桓沖和功勞不小的謝安都沒達到。

晉書桓衝傳:又詔衝及謝安並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桓衝謝安規格:甲仗五十人

再說一句村夫可是兩晉皇室和士大夫的精神偶像,後來被追封武興王。

讓桓溫效仿諸葛亮的聖旨是東晉朝廷下的,朝廷希望桓溫像“諸葛武侯忠誠於晉國。

晉書王坦之傳:簡文帝臨崩,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坦之自持詔入,於帝前毀之。帝曰:天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詔焉。

晉書桓溫傳:及帝不豫,詔溫曰:吾遂委篤,足下便入,冀得相見。便來,便來!於是一日一夜頻有四詔。溫上疏曰:聖體不和......至如臣溫位兼將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顧,但朽邁疾病,懼不支久,無所復堪託以後事。疏未及奏而帝崩,遺詔家國事一稟之於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溫初望簡文臨終禪位於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

說到底就是晉朝廷“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希望桓溫以諸葛亮為榜樣,而不要篡位,拿諸葛亮的忠誠,來束縛桓溫的行為。玩起了道德綁架……

朝廷:諸葛亮的甲仗百人上殿是要欺君篡位,你效仿一下怎麼樣?

桓溫:好呀!

簡文帝:我要死了,你要效仿諸葛亮和王導輔政!

桓溫:你個糟老頭子,我信你個鬼。

你認為說的通麼?難道司馬家的智商全被宣王景王、文王給透支了?僅僅甲仗百人就是亂臣賊子的結論是不對的。

至於不還政劉阿斗巴不得呢!看看自己親政什麼鳥樣。不過村夫還好拿劉阿斗當牌位。

他要是碰見朱厚照……

他能活到五十都是問題……



紅旗插滿世界


章武三年春,劉備於永安向諸葛亮託孤。一般來講君王託孤是希望老臣在少主不能掌權時代理政務,待年幼的君王成長後還政,以規避主幼國疑的政權動盪。

但是永安託孤卻不一樣,劉備向諸葛託付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兒子,更是自己未競的事業。並且兩相權衡中興漢室,匡扶天下的事業比兒子更重要!諸葛亮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忠心的臣子,同時也是共同奮鬥的親密戰友。劉備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理想託付給諸葛亮,所以才有所謂“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並且隨後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劉備清楚的認識到如果說想要達到復興漢室的理想,必須讓諸葛亮成為季漢的領袖,與其大權,戮力北伐方才有機會。這個重任放眼季漢唯有諸葛亮能承擔起來。

所以才有後來的封武鄉侯,開府治事,隨後又領益州牧。所謂:“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這本來就是劉備的政治遺囑,是寫在詔書裡公佈的。大權在握後諸葛亮無時不刻想著劉備的囑託,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才有後來的征討南中,穩定後方。以弱擊強,誓師北伐。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為了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

建興十二年,長年的政務、軍務操勞終於拖垮了諸葛亮。將星隕落於五丈原,季漢一統天下的機會也隨著而去。此時距離永安託孤已經十一年有餘。

以上便是為什麼不還政的原因,季漢存在的價值與核心競爭力就是匡扶漢室。失去這個理想,季漢作為國家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大天下和小天下之爭。而劉備真乃一代英雄,臨終前念念不忘的始終是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這是一個到死都在燃燒的男人。諸葛亮選擇了士為知己者死,為了這個君臣共同的理想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史書上的寥寥數字卻有泰山之重,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好,接著說第二問題。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

在《晉書 桓溫傳》中有這條史料。

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這是東晉朝廷在簡文帝繼位時給桓溫下的詔書,要桓溫依照諸葛亮故事甲杖百人上殿,並且賜予桓溫金銀財寶。這個詔書為什麼挑諸葛亮的例子,不挑曹操、王莽(這兩貨當權臣時估計也沒少帶甲士)?大家想一下,首先桓溫是權臣,東晉朝廷希望同時桓溫也是個忠臣。歷史上即是權臣又是忠臣的例子是誰?就是諸葛亮啊。所以這個詔書還有個隱喻就是勸誡桓溫要想諸葛亮一樣盡忠輔政。這才是這個詔書的意思。這恰恰證明了在東晉時期諸葛亮是忠臣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了。

那三國史料裡有沒有蛛絲馬跡呢?我找到了這條史料。

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這是蜀漢朝廷下明詔賜予諸葛亮的排場,是褒揚諸葛亮功績的表現,並無不妥。除此外我再沒有在三國史料中找到隻言片語了,證明這個事其實很正常。並且諸葛亮自己就很注意分寸,李嚴勸諸葛亮加九錫,被諸葛亮言辭拒絕。第一次北伐,馬謖違反調度,大家都是這是馬謖的鍋,諸葛亮硬是給自己連貶三級。這不光光是一種道德品質的體現,更重要的是諸葛亮自身所倡導的依法治蜀的理念。諸葛亮才會對自己進行苛刻的要求,並且拒絕那些僭越的行為。


建寧李俊陽


帶甲士上殿沒聽說過,不還政確有其事。我認為理由只有一個,自保。功高震主,賞無可賞,不想當第二個呂不韋,就得把權利牢牢抓在手裡。政治不是史書上的君臣相得,而是利益與生死之間的危險鋼絲,起碼,從結果來看,諸葛亮和劉禪都沒有走錯


用戶84904406121


獨攬軍政大權,排除異已,蜀漢國人都知道他上殿是什麼意思,但是……,才有孔明死後、劉禪抄家……。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你看到的?還是諸葛亮和你說的?


毛毛91287


沒看到過這樣的說法!!


遼闊天空27


沒有這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