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武帝刘聪行刺杀兄考辩:真相还是发明?


汉昭武帝刘聪行刺杀兄考辩:真相还是发明?


前赵是东晋五胡十六国的第一国,最初的国号是汉。汉昭武帝刘聪即该汉国的第三位皇帝。

汉昭武帝刘聪行刺杀兄考辩:真相还是发明?


传统史籍告诉我们,他不是开国皇帝刘渊的太子,是在被兄长新帝刘和铲除时反杀成功当上的皇帝,而且还为了稳固帝位杀死了自己尚在人世的另一个兄长。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公元310年):

汉主聪自以越次而立,忌其嫡兄恭;因恭寝,穴其壁间,刺而杀之。

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是,匈奴汉皇帝刘聪因为自己是越次而当的皇帝,即并非兄弟中最年长者,所以忌惮“嫡兄”刘恭,于是趁刘恭睡觉,派刺客在刘恭寝室墙壁挖洞行刺杀之。

但问题是,纵观《晋书》,我们恐怕将发现,刘恭这个人是否存在,都是个问题。换句话说,如果确有其人,一些原本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而有些说不通了。

《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元海即刘渊,避讳唐高祖李渊,故称字):

永嘉二年,元海僣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凤。以其
大将军刘和大司马,封梁王,尚书令刘欢乐为大司徒,封陈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为大司空,封雁州郡公,宗室以亲疏为等,悉封郡县王,异姓以勋谋为差,皆封郡县公侯。……封子裕为齐王,隆为鲁王。……立其妻单氏为皇后,子和为皇太子,封子乂为北海王。元海寝疾,将为顾托之计,以欢乐为太宰,洋为太傅,延年为太保,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其子裕为大司徒。元海疾笃,召欢乐及洋等人禁中受遗诏辅政。以永嘉四年死,在位六年,伪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墓号永光陵。子和立。和字玄泰。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好学夙成,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及为储贰,内多猜忌,驭下无恩。元海死,和嗣伪位。其卫尉西昌王刘锐、宗正呼延攸恨不参顾命也,说和曰:"先帝不惟轻重之计,而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握十万劲卒居于近郊,
陛下今便为寄坐耳。此之祸难,未可测也,顾陛下早为之所。"和即攸之甥也,深然之,召其领军刘盛及刘钦、马景等告之。盛曰:"先帝尚在殡宫,四王未有逆节,今忽一旦自相鱼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余。四海未定,大业甫尔,愿陛下以上成先帝鸿基为志,且塞耳勿听此狂简之言也。《诗》云:'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陛下既不信诸弟,复谁可信哉!"锐、攸怒曰:"今日之议,理无有二。"于是命左右刃之。景惧曰:"惟陛下诏,臣等以死奉之,蔑不济矣。"乃相与盟于东堂,使锐、景攻聪,攸率刘安国攻裕,使侍中刘乘、武卫刘钦攻鲁王隆,尚书田密、武卫刘璿攻北海王乂。密、璿等使人斩关奔于聪,聪命贯甲以待之。锐知聪之有备也,驰还,与攸、乘等会攻隆、裕。攸、乘惧安国、钦之有异志也,斩之。是日,斩裕及隆。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奔入南宫,前锋随之,斩和于光极西室。锐、攸枭首通衢。


《资治通鉴》:

庚午,汉主渊寝疾;辛未,以陈留王欢乐为太宰,长乐王洋为太傅,江都王延年为太保,楚王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
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齐王裕为大司徒,鲁王隆为尚书令,北海王乂为抚军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始安王曜为征讨大都督、领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领单于右辅,光禄大夫刘殷为左仆射,王育为右仆射,任顗为吏部尚书,朱纪为中书监,护军马景领左卫将军,永安王安国领右卫将军,安昌王盛、安邑王饮、西阳王璿皆领武卫将军,分典禁兵。


老皇帝刘渊给自己的儿子们立储的立储,封王的封王,还有拜大官的,但嫡子刘恭在哪里?封了什么王?拜了什么大官?刘和剪除四个封王的弟弟的时候,为什么忽略了刘恭?


汉昭武帝刘聪行刺杀兄考辩:真相还是发明?


好,我们姑且认为刘和出于某种原因对刘恭很信任。但是:

《晋书·刘聪载记》:

既杀其兄和,群臣劝即尊位。聪初让其弟北海王乂,乂与公卿泣涕固请,聪久而许之,曰:"乂及群公正以四海未定,祸难尚殷,贪孤年长故耳。此国家之事,孤敢不祗从。今便欲远遵鲁隐,待乂年长,复子明辟。"于是以永嘉四年僣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光兴。尊元海妻单氏曰皇太后,其母张氏为帝太后,乂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立其妻呼延氏为皇后,封其子粲为河内王,署使持节、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易河间王,翼彭城王,悝高平王。遣粲及其征东王弥、龙骧刘曜等率众四万,长驱入洛川,遂出轘辕,周旋梁、陈、汝、颍之间,陷垒壁百余。以其司空刘景为大司马,左光禄刘殷为大司徒,右光禄王育为大司空。伪太后单氏姿色绝丽,聪蒸焉。单即乂之母也,乂屡以为言,单氏惭恚而死,聪悲悼无已。后知其故,乂之宠因此渐衰,然犹追念单氏,未便黜废。又尊母为皇太后。

当时齐王刘裕(不是宋武帝!)、鲁王刘隆(不是汉殇帝!)已经被刘和派去的军队干掉,而刘和也被刘聪反杀,但整个过程中还是没有刘恭只字片语。

官方宣布的刘乂不接受刘聪让位的理由是刘聪年长,也根本没考虑刘聪还有个“嫡兄”刘恭。

修成于北魏的《十六国春秋》和修成于唐朝的《晋书》都没有关于刘恭的记载,而修成于北宋的《资治通鉴》却突然冒出这么个刘恭来。

试想一下,是不是如果刘恭从来都没存在过,那么刘渊不给刘恭封王封官、刘和攻杀弟弟们的时候不考虑刘恭、刘乂说皇帝应该哥哥来当的时候也不考虑刘恭,是不是都很顺当了?

那么除了《资治通鉴》以外,就没有一本书记载刘恭其人其事吗?

有的,屠乔荪的《十六国春秋》。写过《十六国春秋》的不止一朝一人。但是,屠乔荪是明朝人,本就在司马光生活的年代之后。

也就是说,

不能排除在司马光之前没有人在史书上记下刘恭这个人的可能性。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意思是要皇帝学习治国之术,结果在取舍史料的时候夹带了一些私货,如在记录玄武门之变前李靖、李勣的立场时,在《考异》中说明了自己的取舍:

《统纪》云:「秦王惧,不知所为。李靖、李绩数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隋唐嘉话》(刘餗小说):「太宗将诛萧墙之恶以主社稷,谋於卫公靖,靖辞;谋於英公徐绩,绩亦辞。帝由是珍此二人。」二说未知谁得其实。然刘说近厚,有益风化,故从之。


而《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

是后,(李建成)日夜阴与元吉连结后宫,谮诉愈切,高祖惑之。太宗惧,不知所为。李靖、李勣等数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封伦亦潜劝太宗图之,并不许。

显然支持的是正经史书《统纪》的说法。司马光这里以有益风化为由,取小说而舍史书……

所以,有没有可能他为了抹黑刘聪,从某个边角编造了一个刘恭出来呢?

也许,这场所谓的凶杀案,竟然连被害人都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