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诏书被历朝历代视为“中央一号文件”,每过了立春就要颁布天下

古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农立国,历代多把勉励与督责民众以农为本、发展农业作为各级政权的首要任务,并由此形成了一套通称为“劝农”的机制。每到早春时节,皇帝照例都要进行社稷、迎气、郊天、祈雨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便是每年的祭享先农,以及与此配套的亲耕礼。

此诏书被历朝历代视为“中央一号文件”,每过了立春就要颁布天下

​皇帝亲耕礼一般都安排在“中央劝农示范田”的籍田里举行,故又称耕籍礼,但有时为了多方位地向臣民传递最高当局关心农业的信息,亲耕场所也不完全局限于籍田。以汉代为例,汉武帝曾“耕于钜定”,汉昭帝“耕于上林”,汉明帝“耕于下邳”,总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皇帝在哪下田耕种,都是对广大农民极大的鼓舞。

除了皇帝亲自下田耕种外,朝廷的公卿也与此相呼应,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类似的安排,南朝刘宋时,州郡县都会开辟出一块“东耕田”供地方领导班子上演春耕表演秀。明清时期,州县官也要在每年立春时行耕籍礼,其传统做法是:逢立春日,全县官吏齐集东郊,知县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僚属亦依次效仿。

此诏书被历朝历代视为“中央一号文件”,每过了立春就要颁布天下

​又以河南洛阳为例,因为洛阳是河南府、洛阳县的驻地,所以知府、知县同处一城。在举行春耕礼时,河南府与洛阳县两套政府班子成员都要参加,场面十分热闹,围观的群众甚多。主要领导的分工也很具体,知府负责扶犁,知县负责播种。

每年早春举行亲耕仪式的同时,朝廷还要向全国发布大办农业的文件,称为“劝农诏”。现存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劝农诏是《汉书》卷一百八十二载,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十五颁布的,内容为:“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从此,孟春颁诏劝农成为汉朝的传统。

此诏书被历朝历代视为“中央一号文件”,每过了立春就要颁布天下

​其后的历代纷纷效仿,将劝农诏赶在春耕前发出。北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正月十五,朝廷颁诏,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永念农桑之业,是为衣食之源,宜行劝诱,广务耕耘”。从此,每年的岁首必下劝农诏,并被定为“中央一号文件”。

明代时又有创新,变年年发布劝农诏为月月传达新指示。曾认为宛平知县的沈榜说,每月初一,顺天府尹及所属宛平、大兴两个京县的知县,都要到紫禁城会极门前聆听皇帝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最新口谕,然后再到承天门桥南,向事先集合在此的两县耆老们一一宣示面谕,最后再公布全县百姓。

此诏书被历朝历代视为“中央一号文件”,每过了立春就要颁布天下

​天子亲耕、发布劝农诏书外,向臣民传递国家重农信息的还有自上而下的一套劝农系统。隋唐时期,地方政府设置田参军事及司田佐、司田史等掌劝农;中央一级的权农职掌,则由官职改为使职,就是根据需要,临时选派另有本职的京官以劝农使、劝农宣慰使等名义赴地方指导劝农。

此诏书被历朝历代视为“中央一号文件”,每过了立春就要颁布天下

​明代初,户部派员前往各府州县,往后在江南、山东、河南等主要产粮省区设劝农官,或在布政司设劝农参政,其下府州县各置劝农同知、劝农通判、劝农县丞,专管劝农一事。自嘉靖六年(1527年)以后,在省、府、州、县每一级政府机构都设置了副职级别的劝农官,可见明代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