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淮南先後出現三次大規模的叛亂,為什麼東吳始終沒能抓住機會奪取淮南地區?

尤尼烏斯seven


東吳都有參與,但都勞而無功損兵拆將。淮南三叛,第二次有點機會。第三次東吳最有機會。因為叛軍人馬多,時間達十個月之久。上可奪淮南、下可重創魏軍。孫權在世時就曾攻淮南地區十多次,可以說是東吳是非常想得到淮南的。淮南三叛是指:公元251年王凌之叛、公元255年毌丘儉文欽之叛、公元257年諸葛誕之叛。第一次淮南叛還沒開始就讓司馬懿解決了,這一次東吳根本沒有時間反應。細談下第二次第三次。



第二次淮南叛是公元255年毌丘儉和文欽。毌丘儉時任鎮東將軍,都督楊州。文欽時任揚州刺史前將軍。兩人都有一定的能力的。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等謀廢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洩露了,全部都讓司馬師滅了並廢了曹芳。毌丘儉以前是跟李豐夏侯玄是很好後。擔心司馬師會i對自己下手,於是起兵討伐司馬。毌丘儉有人馬七萬以上吧。三國志:分老弱守城,儉、欽自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晉書:儉、欽帥眾六萬,渡淮而西(壽春還有留守的老弱)

司馬師動用不下於十五萬左右人馬平叛。晉書:帝統中軍步騎十餘萬以徵之。還有其他三路人馬是諸葛誕督豫州諸軍、徵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兗州刺史鄧艾督泰山諸軍萬餘人至樂嘉(召三方兵,大會於陳許之郊)司馬師率軍圍項城(因為攻城有傷亡,想不戰而勝)

正月造反,毌丘儉和文欽攻下項城。毌丘儉守城,文欽在城外駐軍。閏正月東吳想趁壽春空虛拿下壽春(毌丘儉留老弱守城)派軍北伐孫峻、呂據、宗贊襲擊壽春。(東吳兵力不詳個人猜測不多)據三國志:閏月壬辰,峻及驃騎將軍呂據、左將軍留贊率兵襲壽春,軍及東興,聞欽等敗。這時文欽在樂嘉戰敗,帶著幾萬人投降正好北伐的東吳軍隊。這時諸葛誕率軍趕到壽春。東吳退軍了,北伐十來天就退軍。據三國志:魏毋丘儉、文欽以眾叛,與魏人戰於樂嘉,峻帥驃騎將軍呂據、左將軍留贊襲壽春,會欽(文欽)敗降,軍還。(魏諸葛誕入壽春,峻引軍還。)東吳還留有偏師不過都讓魏國擊敗了,將領都戰死了。此時北伐東吳得到人口,也不算是無功而返。三國志:壽春中十餘萬口,聞儉、欽敗,恐誅,悉破城門出,流迸山澤,或散走入吳。

我認為此時東吳1坐失良機,壽春城只有老弱。那能諸葛誕一來就跑,那是像北伐的樣子。(東吳北伐經常是魏國援軍一到就跑)2北伐人馬太少,雖然此次北伐沒有記錄人馬數量。將領太老,宗贊都七十多了。呂據沒有七十也有六十多了。(世人只是嘲笑蜀漢廖化)3沒有兩路北伐,魏國十萬中軍在項城、青、豫、徐諸軍都在淮南。魏國注意力都在淮南。如此同時荊州方向有一支十萬人的軍隊猛攻襄樊。壽南方向東吳持續増兵,這樣司馬師就支援不了襄樊。4沒有聯合蜀漢以分勢(姜維是在司馬師死了才北伐)


第三次淮南叛

公元257年五月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首先攻打楊州刺史樂綝。人馬有十四萬左右。三國志: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魏國在淮南淮北大規模屯田。公元242年鄧艾建議淮南三萬、淮北兩萬。)並派人把兒子送去東吳做為人質,請求東吳救援。這時蜀漢姜維也率數萬人北伐。三國志:聞魏大將軍諸葛誕據壽春以叛,姜維復率眾出駱谷,至芒水。

東吳收到諸葛誕求救後立馬派軍北伐接應。但採用的是葫蘆娃救爺爺的策略。東吳派三萬人成功突破魏國防線,進入壽春城中。(此時魏國尚未對壽春合圍成功)六月司馬昭率二十二六萬軍隊對壽春圍,並派遊軍阻擊東吳援軍。司馬昭採用的還是圍而不打的策略。因為壽春城堅人馬又多,攻城傷亡太大。東吳也會趁勢在外面進攻。到時內外受敵就麻煩了。三國志:大將軍司馬文王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大將軍以為:"城固而眾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裡受敵,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就戮,吾當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

東吳三萬人進城後。東吳再派朱異率三萬人襲擊了一下夏口,就趕到壽春旁邊的安豐為壽春外援。七月朱異讓陳泰擊敗,吳軍敗退。八月東吳再増加兩萬多人加上朱異三萬合兵五萬,又給魏國陳泰擊退,朱異敗歸。當時東吳大將軍孫綝再讓朱異率三萬人死戰,朱異不幹了。當然不幹了這不是葫蘆娃救爺爺嗎?何況糧草又不夠。九月孫綝就把朱異殺了,然後派弟弟孫恩統領諸軍救援。公元257年九月—公元258年三月壽春城破的八個月裡,東吳沒有發動像樣後進攻做為救援了。而蜀漢那邊姜維聽到壽春城破就退軍,蜀漢這邊應該是小勝。因為姜維重新封為大將軍。

我認為此次東吳真正是喪失了大好時機。但是還是缺乏戰略謀劃1葫蘆娃救爺爺,每次三萬、三萬、五萬的上。魏國只需要二十多萬圍城,分數萬人出來就可以阻擊。2蜀漢已出秦川,牽制了雍涼數萬人。魏國主力二十六萬在壽春,諸葛誕十幾萬人據城而守。司馬昭因壽春城堅叛軍人馬又多,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誕以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滅。就是說魏國圍城十個月)魏國荊州方向空虛。東吳完全派將領率荊州之眾十萬全力猛攻襄樊,直插魏國心臟。而魏國司馬昭、陳泰、鍾會等皆在淮南,就連魏主也在。如果東吳荊州方向進攻,魏國還能調集多少人馬防禦?魏國精銳皆牽缺在東西線。司馬昭二十六萬圍壽春、鄧艾數萬防禦蜀漢姜維、諸葛誕十四萬叛軍(原本是魏軍)。這樣就已經去掉魏國四十多萬了。魏國還要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3東吳孫綝做為大將軍無統帥之才,一誤再誤。孫綝當時不過二十七歲一年輕人,能死為大將軍不過是接他哥哥孫峻的班。因為他不能救出諸葛誕、使東吳損失數萬將士,又殺名將朱異。東吳上下都怨恨,不到一年就讓吳主孫休處死了。三國志:綝既不能拔出誕,而喪敗士眾,自戮名將,莫不怨之。



東吳北伐勞而無功,淮南叛這麼好的時機都沒有抓住。這是孫權遺留的歷史問題。東吳有二十三萬的常備軍,如果全力北伐集結二十萬人是沒有問題的。但孫權在世時並沒有舉國北伐,最多時不過十萬左右。荊州方向有時讓朱然、諸葛瑾、諸葛恪帶著一兩萬偏師就去了。有時五六萬,還分兩路。 公元241年零陵太守殷禮曾諫:若不悉軍動眾,循前輕舉,則不足大用,易於屢退。民疲威消,時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就是說我們不全力北伐,還是跟以前那樣人馬不多,則不能成事,容易多次無功而返。而空費錢糧,時間一久府庫一空,不是北伐的良策。(殷禮的建議是1聯合蜀漢,讓蜀漢出秦川牽制雍涼。2把諸葛瑾朱然等人部隊歸陸遜指揮攻襄樊。3朱桓進攻淮南,陛下您率軍阻擊豫、青、徐州等魏國援軍。)

周瑜呂蒙都是主張以荊州為主攻方向的。周瑜: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呂蒙: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

公元234年蜀漢東吳聯合北伐,東吳分三路。孫權親率大軍攻合肥新城。孫韶、張承等向廣陵。陸遜諸葛瑾一路攻江夏郡。(三國志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將陸議、孫韶各將萬餘人入淮、沔。淮就是淮南,沔是漢水)主攻還是淮南那邊。孫權一路近十萬,孫韶、張承一路偏軍一萬。兩路都是進攻淮南。而荊州方向陸遜諸葛瑾卻只有一萬人而已。(說明荊州的駐軍根本沒動) 公元237年東吳兩路北伐。全琮攻六安,朱然攻江夏郡。主攻還是淮南方向。荊州方向卻只給朱然兩萬人馬(孫權遣將朱然等二萬人圍江夏郡)荊州武陵郡蠻夷造反,都要動用五萬人平叛。北伐卻如此之少?三國志:吳主假太常潘濬節,使與呂岱督諸軍五萬人討五溪蠻。

蜀漢很多官員就認為東吳跟蜀漢結盟不過是利在鼎足。他志願已經滿足(南面稱孤),沒有越過長江的打算。根本不會跟我們併力北伐魏國的。(漢晉春秋: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東吳防禦之戰往往都是勝的。(如劉備東征,魏國徵吳)而對外戰爭往往是無功而返,多是喪師和勞而無功。鄧艾就看出了問題所在,孫權死後諸葛恪新城之戰大敗。魏國想趁機伐吳,鄧艾反對: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小鴻哥


淮南三叛,東吳貌似很有機會,其實就是個錯覺。實際上,不是東吳沒有抓住機會拿下淮南地區,而是曹魏因為司馬氏篡權的過渡時期,否則東吳將更早滅亡。回過頭來看淮南三叛,其實對東吳來說,前兩次機會本來就不大。第一次淮南叛亂,王凌等人被出賣,很快就平息了。第二次淮南叛亂,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起兵反司馬氏,一度還攻到河南腹地。但是,在曹魏的王基,鄧艾,胡遵,諸葛誕的圍攻下,毌丘儉等人很快被打得大敗。東吳方面,孫峻的援軍連壽春的影子還沒看到,就撤退了,好在接到了文欽,撤退時卻損失了老將留贊。



所以,東吳最有機會的是第三次,諸葛誕的反叛。當時,曹魏王基雖然率大軍包圍了壽春,但是東吳援軍的全端,文欽,唐諮等人帶著三萬人馬已經入城協防,除此以外,孫綝還帶著二十萬大軍作為後援。但是,此戰中,東吳把不善於陸戰攻城的劣勢暴露得淋漓盡致,比如,東吳大將朱異先是州泰打敗,丟失安豐,後來在黎漿又多次被魏軍大破,連糧草都被燒燬。最後,由於外援不力,壽春斷糧,還是陷落了。大飛熊認為,這並非朱異能力不夠,當時老將丁奉,後來的名將陸抗都在軍中,依然損兵折將,援救失敗,關鍵還是東吳內部問題。



淮南三叛固然是曹魏到司馬氏過渡的震盪期,可是東吳內政也處於震盪期,而且一點不亞於曹魏,甚至在人才消耗上甚至比曹魏還大。孫權晚年已經打壓了一批重臣老臣,到孫權去世後,孫峻火併了權臣諸葛恪,又清除他的勢力以及反對孫峻的孫儀等將領。孫峻死後,孫綝掌權,進一步清除了驃騎將軍呂據,大司馬滕胤,夏口的孫壹,以及孫慮,王惇等人,後又在壽春外斬殺了不肯進攻的大將朱異。就連被支援的壽春城裡也鬧不和,諸葛誕殺了和他不和的文欽,導致文鴛,文虎背叛,諸葛誕後來城破被殺,而支援壽春的原東吳將領全端,全懌等都投降了曹魏。



所以,曹魏亂,東吳內部實則更亂,三國的實力本來就此時越拉越大,東吳還在爭權奪利自己作死,開始走下坡路。因此,東吳不但沒有趁淮南三叛之時,奪下淮南之地,反而是消耗了不少軍事上的中堅力量。到了孫休殺孫綝,全面掌權後,蜀漢不久就滅亡了,陸抗等名將連一座永安都不能攻破。


大飛熊騎士


與其說東吳錯失三次淮南事變,不如說東吳根本就打不下淮南。

為什麼魏吳都這麼重視淮南呢!這就要從淮南的戰略地位說起,自孫權背叛盟約佔領荊州後就擁有整個長江防線。孫權在長江以北有半個江夏郡,半個廬江郡,東線擁有廣陵,曲阿等,如果再將淮南一帶佔領那就可以形成整條的長江戰略反衝線,進可攻退可守,一旦曹魏突襲有足夠的反應時間,所以東吳非常渴望得到淮南一帶。

反之曹魏本身就不擅長水戰,而東吳又就擁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唯有靠突襲,不給東吳反應時間才能攻破長江天險,而唯有長江中部的淮南一帶在曹魏手裡,這裡是以後進攻東吳唯一的道路,所以曹魏對淮南非常重視,淮南一帶駐軍為10餘萬。 孫權也曾經幾次攻打合肥,卻都悲敗而歸,於是大力建設濡須塢遏制了曹魏可以直接從合肥舊城出長江的戰略便利。

三次淮南事變發生在曹魏後期,也就是司馬家掌權的時候,三次事變其實也就是曹魏勢力對司馬家的反抗,雖然聯合了東吳,但絕不會允許東吳兵馬進入淮南主要的軍鎮,而缺馬的東吳兵在城外野戰絕對不是曹魏的對手;由於曹魏長期大力對淮南的軍事建設,即使東吳趁司馬家和淮南軍主力在北線對拼時,出兵淮南也攻不下合肥舊城。既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守著軍事重鎮濡須塢。

綜上所述,三次淮南事變,每次東吳都在集合兵力,但沒一次真正出兵的。所以不是東吳錯失三次淮南事變,而是東吳知道根本打不下。



以第三角度說話


江東鼠輩只想割據一方,並無統一天下之志。曹魏有受禪於漢的正統性,蜀漢有興復漢室的大義,孫吳就是自立為王的土皇帝而已,自己也明白自己不過是僭主,所以只想割據一方,所謂北伐逍遙津一戰被打的喪了膽,之後都是小打小鬧,有便宜就佔一下罷了。

孫吳是士族統治,雖然有二十餘萬軍隊,但軍隊在士族軍閥手中,吳帝不過是最大的軍閥而已,這些軍閥害怕自己的勢力受到消耗,並不熱心北伐,抵抗守土尚能同心協力,合力進取就都各懷鬼胎。

關羽雖然是個失敗者,但有勇氣傾荊州之兵北伐,蜀漢雖然在三國中最弱,但如果不是孫吳搞背盟偷襲,也不是沒有一點點打敗曹魏的機會。反觀東吳,坐擁六郡八十一州,甲兵二十餘萬,始終不過是守家之犬。三國風雲數十年,英雄不過曹劉二人,孫仲謀等而下之。


只吃狗肉不交狗友


三國時期江準地區,一直反叛地區,從黃巾起義到袁術,孫權,劉備都叛亂起家,興業成王朝的地方。是國家動亂最為頻繁地區,數不勝數,一直是反叛戰亂勢力的重災區,原來是大漢朝早先開發最為繁榮富裕地方,卻早早就被荀彧判定是人間地獄,四戰之地,不可生活地方。

其當時情況也是動亂之地,是戰亂叛亂小亂一三九,大亂二五八,何說至三次五次,幾乎一直是中國歷史中戰亂動亂旱災,水災之難最為深重地方。歷史上不論天災人禍從何發生,江淮地區必在首當其衝。多亂叢生。

從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到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失敗。戰亂暴亂那次也沒有把江淮之地忘記拉下,大水旱災有幾回能讓江淮之地僥倖安寧,黃河,淮河,漢水,給那裡為富繞之地,也蘊含多災難廣難以訴說,不是三國中的三次,歷史性災難始終慣穿,使羅貫一的書,後人編輯卻用選擇明代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灑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那是特別特別神奇一塊土地,不論秦皇漢武,還是南北晉朝。不管大唐英烈,還是元明英豪。有多少英雄創業,有多少豪傑折腰,有多少勇土笑傲江湖轉眼一哭罷了,多少猛士力撥山啊但血柒疆場自刎送朋。天地間英雄無數,江湖中浩氣長存。

是很難用文字寫出,很難詩歌道完,為什麼如此。

江山如此多嬌,歷史激戰少擾。

三國時司馬懿政變奪權擁護曹家勢力還掙扎。,一叛王凌為了立成年的曹彪為皇,想發兵舉事,未做什麼就被司馬懿鎮壓,飲藥自殺。二叛,二五五年,魏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毋丘儉,發兵稱受太后詔書,討伐司馬師,率軍渡淮河進到項縣,也被司馬師十萬人馬鎮壓,毋丘儉被殺,文欲逃到孫吳。三叛二年後

不久新當徵東將軍諸葛誕,殺了新做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反抗司馬昭,讓吳綱帶自己兒子諸葛靚到東吳為質,請求吳國援兵。

司馬昭率二十六萬大軍討伐諸葛誕,駐在丘頭。讓王基,陳騫包圍壽春,石苞,胡烈,州泰抵抗吳兵。

吳軍援軍文欽,唐諮,全懌先一步進入壽春,後被司馬昭軍隊死死圍困。文欽數次突圍都失敗,吳國又派朱異作援軍,卻州泰擊敗。吳大將孫綝,也率軍趕來。派朱異,丁奉,黎斐再去解壽春之圍。又被石苞,州泰打敗。吳軍的糧草又被胡烈燒盡。朱異看見無糧草再不進攻,孫琳大怒殺了朱異,還是無人再戰,只好退回建業。沒有援軍諸葛誕,部下蔣班和焦彝也逃出降魏。

文欽和諸葛誕意見不和被其殺死。文欽的兒子文鴦和文虎聽之訊後,在城外也投降司馬昭。司馬昭在諸葛誕糧食枯竭,數萬人出降情況下攻克壽春,諸葛誕兵敗,出逃時被胡烈的士兵擊殺。

吳將於詮亦血戰身死,而唐諮和王祚看見大勢已去投降魏軍。從此司馬家徹底消除擁護曹氏皇帝的殘餘勢力,使司馬氏代替曹家政權成為現實,魏士大夫紛紛擁護司馬氏。司馬炎改魏稱晉朝是水到渠成之事,曹魏滅亡,晉朝國立。吳孫作了努力,也犧牲不少軍力,勢不如人無能為力,也只有請求蒼天不要等待司馬氏,滅亡自已吳國了。人家說,分久必合大勢也。





ww3721王建文


自己家門口發生的戰爭怎能不回答!原因如下:

三次叛亂領頭人:王凌,毋丘儉,諸葛誕。淮南自古兵家必爭之地,東吳肯定想佔己有。

孫權年事已高力不從心,加之手下能征慣戰帥才後繼無人。

曹魏政歸司馬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祖孫三代皆人中之龍!

淮南三叛全被司馬家擊潰,東吳助功叛亂也無果而退!

後三國時代曹魏在司馬氏經營下愈發強大,非蜀漢與東吳可比。淮南三叛壽春之戰規模之大三國之最!奠定了司馬家建晉王朝的基礎。孫權若力爭淮南亦擔心姜維來犯。

仁府詩讚壽春之戰:

八公山下古壽春,

大晉王朝淵源深。

三國爭霸狼煙起,

一統江山司馬人!



仁府1


七年時間,連續三次叛亂,王凌、毋丘儉、諸葛誕。與其說東吳沒能抓住機會奪取淮南地區還不如說東吳試圖奪取過,但是結果不理想,而且,淮南重地,就算東吳拼死力得到了,那如何守呢?淮南地區,地勢平坦,自古便是兵甲必爭之地,淮南之所以能叛亂也是因為這些人手裡的兵權足以割據一方,就這樣一個地方,你東吳若是奪了,曹魏會放過你?東吳多年以來依靠長江天險長於自守並不善於進取,就說一個江夏黃祖,孫權打了多少年?更不用說後來的張遼。

所以說,不是不想得,而是不能得或者說得而不能守。


暮雨夜行歸何處


長江是東吳天然屏障,東吳越過長紅佔領淮南地區,曹魏必定全力反擊,這時長江卻是東吳補給線上的一道障礙了。關鍵是綜合國力方面東吳差曹魏不是一點點,肯會失敗,空費物力。當淮南叛亂時,東吳也出過兵,魏平亂後,東吳半路又回兵了。東吳正確的方式是防禦。


用戶852627102躍


作為一個地道的淮南市市民,還是有些發言權的,現在淮南是很小的一個城市,但是古國淮南地大物博,橫跨江河,期間山川交錯,民風傳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們生活富庶,兵多將廣,攻守兼備,沒有那麼容易能打下


人生百態心靜浮沉


東吳的國情決定了它的進攻性不強,孫十萬也清楚,所以東吳的北伐的目的是強人口和資源,導致曹魏煩不勝煩,最後滿寵上書曹叡燒燬合肥舊城建築合肥新城,搞到最後長江到合肥這段變成無人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