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清朝領土靠實際占領,明朝領土靠明吹的嘴?

maorunzhi


明朝的領土到底有多大,這一直是明粉和清粉爭論的焦點,我不是任何粉,根據我所瞭解的事實是,明朝政府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確實沒有清朝政府控制的多(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對領土進行實際有效的控制),但是僅憑領土大小當然也不能說明哪個朝代的好與壞,在這裡我只實事求是的講述。

首先來看看明朝的領土。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這一段記載了明朝領土的變遷,可以看出明朝領土在有明一朝是不斷縮減的,而且大多都是明朝政府自己放棄的,究其原因,一是放棄的那些土地不適合耕種。二是明朝政府在周邊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的是羈縻政策。

明初曾在北方蒙古地區設立了四十多個衛所,最遠達陰山一帶,但由於不適合耕種,且蒙古部落勢力逐漸恢復,對明朝威脅增大,於是明政府逐漸撤銷衛所,將防線退到長城一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長城一線的防禦,縱觀整個明朝,蒙古諸部時降時叛,讓大明政府操碎了心,所以蒙古地區在明朝算不上是政府的有效控制地區。

明政府對東北的管理是在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但這顯然是明朝的羈縻政策,然而發展到宣宗時期,皇帝撤回駐軍,由此奴兒干都司的長官成為世襲制,由當地女真人出任,雖然女真人仍奉明朝為主,但這也是羈縻統治下的一大特色,“你強我聽你的,你弱我便反你”,很難說女真人當時對明朝政府有歸屬感,真的將明朝當作自己的國家,所以東北及外興安嶺地區在明朝也算不上是政府有效控制地區。

而新疆,明朝曾設立哈密衛,控制過今新疆東部地區,而在西藏明朝政府從未派過駐軍,對西藏也只是設立宣慰司,進行封賞等名義上的統治,到了後期蒙古方面和西藏政權越走越近,明朝政府都無暇顧及,這也表明明政府對西藏的態度也是可以若有若無的。

還有就是臺灣,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臺灣是我們的寶島,但是在明朝,臺灣真的是一塊不怎麼被政府重視的地區,明初設立的澎湖巡檢司到了後期也是廢了設,設了廢,後面在東南沿海實行海禁,臺灣就真的成了三不管之地,所以荷蘭人能輕而易舉的登島佔領,如此一來臺灣能算得上是明朝領土嗎?

最後就是安南,今越南地區,朱棣時期派軍滅了安南政權,將安南納入明朝正式版圖,這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可是安南離中原太原,經常爆發起義,明朝政府對此鞭長莫及,在安南維持了20年的統治後,不得已放棄安南,安南正式脫離中國。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由於明朝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實際情況,其實際控制的地區實際上只有兩京一十三省,其他地區要麼是名義上的統治要麼是主動放棄,根本沒有進行有效統治。

我們再來看清朝。



首先東北是滿人的老家

,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所以對東北地區的管理那一定是很完善的,清朝入關後,派八旗部隊駐防留守盛京瀋陽,並設有“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大將軍管轄區,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繫更加緊密,事實上東北地區在清朝統治時期一直就是滿人的大後方,曾長期禁止漢人出關耕種。

其次臺灣地區,這自不必說,康熙收復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布政使司,對臺灣進行了有效管轄,將臺灣納入清朝版圖之中。

再就是蒙古地區,蒙古是明朝最大的邊患,縱明一朝,明政府從未徹底解決過,到了努爾哈赤時代,當時的後金開始對蒙古諸部進行征伐,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諸部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后皇太極設立蒙古衙門統管蒙古事物,後來康熙三徵葛兒丹,雍正,乾隆持續對準格爾用兵,最終滅亡準格爾汗國。消除蒙古的威脅後,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度”,各盟盟長由清政府任命,將蒙古納入有效管轄內,並且清政府與蒙古的通婚政策,使滿蒙一家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困擾中國曆代王朝的北部邊患在清朝得到徹底根除。

然後是西藏地區,順治皇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皇帝冊封班禪,乾隆時期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這些都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轄。

最後是新疆,在乾隆時期清政府平定準葛爾和回部後,在新疆設立了伊犁將軍,為新疆地區最高軍政長官,管轄新疆地區。後來左宗棠率軍入疆,消滅新疆阿古柏勢力,到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從此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當年左宗棠西征時的手下將領劉錦棠成為新疆首任巡撫。


所以我們來看,清朝的領土在繼承明朝兩京一十三省的基礎上,經過征戰和其他民族政策將明朝政府當年或無力掌控或主動放棄的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統治,使這些地區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清朝後期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我們依然不能忽視清朝政府對中國領土做出的貢獻。

看待歷史問題本就要有一顆純粹的心。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人們對明朝疆域的傳統印象,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著名邊疆史學者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這幅地圖中,譚其驤


給明朝畫的非常大,甚至都越過了外興安嶺,因此成了很多明吹吹噓的資本,實際上是這樣嗎?我們可以從譚其驤先生的文章《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曆代疆域》一文中找到答案。

在明朝時候,中國又進入一個分裂時代。明朝對東北遼東邊牆以外,對青藏高原的統治是很薄弱的,只是一種羈縻關係而已,真正的統治是談不上的。我們要說老實話,現在把明朝對西藏關係來比之於元朝對西藏的關係,清朝對西藏的關係,這是不行的,是遠遠趕不上的。明朝對東北邊牆以外女真各部的關係也不能和元朝清朝相提並論。長城以外的韃靼、瓦剌,長期處於敵對狀態。所以明朝的時候中國又分成好幾塊了。沒有清朝起來,這個分裂局面不知又要延續到什麼時候。明朝對新疆的關係更談不上,根本管不上,連新疆發生什麼變化都不曉得。

實際上,這套《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撰受到了政治影響,出於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才把明朝疆域畫成這樣。但是如果拋開政治影響,譚其驤先生並不認為明朝這麼大。在《威斯伐利亞條約》之前,不管是東西方都認為國土的歸屬應該以實際控制為標準,實際控制就擺脫不了駐軍、中央政府派駐的官吏、行政活動、發行貨幣、稅收等活動,而不是冊封幾個土官就可以證明實際控制的。所以,準確點說,明朝所能控制的,就是長城以內的那些地方,而不包括東北、蒙古、臺灣、新疆、青藏等廣大邊疆地區。所以,明朝的疆域,其實也就這樣。


這一點在明朝的官方檔案中也能找到對戰。比如說《皇明大一統地理之圖》就可以和上圖相互印證,雖然那時候西方測繪學沒有傳入中國使得地圖失真,但是大體上都一個意思。
《大明一統志》



當中,今天的邊疆地區被明朝列為外國。



同樣,《大明廣輿圖》對明朝的疆域描述也沒有《中國歷史地圖集》畫的那麼誇張。

所以,題目中的“明朝疆域全部靠吹”的描述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同樣,大清的疆域是大清憑藉武力打下來的也一樣沒毛病。
這片


美麗的秋海棠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中國版圖

清朝的起點,不過是比明朝多了個遼寧以及吉林部分地區罷了。換句話說,大清擴張的起點並不比明朝多多少,但是大清卻通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一百多年的開疆拓土,將版圖擴張至1300萬平方公里,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實際控制,這已經達到了古典農業文明的極限了。同樣是譚其驤先生的文章,就對清朝的開疆拓土做了很好的概括。

而清朝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完成了這個統一任務。17世紀、18世紀清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大的範圍之內完成統一,這決不是單純的由於那時的清朝在軍事上很強,在軍事上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所能夠做到的。單純的、一時軍事上的勝利和軍事征服要是沒有社會、經濟基礎來維持的話,統一是不能持久的。但是清朝在完成統一之後,鞏固下來了,穩定下來了,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遭遇帝國主義從東南西北各方面入侵,給他們侵佔了一部分土地去了,但基本上還是維持下來了。這是為什麼?主要的原因是中原需要邊區,邊區更需要中原,需要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這對中原人民有利,對邊區人民更有利。我們知道,清朝的統一,實際上是先統一了滿族的地區,即廣義的滿洲;再統一漢族的地區,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統一蒙族地區和蒙族所統治的維藏等族地區。主要是滿、蒙、漢三區的統一。

清朝康乾盛世這百年時間,歷經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努力,大清得鐵蹄征服了臺灣、黑龍江流域、蒙古、新疆、青藏高原,並通過戰爭將部分明朝時期被緬甸奪走的土地搶了回來。在征服的同時,又穩固了中國的邊界,並將廣大邊疆地區納入朝廷的實際控制之下,這不僅使得康乾盛世更加輝煌,也成功締造了現代中國之雛形。再者清朝之所以能夠做到開疆拓土這一偉大功業,是完全以國庫存銀作為支持,而不是建立在搜刮老百姓的基礎上,這是對康乾盛世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持。
所以我才說“大清的疆域是打下來的”這句話沒毛病。雖然歷史進入近代以後,清朝損失了部分開拓的國土,但是仍然可以維持1100多萬平方公里。而且清朝在吃虧以後能夠及時調整政策,將帝國疆域升級為主權領土,避免了中國主權進一步受損,為現代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了法理基礎。

而且清朝一系列開疆拓土的行動,也是對中華民族的締造,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這960萬平方公里,就是清朝的政治遺產。民國政府的袁世凱、常凱申就強調中華民國繼承自清朝;共和國強調的“自古以來”大部分理論依據也來自於大清對於邊疆地區的開拓與穩固。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有趣,關於明清領土的問題,答案顯而易見,明朝的領土根據統計,最大的時候是永樂時期,大約有997萬平方千米,據《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而且這個領土維持的時間很短,且有一定的水分。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吐蕃(當時叫烏斯藏)明朝並沒有實際控制也沒有派兵佔領,僅僅是通過冊封法王的辦法來進行名義控制;東北地區基本上屬於羈縻管理,雖然設置了衛所,但衛所都是由當地少數民族的領袖實際控制,明朝並不派兵駐守,這些說明了其水分之大

而之所以說其持續時間段,是因為安南在被明朝佔領後一直起義不斷,最終在明宣宗時期明朝的軍隊被安南驅逐出去,從此安南一直獨立;同時,在北方,朱棣後期將長城以外的所有衛所都撤掉,依託長城一線進行防守,這意味著明朝在長城以北的勢力基本不復存在;更不用說明英宗時期河套地區被蒙古蠶食。所以,按照數學的角度而言,明朝領土變化就如同一個二次項係數為負數的二次函數圖像,最大值只是在一個瞬間產生之後就一直屬於“單調減函數”。

然而,現在在某些人口中,明朝的領土被無限制誇大,甚至有地圖將明朝西部的疆界一直劃到了楚科奇半島,北部一直劃到北極圈

而事實是,明朝在明英宗年間丟掉了河套,明武宗年間丟掉了哈密衛,還有人提到的舊港宣慰司,這個地方在太平洋的諸多小島上毫無影響力,且並不是實際控制區,否則無法解釋後來西班牙人佔領南太平洋島國時,舊港宣慰司沒有絲毫抵抗,即使其被西班牙拔掉,明朝也沒有出兵收復。

而清朝的國土,的確是一步一步打下來的。首先,對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清朝實行了大力度的改土歸流(明朝也實行了),消滅當地的土司,將地方收歸中央直接管理;而對於北方的蒙古諸多部落,實行的也不僅僅是表面封王,實際平等的政策。要知道,明朝時期,蒙古雖然被明朝封王,但實際上北邊的邊患一直存在,即使在俺達封貢之後,所以,明朝與蒙古,實際上就是兩股獨立的力量,而《明史.外國》之中,也將蒙古列入。而清朝則不同,對於內外蒙古,清朝均設有官員直接管理,對蒙古設立專門的行政區域,且對於蒙古的賦稅,人口有詳細統計,蒙古人也必須服清朝兵役,甚至穿清查軍服,最重要的是,清朝的皇帝另一重身份就是蒙古所有部落的大汗,博格達汗。

至於新疆地區,也是在乾隆時期正式納入版圖,最終實現了疆域最大化。

所以,清朝的領土,每一寸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而土地的產出,如稅收也統一由中央政府調度;明朝真正控制的,只有內地的十八個省份,其他的,都只是名義上的管理而已。甚至有明粉將所有的朝貢國都算入明朝的領土 ,這樣說來,阿富汗也該算入清朝領土吧。


庭州行者


明粉與清粉的口水仗由來已久,而且吵著吵著,往往就是互黑對方,吹噓己方,這其中,領土問題更是爭論的焦點,那麼明清的領土情況到底如何?


首先說明,明清的領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兩百多年,領土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明朝立國時領土就南京城周邊幾個省,滅亡前內地十八省也丟了好幾個(李自成、張獻忠)。清朝立國時就遼東一小片,滅亡前,南方那些地盤是沒份了,西藏半獨立,外蒙蠢蠢欲動,只有北方几個省

那麼,明清的巔峰疆域及持續時間如何?明朝疆域最大是在永樂時期,

一個朝代由興起,到極盛,再到衰落、滅亡,總需要一個過程。一般在上升期或者極盛期的時候,就是這個國家疆域最大的時候。到後期,國家衰落了,很多邊緣地帶也往往丟失。明清都符合這個規律。

明朝疆域最大的時候是永樂年間,據《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此時明朝疆域約為997萬平方公里,為了更直觀,上圖。

此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

到明末起義軍沒成事的時候,大概約355萬平方公里,起義軍起來後,那就更小了。

再來看清朝,清朝前身為後金,後來改國號為清,再後來清軍入關,至乾隆年間,清朝領土達到極盛,最大疆域面積為1380多萬平方公里。但隨著晚清西方列強的到來,清朝疆域一降再降。在辛亥革命之前,約為1200萬平方公里。

再來說說有效控制問題。這是現代觀點,硬套古代顯然不太對,如果硬套的話,明朝對蒙古地區的確只是冊封而沒有派遣官員統治;對西藏地區也只是冊封法王,不像清朝有駐軍。

不過清朝的實際控制似乎也沒用那麼神奇,比如東北,清廷禁止移民進入,但卻根本禁不住,最後只能放開禁制。

還有蒙古,被清朝牢牢掌控能夠在手中的內蒙古,也就是最先被清朝收復的漠南蒙古,清朝與之世代聯姻,封王給錢,結成牢固的聯盟。

相對而言,外蒙就沒那麼美好,雖然清朝皇帝的頭銜有一個博格達汗(蒙古國王),但外蒙對清朝的歸屬感遠遠不如內蒙,在晚清就在沙俄的慫恿下鬧起了獨立,清朝剛亡,他們就驅逐清朝駐軍,宣佈獨立了。

說起駐軍,其實清朝駐軍很少,只有幾千人,更多的是象徵意義,如果中央無暇顧及,駐軍很難保證地區的穩定。同樣遭遇的是西藏地區,在清末這片也成了半獨立地區,民國時期更是基本獨立了。

再扯新疆,明朝的主要精力在蒙古身上,對這邊不怎麼在意,雖然以哈密衛為中心,一度控制了新疆東部的一部分,但後來還是棄了。   

新疆之所以叫新疆,是因為乾隆征服這一片土地,以新的疆土命名。乾隆雖然向新疆派駐軍隊,但跟外蒙等地一樣,很少。在清朝實力強的時候,這沒什麼問題,但在晚清四處捱揍的時候,新疆就成了沙俄嘴邊的肉。

新疆後來更是被阿古柏佔領,清廷還一片棄土之聲,要不是左宗棠力排眾議出征,這片土地哪還在我國版圖。

另外,左宗棠收回新疆後,新疆才正是建省,在此之前,清朝在此只有軍事機構,類似於明朝的奴兒干都司。

總的來說,明吹、清吹,吹得都挺牛,但明清的領土,都是靠戰爭奪取,用嘴吹實在不靠譜。


平沙趣說歷史


中國歷史上真正奠定華夏國土的既不是漢唐,也不是元明,而是入關後的大清,尤其是康熙,正是他打敗了葛爾丹將蒙古各部落以及新疆納入我中華版圖。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間入藏,擊敗了佔據西藏北部的準噶爾汗國軍隊。此後,清朝分兵駐藏,並任大清官員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西藏第一次在法理和政治上併入中國。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收復澎湖、臺灣的作戰。施琅二十二日發起總攻,並取行澎湖之戰的勝利,殲滅鄭軍的主力,迫使鄭氏集團投降。臺灣迴歸大陸統一懷抱。

縱觀康熙時期的大清地圖,華夏版圖的疆域,東自臺灣及所屬的釣魚島,西至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南起南海諸島,北抵恰克圖,東北到外興安嶺和庫頁島,這在中國幾千年社會發展使上是絕無僅有的。


木頭演義


1、標準問題



什麼叫實際佔領?是按當代世界版圖理論評判嗎?現在大家說的領土,是近現代才有的概念,和古代版圖計算標準是有很大不同的,古代對於邊疆地區,更多的是冊封或者設置羈縻軍事機構。



比如,漢朝在西域設置都護府就算納入版圖了,底下還有那麼多的國家存在著呢。南詔是唐朝附屬國,冊封后就算唐朝版圖了。而當代統治機構延伸到鎮一級,至少也是縣區一級才能算領土。



一般而言,西方國家18世紀才有領土概念,中國也是清末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才慢慢有這個概念與意識。



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以1640年——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中國對次有爭議,毛說1840年鴉片戰爭標誌中國進入近代史階段,對此不少史學家認為明末清初中國就進入近代史階段了。



因此,不管怎麼算,明朝都屬於古代王朝,不屬於近代王朝。而清朝存在差異,按世界史劃分,清朝屬於近代國家,按1840年劃分,清朝分為兩個階段。



2、明清對邊疆地區統治,整體而言並無多大區別,基本都屬於羈縻統治模式



對於西藏、青海、蒙古、東北及少數民族生活地區,明清時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採取羈縻統治的形式。以爭議較大的藏區統治為例,明清大部分採取的都是羈縻統治的方式。

明代部分衛所分佈圖

1)明朝藏區統治模式

明朝治藏政策常被概括為“多封眾建、因俗以治”,對藏政策主要為設置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等軍政機構,封授當地僧俗首領擔任官員。



西藏各級官吏的官階品第均由明中央統一規定,頒給印信、號紙,令其“綏鎮一方,安輯眾庶”,並直接嚮明中央負責,事無大小,均可啟奏“大明文殊皇帝”。



比如朱元璋先後任命管招兀即兒和鎖南兀即兒為烏思藏、朵甘都指揮使司同知,並賜銀印。後又升“行都指揮使司”為“都指揮使司”,下設若干行都指揮使司、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等。



例如,明朝在西藏浪卡子一帶設置俺不羅衛,後升級為俺不羅行都指揮使司,在西藏拉薩市西南之堆龍德慶縣設置牛兒宗寨行都指揮使司等,1375年於阿里地區再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在安多藏區,明朝採取的是設置軍事性質的衛所,並採取流官管理。比如,設置河州衛、西寧衛等。一方面承認世居其地的土官酋豪的世系特權,一方面派遣漢族流官,以流管土,以土治番,土、流官員皆為武職,聽命於兵部調遣。



除了設置衛所,明朝還封派皇族子弟到部分藏區就藩,如1391年明太祖封十八子莊王朱楩於岷州,1392年封十四子肅王朱楧於甘州。1395年正月丙午,河州衛指揮使寧正兵助封於秦州的秦王朱樉徵洮州叛番,由此可知分封的藩王是直接插手管理安多藏區的事務的。



整體而言,相對於漢、唐、元等朝代的簡單冊封,明朝對於西藏、東北等邊疆地區的統治,已經是大大前進了一步。



2)清朝藏區統治模式

在清朝,西藏擁有錫金、不丹王國等三個附屬國,也屬於高度自治地區。

1652年,五世達賴到北京朝覲,接受清廷的冊封,開始接受清朝的羈縻統治。達賴五世死後,西藏局勢不穩,清朝以安定西藏為由,派大臣駐守西藏。



1719年,康熙派兵駐守拉薩,讓達賴七世成立新政府。

乾隆提高駐藏大臣的職權,規定西藏重要政務必須由達賴喇嘛與清廷駐藏大臣合議,才能作成決定,並首次正式規定了達賴喇嘛的世俗權力,形成了駐藏大臣、達賴與班禪的僧官系統、噶廈俗官系統三者制衡的狀態。



1792年,清朝要求以“金瓶掣籤”認定達賴喇嘛、班禪喇嘛和其他呼圖克圖的轉世,標誌著清朝對西藏的控制達到最高峰。




1888年,英國與西藏發生武力衝突。1890年,清英二國簽訂《中英藏印條約》。通過這個條約,西藏附屬國錫金成為英國的保護國,一切內政外交皆聽命於英人。此外,條約劃定藏錫邊界,使西藏丟失了崗八宗以南的大片牧場和險要地區。西藏上層對此條約非常反對,向駐藏大臣衙門上稟帖譴責升泰的出賣西藏利益作為。



1903年,英國以英領印度軍隊強行通過邊境攻入西藏,雙方在江孜宗山激戰。江孜失陷後,英軍攻入拉薩,班禪被迫和英國締結《拉薩條約》。



武昌起義爆發,西藏和蒙古互相承認對方獨立,脫離清朝統治。

3,我國邊疆地區從羈縻統治到郡縣制統治的轉變歷程



西方國家在17和18世紀開始,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世界其他國家也開始不斷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清朝也不例外。



1908年,清朝先後對全國將軍領地的新疆、東北等部分羈縻統治地區進行了形式上的郡縣制(省市縣)管理模式。


為啥說是形式上的呢?因為清末清廷對全國的統治已經基本分崩離析了,以1908年開始實行郡縣制的東北為例,1905年日俄竟在我國東北地區爆發爭奪東北統治權的日俄戰爭,中國百姓死傷無數,清廷竟宣佈中立。最後靠日俄互相牽制,勉強維持形式上的統治。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東南10省互保,大清地方政權與列強私自妥協,不受清廷調遣。晚清全國各地,也是租借、外國勢力範圍,幾乎遍佈大清每一寸土地,國家早就四分五裂,名存實亡了。



清末列強來犯,大清早就指揮不動地方軍閥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點表現非常明顯,來勤王的地方軍閥幾乎沒有,要麼也是作壁上觀。



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立馬形式上的統一都沒有了,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清朝統治,北方陝西、山西也是如此,蒙古和西藏互相承認對方獨立,新疆被沙俄裹挾,處於半獨立狀態,大清能控制的也就東北和河北一帶了,只有200多萬平方公里面積。



到宣統皇帝正式宣佈退位的時候,大清就剩半個紫禁城了,0.36平方公里,崇禎自殺時,南方還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版圖呢。


其實,晚清要不是列強互相牽制,比如日俄互相牽制,反對對方瓜分東北。英俄互相牽制,反對對方瓜分中國西部地區等,也許大清早就沒了。

大清最後竟淪落到需要世界列強維護版圖完整了。




其他地區直到清亡還是羈縻管理模式,比如西藏1912年民國建立後才改為行省,青海1929年建省,內蒙古地區民國時期陸續建省,外蒙古 1911年驅逐清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宣佈獨立時還不是省。




其實真正做到實打實控制住全國每一寸土地的還是當代,能控制到村鎮和社區。當然,這也是歷史的進步,世界各國都如此。




總評: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明清兩朝整體上並無多大區別,傳統漢地十八省都是郡縣制統治,而邊疆地區的統治管理模式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羈縻性質。




其實明清版圖並不具可比性,清朝比明朝整體晚了300年,1912年清亡時,世界都進本進入現代史階段了。明朝屬於世界古代史範疇,清朝屬於近代史範疇,至少一半時間是如此。拿古代王朝和近代王朝或現代國家比拼對邊疆地區控制更嚴是不科學的,何況兩者差距並不大。



清末和共和國也就差了38年,同樣的邏輯,我們可以比較清末和共和國對邊疆地區管理模式,看看兩者差距。共和國對邊疆地區的控制程度完全不是清朝所能比的,共和國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都已實現到村或社區一級了,清朝直到滅亡,還有幾乎一半的版圖屬於羈縻統治模式。




有關明朝版圖問題,有異議的網友,請看我頭條號置頂文章《400萬?600萬?1200萬?1500萬?明朝版圖到底多大?西方人這樣說》,裡面有關於對西藏、新疆、蒙古地區的統治情況介紹,看完再來探討,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口舌之戰。



提問者,這樣的回答你滿意了嗎?


可汗說事


說錯了,不是明朝的土地,是明朝與清朝的領土,明粉認為清朝前期,是統治過西伯利亞地區直達北冰洋,佔據了中亞大部份地區,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割讓了這些土地,在明粉的嘴裡,明清的土地是沒有底線的!!!


騰飛154187914


先說說明朝怎麼吹的,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明朝說自己幅員遼闊,比漢唐還要高,但是實際控制的區域有限,對關外,蒙古,西藏都沒有有效的控制權。

清軍入關,取代明朝,成立清朝,本身就繼承了明朝基本所有的疆域

除了明朝的固有疆域,清朝自己又帶著關外和蒙古加入進來的

所以早期清朝除了明的疆域,還要加上關外和蒙古的地盤

並且這個蒙古,是內外蒙一起的,包括今天的蒙古國的

你可以自己去看看世界地圖,內蒙加外蒙有多大

這是清朝起步的疆域

後期又陸續平定準噶爾漢國和大小金川,平定西藏

對新疆西藏以及雲南實施了有效的控制

基本上形成了現代中國的疆域基礎

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

而明朝的,簡單的算,把清朝的疆域,去掉關外,新疆,蒙古,西藏,西南,這才是實際控制的領土。

所以,清軍入關起,從拿下明朝的領土,加上自身的“嫁妝”後期又自己拓展疆域,按實際控制的領土而言,清朝的土地,是實實在在的國家領土。

明朝實際控制的領土是遠遠不及清朝的,但是如果算上朝貢體系的領土,也是可以吹一吹的,但那個並不是實際有效控制的地盤。

所以說清朝領土靠實際佔領,明朝領土靠明吹的嘴,某種意義上也是可以這麼說的


李伯曼


這個說法肯定是錯的,明朝的國土也是打下來的!只是因為統而不治導致的國土很快流失,清朝則吸取明朝滅亡的前車之鑑,對周圍少數民族以管治代替藩屬,並花了一百多年進行統治戰爭,最終踏平這些屬國。

明朝的行政體制是中央管控地方自治的!當時的儒家執政者嫌棄這些地方沒教化不具備開發價值,從不派遣官吏治理,各少數民族只要稱臣納貢按時交稅就行了。這就出現一個大問題。王朝中央不會一直強盛,而這些藩屬國又安定沒戰爭人口繁殖很快,只要二三十年,這些藩屬國就會開始叛亂,然後很快就脫離中央朝政,就算能夠鎮壓下去那也會牽制朝廷大量兵力。比如,明朝在朱棣以後就會瓦刺打趴在地,周圍的藩屬國也紛紛獨立。國土瞬間從1000萬平方公里縮水到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甚至清朝能夠崛起也是因為同樣的問題。

清朝在順治康熙前期也採用明朝的統治方式,但是直接導致了準格爾丹的強大與叛亂。所以,清朝在康熙時候開始改變國策,不再允許藩屬國稱王,一律中央直接派人管理,這策略雖然導致少數民族武裝起來叛亂,清朝也為此打了一百多年仗,但是卻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國土問題,把這些前自治區併入中央版圖。


優己


古代的領土和現在的領土概念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是古代領土沒有主權神聖這一概念,所以比較古代王朝領土首先得確定標準。



準確的說,明清兩朝的領土,更合適的稱呼是勢力範圍,是指可以臣服的土地,不一定是派遣官員管轄,

許多都是名義上冊封地方實力派一個官員,實際上地方事務朝廷是管轄不了的。



所以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明清土地實際差不多。只是清朝有個優勢在於,東北是滿清的發家地,而蒙古是滿清的合夥人,滿蒙兼併了明朝這個公司,驅逐了漢人管理層。這就好比討論兼併後的公司比之前大一樣,這種比較沒啥意義。



其實蒙古和東北,按照古代標準也可以算明朝土地。蒙古黃金家族的俺答汗,被明朝冊封為順義王,而滿清主體的建州女真,是明朝建州衛下軍人,女真族長世襲建州衛指揮使,直到努爾哈赤叛明後,建州衛體制才廢除



以實際佔領、夠建立穩定的統治為標準,明清兩代更是大相徑庭,主要是關內十八省。滿清對東北地區只能說是佔領,實際並沒有建立有效的統治,甚至連闖關東的人都攔不住。



清朝有個優勢在於,明末開始對內地土司開始小規模改土歸流,即以朝廷任命的流官取代世襲土官,

到了清朝了明朝的示範,推動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將重慶、四川、雲貴、湖北等地的徹底納入朝廷管轄之內。




所以明清兩朝對比,滿清對內地十八省統治的深度要大於明朝,消滅了不少內地土皇帝,在新疆地區首次建省,邁開穩定治理西域的第一步。蒙古作為滿清的合夥人和明朝冊封的蒙古王爺,這兩者並沒有高低之分



在東北地區,明朝冊封的建州衛反了明朝,清朝冊封的東北官僚反了清,這兩者究竟區別多大,可自行體會。而在西藏地區,明清兩朝都是隔靴搔癢的統治,被內地土司的力度都不如。



關於明清土地問題,很多人喜歡拿全盛時期的清朝對比沒落時期的明朝,這是很容易犯錯誤的。要知道,滿清領土最小時,是辛亥革命後,實際統治土地僅為紫禁宮。



所以如果按照統一標準,明朝確實不如清,但也的確談的上大。前文中說了,你的公司被兼併,再談公司大不大,跟你有多大關係?

明粉若跟清粉談領土問題,這就像你老婆被土匪搶了,你卻比較你家和土匪家誰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