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爲什麼放走敦刻爾克灘頭30多萬英法聯軍?

古今說史


一、34萬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經過。

1940年5月10日,、部隊為先鋒,對荷蘭、比利時、法國展開閃電戰,5月20日晚,勢如破竹的德裝甲師攻佔松姆河口的阿布維爾。24號向英吉利海峽推進的古德里安部隊又疾速攻佔布倫港口、包圍加萊港口,進抵格臘夫林,至此比利時、法國軍隊和英國遠征軍大約四十萬人,被三面圍困在格臘夫林與敦刻爾克之間狹小的三角地帶。前有大海,後有追兵,被圍聯軍突圍沒戲,唯一逃路是由敦刻爾克從海上撤退。德裝甲部隊可望見敦刻爾克,並已沿運河一線擺開陣式,準備對英法聯軍大屠殺。

瀕臨絕境的聯軍已在德軍砧板上的魚肉。誰知5月24日晚,德統帥部卻下令坦克部隊不準前進,直到二十六日夜。英軍當晚執行“發電機計劃”,從本土緊急動只850餘艘各類船隻,開始大撤退,直到六月四日凌晨,在德軍眼皮底下撤出34萬大軍,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該聯軍後成為諾曼底登陸的英法主力。

希特勒為什麼會發出這等貌似弱智的命令呢?原因如下:

一、希特勒接受了前線將領倫斯德的建議,裝甲部隊另有他用,同時考慮盟軍陷入的袋形地帶如果太小,不利於坦克行動,還會妨礙空軍行動。

倫斯德在5日24日建議:裝甲師停在運河一線,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希特勒聽從了,認為:德國裝甲部隊應當保存實力,留待進攻松姆河南的法國,並說盟軍陷入的袋形地帶太狹窄,不適合坦克制活動,霸王硬上弓會造成坦克大損失,還會妨礙戈林的空軍行動,所以要等待步兵的到來。

二、希特勒想替英國邱吉爾保住一張老臉,以促進德英議和。

何以為證?後來希特勒派副元首赫斯隻身飛往英國謀求議和。

三、希特勒不希望陸軍獨佔曠世之功,又過分相信戈林的保證,迷信德空軍“斯圖卡”轟炸機的威力,接受了出身納粹的空軍司令戈林的建議,專用空軍解決被圍盟軍。

希特勒不傻,他之所以接受建議,一來是想避免了德裝甲部隊的冒險;二來元首過分相信戈林、迷信“斯圖卡”轟炸機的威力;三是想藉此空軍空前勝利,來提高元首和納粹黨的威望。

四、希特勒不願意德蘭德斯日耳曼人聚居區成為焦土。

德軍給英法聯軍預設的屠宰場是日耳曼人聚居區,居民中納粹黨的鐵桿粉絲多,他們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準備把佛蘭德斯打造成納粹黨的根據地,一旦殲滅戰打響,此地將變成一片焦土。

結果因為天氣原因,能見度太差,英空軍全力拼殺,戈林空軍未能如願。地面上直到二十六號夜,希特勒才下令裝甲部隊向敦刻爾克全力挺進,這兩天被圍英法聯軍早已構築了穩固的防線,聯軍一邊抵禦,一邊腳底抹油,從海里開溜!

我是蒼茫大地,望文友們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德軍當時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向敦刻爾克逼近,最近的坦克離港口僅10英里,但是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的命令。這一命令被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的干涉軍事指揮的最愚蠢的命令。

但是,這一命令是有希特勒的考慮的,責任不在他一個人身上。首先德軍判斷英法軍隊已成甕中之鱉,短期內無法組織龐大的船隻撤退到英國本土。再者德軍要保存當時的裝甲部隊實力,以應對下一步作戰行動。加之敦刻爾克遍地沼澤和窪地,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希特勒當時應該是有貓嬉老鼠的心態,也有促使英法聯軍投降的心態,達到不戰而勝。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可以讓空軍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其次,聯軍的反擊也加重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步兵此時還落後很遠。希特勒當時是採納了倫斯德司令的建議,考慮讓裝甲部隊保存下來,留待進攻松姆河以南的法軍使用。當然也有說法是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和英國媾和。

當時A集團軍應該截斷英法聯軍的退路,卻被命令停止。B集團軍群壓迫英法聯軍向敦刻爾克撤退。接到停止命令的是A集團軍群。B集團軍群接到的13號指令還是儘快消滅包圍圈中的英法荷比聯軍。這個結果就是讓聯軍為了生存加強了防禦陣地,而截斷退路的A集團軍群為保存實力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聯軍,這就給了聯軍喘息撤退的機會。所以雖然5月27日,德軍恢復了攻勢,但聯軍的防線已經被組織起來,而難以突破。所以當時的戰場瞬息萬變,古德里安的回憶裡也提到24日他的部隊並沒有停止攻擊,而阻擊的英軍一直堅持到26日下午16點45分才投降。而當時,希特勒已下令恢復攻擊,所以停止命令究竟對此次行動造成多大影響,還有諸多說法。


shijude


我是軍事妹子,軍事上無法一口吃下,情理上放你們一馬,回去給丘吉爾說趕緊投降......

首先,希特勒並不是放走了在敦刻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而是在殲滅英法聯軍的時間和時機上的把握上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希特勒作為一個一戰的士兵,深知天氣對部隊的影響,而當時正值歐洲多雨天氣,前線也有報道部隊行動不便。所以希特勒考慮到要穩打穩進,所以沒有貿然發起對敦刻爾克的進攻。這才放走了30萬英法聯軍。

圖為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

並且需要提及的是,此時德國的主力部隊正在向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城市奔襲以儘快的迫使法國戰敗投降,所以在敦刻爾克的德軍部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而且對敦刻爾克發動進攻時已經沒有希望的英法聯軍肯定會拼死一搏。為此,德國才沒有直接發起對敦刻爾克的攻擊。

圖為後續進入敦刻爾克的德軍部隊

而且,在當時德國進攻英國的計劃上有很多漏洞,由於是如何面對英國海軍登陸英國本土就成了德國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所以德國一直都希望和英國達成單方面停戰協定,而這時,假如放在敦刻爾克的英軍一馬,也許可以向英國表示德國單方面和談的誠意。然而,英國明顯並沒有買賬,遠征軍返回英國後立刻就籌備起了對德國軍隊的應對工作,假如希特勒能選擇以俘虜遠征軍作為“和談”籌碼,也許成功率會更高,德國也不需要兩面作戰,俾斯麥號也就不會被擊沉了。

圖為英國遠征軍返回倫敦

而德國當時之所以不俘虜遠征軍,可以和當時歐洲的“紳士”情節有很大的關聯。德國可能認為,將英國遠征軍放回後英國會“感恩戴德”的和德國冰釋前嫌並且結為盟友。然而英國不是法國,丘吉爾也不是張伯倫,將英國遠征軍放虎歸山對德國來說也許是送人情,而英國卻會以此作為自己反擊的資本。


軍事新觀察


我是毒刺劍客,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關於希特勒放走30多萬英法聯軍的說法不對,不是希特勒放走,而是英法聯軍勝利逃走了。敦刻爾克勝利大逃亡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指揮閃擊法國戰役時,擺在希特勒面前的是一張十年前的舊地圖,地圖上顯示敦刻爾克地區是一片沼澤地,非常不利於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召開和推進,希特勒因此犯難了。

第二,就在希特勒犯難的時候,納粹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站了出來,戈林是個根本不懂空軍的人,戰略戰術眼光都非常一般,能成為納粹二號人物是因為戈林特別忠於希特勒。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只需要空軍就能消滅擁擠再敦刻爾克的殘敵。作為正在犯難的希特勒來講,戈林的保證簡直是來的恰到好處,於是,希特勒下令陸軍停止進攻,由空軍出動實施打擊。

第三,天氣原因。戈林倒也賣力氣,納粹空軍瘋狂出動,反覆轟炸敦刻爾克,可問題是,連續幾天的陰雨天氣,空軍根本無法出動,英法軍隊趁著這個當口撤走不少人,等天氣轉晴,德國空軍終於可以出動時,敦刻爾克大撤退已經完成大半。



所以,多種原因導致敦刻爾克大撤退基本成功,就這一點來講,不能算是希特勒的敗筆,只能說天時地利人和都站在了聯軍這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