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案”可翻嗎?

在羅貫中的筆下,魏延雖“面如重棗,目若朗星”,卻是一位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還曾借孫權之口,說魏延“勇有餘,用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為了鑄成鐵案,羅貫中將這一點貫穿《三國演義》之中,最後讓“謀反”成為了事實。

魏延有“案”可翻嗎?

歷史上的魏延,據《三國志》等有關史料可知,是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他忠於蜀漢,“數有戰功”。劉備攻取漢中後,力排眾議,把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了魏延。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獻計從子午谷出奇兵,雖未見納,仍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勳。然而,具體原因是否如《三國演義》所言“謀反”呢?根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和《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注引《魏略》所記:楊儀與魏延平時就“不和”,魏延攝行軍事,楊儀懼怕魏延加害自己,於是“張言”說魏延想“舉眾北附”,遂率眾進攻魏延。可見,魏延根本沒有謀反叛蜀,他的被殺,完是楊儀造成的。

魏延沒有謀反,卻被楊儀殺害,還由於《三國演義》說他長有“反骨”而背上了反賊的惡名,千古遭人唾罵。那麼,魏延是否有冤可申、有案可翻呢?

魏延有“案”可翻嗎?

多數人認為魏延死得太冤枉,主張翻案。論者都充分肯定魏延是蜀漢唯一的一員超群絕倫的上將,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對蜀漢政權忠心不二,說他頭上長有“反骨”,那是小說家的無稽之談;他的“子午谷奇謀”,是唯一可能使北伐成功的戰略方案;諸葛亮死後,魏延舉兵“鬧事”,是針對楊儀而不是謀反。

問題是否如此簡單呢?

近年有人撰文認為:作為歷史人物的魏延確有一些“劣跡”,但是總的說來他是一位吡吒風雲的蜀漢大將,曾經為蜀漢政權出過大力。而根據他的一些“劣跡”敷衍而成的文學藝術形象,卻自始至終是個“壞人”,這與歷史事實有很大出入。文學藝術形象不應影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諸葛亮死後針對暢儀的“鬧事”,無論如何看待,魏延本人還是有很大錯誤的,因而不應為魏延過分粉飾;雖然他“鬧事”不是要北降曹魏,但“鬧事”的性質和後果卻的確是對蜀漢的“背叛”和採取了“作對行動”。因而他的被殺實際上是咎由自取,不應認為是“冤死”,也無“案”可翻。

魏延有“案”可翻嗎?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據《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記載:楊儀既受諸葛丞相重託,又斬殺了“叛將”魏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諸葛)亮秉政”。誰知,丞相要職卻被蔣琬佔據。蔣琬主事後,楊儀被削職削權,“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這一切是楊儀無法接受的,所以當費諱去看望他時,他竟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費諱聽罷大驚,密告後主,楊議因此下獄。楊儀是魏延案中與魏延對立的主角,以上記述至少透出這樣兩個信息:

其一,魏延與楊儀“鬧事”乃是平日矛盾所致,魏延絕無“反叛”之心,楊儀反而才是個思想意志薄弱者。

其二,後主劉禪、丞相蔣琬將楊儀削職削權以至下獄,表明蜀漢當局是過問處理過魏延案的。楊儀的處治結果,表明朝廷可能已為魏延昭雪平反了。

魏延有“案”可翻嗎?

很久以來,不少人都在思考這一問題,可惜史籍缺乏,一直沒有正確的結果。魏延是否被冤枉了呢?我們傾向認為在魏延身死不久,朝廷即已為其平反昭雪了,魏延案的官司可以休庭結案了。但是,對以下兩個問題還有必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其一,如果漢中石馬遺址系蔣琬等人撥亂反正,為魏延昭雪平反的歷史見證不誤的話,還應尋找可信的歷史記載,以使其說更令人信服。

其二,王行儉《南鄭縣誌》說石馬遺址是蔣琬為魏延平反昭雪見證,只是一種可能性的推測、判斷。

你們怎麼看待呢?歡迎大家留言指正,喜歡點個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