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死的後起之秀-魏延

屈死的後起之秀-魏延

蜀漢群臣中來自荊州的人才,大多是在劉表主政時得不到重用而被劉備吸納的人物,其中的文臣以諸葛亮和龐統為代表,而武將中最突出的是黃忠和魏延。黃忠在劉備爭奪漢中時一戰成名,被劉備封為後將軍,與關羽、張飛、馬超並列;而年輕將軍魏延屬於後起之秀,他因軍事膽識與陣戰才能的逐漸顯露而被劉備看中並加以重用,其疆場上的勇猛善戰在諸葛亮伐魏時期得到進一步展現,但因用兵方式的分歧和個人性情的缺陷,他卻在與敵作戰的前線與同僚們發生誤會,屈死於戰友們的同謀陷害,留下了蜀國曆史上的一出重大冤案和後世之人空有的惋惜。

屈死的後起之秀-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湖南桐柏東)人。《三國志﹒魏延傳》記述,211年劉備入蜀時,魏延領著部曲跟從。部曲一般指軍隊編制中的基層單位,但最早也指地方豪強的私人武裝,這裡無論屬哪種情況,都是指魏延個人統領著數量不多的隊伍隨從劉備入蜀。史書上沒有出現他此前在荊州活動的任何信息,既沒有長沙救黃忠的事情,也沒有受到別人關於他腦骨不正常的指斥。魏延跟隨劉備入蜀後多次立有戰功,這些戰鬥應該發生在212年底劉備在葭萌關收編楊懷、高沛的部隊後佔領涪縣(今四川綿陽東)時,以及向南圍攻雒城(今四川廣漢北)期間與蜀將張任、冷苞、鄧賢等反覆交戰之時。攻克雒城的戰事持續了一年,軍師龐統陣亡於此,劉備為此從荊州調來了諸葛亮、張飛、趙雲率領的大量軍隊,這裡應該是打得非常艱苦,史書上沒有記錄荊州軍在雒城的具體戰鬥情節,只提到奪取了益州後因為魏延有突出的戰功,劉備提升他為牙門將軍,這屬於中等品級的軍官。

屈死的後起之秀-魏延

217年益州軍北上與曹魏爭奪漢中,魏延是隨軍參戰的將軍,劉備219年作了漢中王,他返回成都主持軍政前,需要選定一位將軍鎮守漢中,大家以為必定會選擇張飛,張飛心裡也覺得應該是自己,劉備卻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任他為漢中太守以留守漢中,任命公佈後全軍將士非常吃驚。劉備召集群臣聚會,他問魏延說:“現在把重任交給你,你後面有什麼打算?”魏延回答說:“如果曹操領著他的全部軍隊前來,我為大王抗拒;如果他派哪位將軍領著十萬軍隊前來,我為大王吞掉。”劉備覺得很滿意,將士們也很受鼓舞。221年劉備稱帝后,魏延被任為鎮北將軍,今四川綿陽梓潼某地尚有魏延祠及石碑,據說曾是魏延行軍時的駐營處,他當時一直在北方成功地保守著漢中。

魏延在後主劉禪繼位時被封都亭侯,幾年後諸葛亮來到漢中準備北伐,魏延在227年被改任督前部,前部先鋒將官,兼丞相司馬。丞相府原設有長史而無司馬一職,因為要專事用兵,所以設置司馬職務,主理軍事事務,同時任魏延為涼州刺史,當時蜀國只佔有涼州的武都(郡治在今甘肅西和縣西南)和陰平(治今甘肅文縣西北)兩郡部分地盤,涼州刺史屬於一種名義上的遙領職務。魏延自此結束了近十年的漢中太守之任,開始在諸葛亮的屬下領兵征戰。

228年諸葛亮首出祁山時制定出兵方案,魏延要求自領五千

屈死的後起之秀-魏延

兵馬從子午谷直抵長安,與諸葛亮自西進擊的大部隊在關中夾擊魏軍,試圖一舉平定咸陽以西地區,諸葛亮認為這一方案危險而不穩妥,否決了他兵出子午谷的方案。230年諸葛亮在城固赤坂(今陝西洋縣東)防禦曹真的部隊進攻時,曾派魏延領軍西入羌中(指羌族居住的地區,約今青海西藏及四川甘肅部分區域),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大戰於陽谿(約在今甘肅渭源縣東北),魏延大破郭淮的軍隊,得勝而還,被提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這是朝廷授給他戰場上殺伐犯軍令者的權力,同時封他為南鄭侯,南鄭即今漢中,這一爵位應該不低。在隨軍北伐的過程中,魏延幾次想與諸葛亮分兵進擊,但終歸沒有如願,他認為諸葛亮內心有怯,感嘆自己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屈死的後起之秀-魏延

魏延善待士卒,勇猛過人,生性又頗高傲,當時許多將領都謙讓迴避他,只有丞相長史楊儀不加忍讓,長史相當於丞相府的秘書長,他與魏延所任丞相司馬的事務可能有些交叉吧,兩人時常發生衝突,關係有如水火。234年二月,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大軍出了斜谷北口,諸葛亮駐軍五丈原,魏延作為前部先鋒,在距離諸葛亮軍營十里的地方安寨,當時諸葛亮已經生病,魏延有天夢見自己頭上長出了犄角,他詢問能夠占夢的趙直,趙直欺騙說:“麒麟有角但不使用,你夢見頭上有角,這是不用作戰而魏軍就能失敗的象徵。”但趙直返回大營後卻對其他人說:“角這個字,是刀下用;頭上用刀,是極兇的徵兆。”

到了這年八月,天氣已經入秋,諸葛亮的病情加重,他料到自己不久人世,遂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秘密商定了身後退軍的計劃,讓通知魏延斷後,並決定如果魏延不服從,大軍自行撤回。魏延在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到為大軍殿後撤歸的命令,他擅自領部眾搶先南行,企圖截斷大軍的返回之路,由此引發了蜀軍內部的衝突,魏延的部眾被煽動潰散,他與兒子等數人逃奔漢中,楊儀讓馬岱領兵將他們追上斬殺,旋被滅族。魏延被殺,蜀漢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將領,這是由諸葛亮臨死前做出的錯誤安排和商議事情的不當程序所導致,主要的責任在諸葛亮本人,但魏延自己的性格缺陷也為他自溺亡地提供了條件。當趙直、費禕、王平、馬岱、姜維和朝中蔣琬、董允都在危急時候結成團伙、不謀而合地對魏延設局作害時,無論如何都要看到他們為了設阱而結成團伙的原由,總是與被害人的某種作為脫不了干係。

屈死的後起之秀-魏延

可以看到,魏延在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不同主政者的手下享有不同的對待,而在伐魏戰場上,是作戰方式的不同導致了魏延與上司諸葛亮的意氣分爭,而他個人心性的耿直和高傲加深了相互間的分歧,由此也影響到他和同事間的和諧關係。現實生活中,不同領導人行事方式、個人經歷和胸懷性情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對同一下屬會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不同的評價,做出不同的使用。劉備是從戰場上拼打出來的領袖人物,加之本人的開拓性氣度,他對具有同樣經歷且軍事上常具出奇謀略的魏延就有更多的賞識;諸葛亮是從耕種讀書人而一下子走上領導崗位的,他更欣賞的是馬謖、楊儀等人,而對過於自負並敢於逆上的魏延有著不同的看法和使用,魏延在諸葛亮的手下是沒有威信的將軍,由此導致同僚們的消極性評價,他本人對這一境況一直沒有做出應有的矯正,使情況最終大大超出了預料的程度。在事情走到偶然危急的關頭,當所有的不利因素突然間互相疊加而所有當事人一時難辨清晰時,眾人的合力作用就導致了極兇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