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世界難題!“鐵路版”港珠澳大橋正式上馬

近日,中國鐵建對外發布消息,繼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又一項挑戰世界難題、突破科技壁壘的超級工程——甬(寧波)舟(山)鐵路已於近日全面啟動勘察設計,標誌著這條世界控制因素最複雜、越海橋隧工程技術難度最大的鐵路正式上馬。

挑战世界难题!“铁路版”港珠澳大桥正式上马

甬舟鐵路平面示意圖

其實,這條鐵路被稱為:港珠澳大橋孿生“鐵路版”。同港珠澳大橋一樣,全長77公里的甬舟鐵路主體工程也採用“橋+隧”組合方式,並將在這兩個領域更進一步刷新世界之最:全長16.2公里的金塘海底隧道,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高鐵隧道;主跨1488米的西堠門特大橋,將成為世界同類項目中跨度最大的公鐵合建大橋。

然而,二者不同之處在於,港珠澳大橋越海隧道全長6.7公里,屬於沉管公路隧道,而甬舟鐵路金塘隧道是鐵路盾構隧道,全長達到16.2公里,意味著全線的五分之一都將沉在東海海底。長度的簡單增加看似輕鬆,工程背後從量變到質變的難度跨越,則挑戰著科技極限。

義甬舟開放大通道是浙江省“十三五”時期規劃建設的重大戰略平臺之一,以寧波舟山港、義烏陸港、甬金高速、甬舟鐵路為支撐,建成集江、海、河、鐵路、公路、航空等六位一體的多式聯運綜合樞紐和以綠色、智能、安全為特徵的集疏運體系。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的建設,將義烏和舟山港連接起來。

挑战世界难题!“铁路版”港珠澳大桥正式上马

甬舟鐵路水道分佈圖

甬舟鐵路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西起寧波東站,經寧波市鄞州區、北侖區,至舟山市金塘島、冊子島及本島定海區,止於舟山(白泉),依次穿越金塘水道、西堠門水道、桃夭門水道和富翅門水道。

挑战世界难题!“铁路版”港珠澳大桥正式上马

西堠門橋樑效果圖

據甬舟鐵路總體設計負責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張超永介紹,甬舟鐵路設計時速250公里,是實現浙江省高鐵1小時交通圈的重大舉措,對加快舟山自貿區建設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建成後不但將結束舟山群島不通火車的歷史,而且從寧波到舟山只要30分鐘,從杭州到舟山只要80分鐘。同時,該項目的建設將使我國橋樑、隧道設計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從構想走向現實,甬舟鐵路一直備受關注,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穿越金塘水道段。記者瞭解到,前期研究過程中,對該段究竟採用橋樑還是隧道方式過海,業內爭議較大,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通過全方位比選,推薦並評審通過了公鐵分建的隧道方案。

挑战世界难题!“铁路版”港珠澳大桥正式上马

金塘水道海底公鐵隧道關係圖

該方案中,鐵路單洞隧道全長16.2公里,海底盾構段長10.87公里,無論從水下盾構隧道長度還是盾構橫斷面規模來看,都屬世界鐵路之最,開挖的每一米,都將伴隨著世界級難度的技術攻關。

和世界上已建成的部分著名水下隧道橫向對比,金塘海底隧道難度可見一斑。羅列一下:

第一,地質條件差。國內已建的廣深港獅子洋隧道(中國第一條海底高鐵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中國大陸第二條海底隧道),海中段均位於岩層,而甬舟鐵路隧道海中段位於岩土複合地層,國內尚無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施工經驗。

第二,水壓超高。港珠澳大橋隧道沉管埋入40多米海底,相當於要頂住近10層樓深的海水壓力,甬舟鐵路金塘盾構隧道最大埋深達到78米,承受的海水壓力更高。曾因高水壓創造當時大直徑盾構隧道紀錄的南京長江隧道,一個指甲蓋面積大小的隧道就要承受6.5公斤水壓力,而金塘隧道同等面積要承受7.8公斤壓力。

第三,防災救援難度大。英吉利海峽隧道、廣深港獅子洋隧道等隧道,採用一條線路、兩個隧洞設計,一旦出現災情事故,可利用兩個隧洞互相疏散。金塘隧道則採用單洞設計,且海中段長約9公里,無法設置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對隧道內的防災救援設計難度極大,要求極高。

第四,海中對接難度大。金塘隧道採用兩頭盾構掘進,中途對接貫通的模式建設,寧波側的盾構機掘進長度約4920米,金塘側盾構機掘進長度約5950米,總掘進長度比廣深港獅子洋隧道多出了近2000米,盾構長距離相向掘進、海中對接、洞內解體,對接精度要求更高,技術更復雜,拆機與運輸更困難。

第五,複合地層高水壓長距離掘進難度大。強度極高的破巖好比“鑽石層”,粘粉粒含量高的地層好比“年糕團”,軟硬不均的地層一方面快速磨損盾構機的刀具,另一方面又結成泥餅貼在刀盤上,大大增加了大直徑、長距離、高水壓更換刀具的風險和施工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