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當自己也看一遍(純手打3)

「連載」華杉講透孫子兵法-當自己也看一遍(純手打3)

第一章

計篇第一

《孫子兵法》的價值觀

我們讀《孫子兵法》,往往第一個字就讀偏了,偏得很深刻,是價值觀的偏差。這第一個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計篇》的“計”字。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甚至併為一本書,叫《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計的“計”,是奇謀巧計,陰謀詭計;《孫子兵法》的計,不是用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講計算,不是講計謀。

為什麼說把“計”理解為奇謀巧計,是價值觀問題?因為那是人性的弱點,貪巧求速,總想設個奇謀巧計就搞定了。這恰恰是孫子反對的。《孫子兵法》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是講實力決勝的書。

孫子的“計”,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計”,是計算實力對比,對比計算的科目有五項,叫“五事七計”。

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就是比較敵我雙方的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孫子的計,相當於咱們現代管理學講的SWOT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

計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知勝。比較這五個方面、七個科目,在戰前就能判斷勝負。計算比較後,就知道有沒有勝算。

杜牧註解說:計,算也。曰:計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於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後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後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為篇首耳。

杜牧此注,高屋建瓴,精準明白。

通過計算定勝負,勝了才打,這就叫勝算。沒有勝算,那就不要興師動眾。這就是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後戰。我稱之為“贏了再打”。

中國歷史上誰最會用計呢?一說計,就想到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的計,恰恰是奇謀巧計的計,不是“五事七計”的計。用孫子的“五事七計”去衡量,諸葛亮就不及格。道、天、地、將、法,他哪一條SWOT分析能勝過魏國?但他為了一個夢想,一個情結,興師動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勞民傷財,屍橫遍野。他要做的事,是唯有冒險,以僥倖才能成功的事,偏他又是天下第一謹慎之人,不打無把握之仗,一看不行就撤兵。那當初又何必發兵呢?

所以諸葛亮之計,計得糊塗。

那為什麼在民間諸葛亮那麼有名,人人喜愛呢?因為有故事。奇謀巧計,就有精彩故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

而真正的戰略,真正的勝戰,看上去往往平淡無奇,是沒有故事的。

《孫子兵法》也專文強調了這一點,所謂“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諸葛亮是上下五千年智名第一,不過在他出生之前七百年,孫子就說了,“善戰者無智名”,有智名的都不是善戰者。善戰者打的仗,都是看似平淡無奇,沒故事,這也是我們學習《孫子兵法》,重點要學的。於外行看上去,一點熱鬧也沒有的地方,看到內行的大門道,學到內行的真本事。

孫子的敬畏心

孫子兵法不是戰法,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是不戰而勝之法;不是戰而後勝之法,是先勝而後戰之法。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華杉講解

孫子說,軍事是國家大事,生死存亡繫於此,不可輕舉,一定要仔細省察呀!

孫子和孔子,都把敬畏心提到了首要的高度。儒家中庸之道,講究“戒慎戒懼”: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隨時警醒省察自己,還有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沒注意的地方。孫子則把軍事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本質提到兵法之首。

《孫子兵法》講究的是“不戰”,而不是戰。把孫子說的都做到了,就沒有戰了,就“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所以,與其說《孫子兵法》研究的是戰法,不如說他研究的是不戰之法。孫子與伍子胥同朝為將,伍子胥留下很多精彩的故事,而孫子的經歷卻很模糊。

《孫子兵法》有言:“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勝於易勝也。”孫子之勝,都是先勝於廟堂,而不是奪勝於戰場,從出發點上,就輕視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戰先勝,不戰而勝。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敬畏心,僅對手握重兵的軍事家有警示意義嗎?非也,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義。

比如企業的經營活動,可以說一舉一動都是“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譭譽忠奸”。一個舉措下去的時候,短期可能看不出什麼影響,但只要你錯了,它總會反映出來懲罰你。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這一份敬畏心,責任心,認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是對自己,對家庭,對公司,對客戶,對他人,對社會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那可挽救多少財產生命!

我的崗位,就是死生之地。我的舉措,關係存亡之道。希望每個人都有這個敬畏心和責任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