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物簡史》連載——磬聲回“想” 傾訴千載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磬聲回“想” 傾訴千載

夏朝是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延續四百餘年,約在公元前16世紀被商所滅。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是中國第一個保留文字記載的王朝,在文化、青銅冶煉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水平。夏商器物特徵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器物造型、紋飾多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種獰厲威嚴之美。

青銅器是夏商時期生產力的主要代表。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青銅片和小件青銅器。夏朝時,工匠們已有能力鑄造複雜青銅器,有爵、角、盂、鼎、戈、箭鏃等。鑄造方法為合範式,並具備了鑲嵌綠松石技術。器物紋樣有獸面紋、乳丁紋、雲紋等。雖然此時的青銅器在造型和質地方面較為單薄和粗糙,但開闢了我國青銅冶鑄業先河,為商周青銅器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商朝晚期工匠已經可以熟練的使用分鑄法,即把青銅器分為幾個部分冶鑄,然後再進行鑄接。但總體上,商朝青銅器的冶鑄方法多為直接範鑄,具體步驟為:

1.用泥土先製作一個銅器的基本形狀並刻畫紋飾。

2.翻範,把細泥土貼按在泥模表面,使泥模形狀和紋飾反印在細泥上,晾乾為泥片。

3.合範,將泥片燒製成陶範,這樣更加堅硬不易變形。將陶範拼合,作為青銅器外側,稱為“外範”。把翻範用的泥模削薄,製成青銅器內側,稱為“內範”。內外範合成一體,二者的間距即為青銅器厚度。

4.將銅液注入陶範空隙中,凝固後,打碎陶範,即得青銅器。然後對其進行打磨和整修。由此可知,陶範是一次性用品,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器,故世間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陶範青銅器。

商朝後期青銅器的種類增多,有生活用器、禮器、兵器、樂器,甚至是車馬器等,大型的熔爐直徑可達八十釐米。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磬聲回“想” 傾訴千載

夏 鑲嵌十字紋方鉞 上海博物館藏

器物示例:鑲嵌十字紋方鉞,通長35.6釐米,刃寬33.2釐米,厚0.9釐米。鉞是古代用於殺戮的刑具,該方鉞大而重,不便於使用,且器身鑲嵌綠松石,應是禮器。該器方形平刃,刃上部有兩方孔,似用於捆紮皮條。器物中心有一圓孔,周圍鑲嵌六組綠松石十字紋,紋飾較為特殊。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磬聲回“想” 傾訴千載

商 龍形觥 山西博物院藏

器物示例:龍形觥(gōng),高19釐米,通長43釐米,寬13.4釐米。這件青銅器堪稱國寶級文物,造型獨特,紋飾奇絕。其長腹弧鼓,後部直平,背為弧形銅蓋,內有橫榫可與器身扣合。銅蓋中央有一蘑菇形鈕,器身兩側附有兩對貫耳,可把龍形觥吊置起於火上,器身另一端有口可散蒸汽,底部有矮圈足,又可平穩置於地面。

獸首狀的一端,鼻翼、雙目凸起,獸口齜牙咧嘴,顯示出猙獰的兇狠狀。紋飾以龍、蛇為主體紋樣,結合旋渦紋、幾何紋等其它紋飾,種類繁多。充分顯示了商朝貴族驕奢淫逸,酗酒成風之態。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磬聲回“想” 傾訴千載

商 後母戊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器物示例:後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此器物曾名“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運,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當年村民鋸下一隻鼎耳,由於歷史原因無法找到,如今所見鼎耳是補鑄品,為一大遺憾。新中國成立後,此鼎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即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器器身呈長方形,口沿較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身四轉角處均有扉稜,下有四足。器身以雲雷紋為地,耳飾浮雕魚紋,外側有雙虎食人首紋,腹、足飾饕餮紋。腹部內壁有“後母戊”銘,為商王母親廟號。

商朝青銅器是商朝禮制的重要載體和物化體現形式,反映著商朝禮制的各方面內容。後母戊鼎是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水平,是商朝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據檢測發現,此鼎含銅84.77%、鉛2.79%、錫11.64%,基本符合《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青銅文明的傳承脈絡可見一斑。

西周是青銅器發展的重要階段,器型多樣、紋飾規整,器物銘文字數逐漸增加,出現了長篇銘文。這一時期,青銅器鑄造已頗為規範,銅礦採冶環節明確,分為探礦、開採、選礦、冶煉等多個步驟。

時至今日,人們對夏朝的認識仍十分有限,對於夏人是如何生活、如何認識“美”的知之甚少。商朝人嗜占卜與人殉,尊神而又敬鬼,其精美器物不僅是財富權利的體現,也是溝通天地、聯絡神人、震懾平民的法器。因而器物造型與紋飾逐漸變得威嚴詭異,既體現著宗法制度,又表現著信仰和思想。夏商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開端,處於中華文明的前期,其器物、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都呈現出一種生機盎然的成長之態。

連載中,敬請期待……

節選自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編著出版《藝術品鑑定叢書-中國器物簡史》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磬聲回“想” 傾訴千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