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2、3)

楊清江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時 間:2014年4月11日

參加者:楊清江、陳鵬鵬、王贊成、李嵐

是日天氣晴朗,春光明媚。約近9點,在豐州武榮坊前公路畔接王贊成上車,一起前往燕山村訪問黃氏家廟。

燕山村在豐州城之西,為燕山黃氏發祥聚居之地,舊時十分繁華,商貿中心十字街就在這一帶。十字街由南北頂街、下街和東西西門街、下布街交叉組成。燕山黃氏家廟坐落在十字街下街之左,坐西面東。其祠十分宏大,建築面積709平方米,面闊五開間,前後四落,計有102柱,人稱“百柱廟”。大門佈滿精美的木石雕飾,氣派十足。門匾“黃氏家廟”,有兩副門聯,一曰:“祖孫父子兄弟連登科第,詩書易禮春秋備選經魁”,二曰:“身出燕國蒞榮州括收南北地天氣,廟枕獅山瞻太乙長掇東西日月光”,豪氣沖天。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2、3)

祠堂正廳中奉始祖忠勇公答喇真像,其上高懸一巨匾,曰:“欽命 總憲兵使 始祖司令忠勇公諱真,元世祖庚辰進士,官仕武榮州,經管福、興、泉、漳等地,進階福、廣、浙司令,即同中書令。八世孫河清、養蒙拜立。”

祠宇初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擴建為三開間三進深。以後的歷代均有修葺維護。

祠廟舊物有明太常寺少卿黃河清撰寫的《黃氏始祖祠堂碑記》、《黃氏祭田碑記》二方。前者立於正廳左壁,高247釐米,寬92釐米;後者為斷碑,偃臥於廳事右後角落。兩碑原應相向而立,碑座尚存。

正廳左右兩壁,佈列燕山黃氏歷代著名人物名錶,龍騰虎躍,流星趕月,煌煌大觀。

燕山黃氏至今已傳三十餘世,繁衍於海內外的裔孫數十萬人,分佈於南安、泉州、福州、廈門、漳州、江西、廣西、北京和臺灣、香港、澳門及美國、加拿大、東南亞各國。黃氏家廟已成為其海內外宗親尋根謁祖、懇親聯誼的精神紐帶。

我們還同燕山黃氏家廟管委會黃哲景、黃愛國等老人座談。他們對我們的踏勘活動表示支持,答應為我們打拓兩方古碑刻提供方便;他們還為我們提供《燕山黃氏家廟》及部分歷代黃氏人物表的文字資料。座談中,他們介紹了十字街昔日的繁榮,說過去這一帶有13間典當行,6家藥店,一家由教會創辦的醫院。他們還有復建南安縣城牆想法,而且相當強烈。

我們回贈他們《南安古城資料小集》和2014年3月25日《南安古城踏勘日記》。

黃氏家廟之左為黃氏十房七世小宗祠,十房七世對面為賜珠堂,為黃氏八房小宗。它們與附近五房三世、十房三世等祠宇組成燕山黃氏宗祠建築群。

十房七世小宗又稱“玩槐堂”,為太常少卿黃河清出生地。五開間,山川脊,中脊中間堆飾雙獅戲球,中脊及左右脊有龍吻兩對,顯示其宗科第興盛。門聯抄錄兩對:

一祖五宗堂宇桂香冉冉;十枝七葉槐庭廟蔭森森。

選賢能薦英才心存社稷;建石亭築水圳澤及鄉鄰。

賜珠堂為大三開間,門聯為“賜姓溯元時忠臣啟後;珠光傳盛事孝子流馨。”

10點20分,我們告別黃氏諸老,到豐州鎮政府,拜訪負責宣傳的陳石玉同志。陳石玉十分健談,熱情洋溢、滔滔不絕地為我們介紹情況。

我們要求鎮政府能支持我們的踏勘活動,為我們蒐集和打拓南安古城內的碑刻提供方便。陳石玉十分爽快,一口答應。末了,我們也送給陳宣委一些有關南安古城的資料。

(三)

時 間:2014年4月18日

參加者:楊清江、陳鵬鵬、王贊成、李嵐

是日,我們事先計劃考察南安古城內城遺址遺蹟。所謂“內城”,即衙城也,圍護縣署機關之垣牆。

8點50分,我們驅車經武榮大牌坊,沿前街北上,穿過舊縣署的“儀門”、“正堂”,直達內署廨舍(今為供銷社的“布店相館”),右轉入元妙觀。

元妙觀,俗稱“天公宮”、“天壇”,舊在潘山,近年塌毀。2009年擇城隍廟之右新建。觀建於高臺之上,前為拜亭,後為正殿,中祀三清神像。臺前一亭,中懸大鐘。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2、3)

接著,我們由元妙觀轉入城隍廟。

城隍廟舊在縣署之左。接待我們的是廟宇執事、泉州市老市長王今生的侄兒王建南先生,今年78歲,家就在城隍廟附近的山仔后,孩提時經常在廟中玩耍,對廟宇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瞭如指掌。1990年代,南安城隍廟復建,他積極參與。復建後,他和其他熱心人一起參加廟宇的管理工作。

王建南老人帶我們參觀。先是看大殿兩壁古碑,左為明天啟三年六月解元李光縉所撰《重修南安縣城隍廟記》,碑高215釐米,寬98釐米;右為弘治七年《重建城隍廟記》。弘治碑碑面品相不佳,至今未見有人抄錄整理。大殿前庭兩邊又有嘉靖五年《重建城隍廟記》、嘉靖二十八年河南參政王慎中《重修南安縣秩祀壇廟記》(碑高234釐米、寬90釐米)、隆慶四年會元、吏部郎中傅夏器《重修城隍廟記》,還有一方為當代龍巖市委書記黃曉炎撰寫的修廟碑記。

城隍廟規模宏大,規制完備,建築群由照牆、山門、戲臺、前殿、兩廡、拜亭、大殿、後堂組成,工藝精湛,廟貌雄傑。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

廟中城隍、閻君、二十四司、護法神將四大金剛等神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大殿、前殿三對輝綠岩蟠龍石柱;兩廡二十四孝故事彩色透雕;廟中石柱刊刻諸多懲惡揚善充滿哲理的聯語;山門“蒼龍教子”、“虎嘯山林”青石浮雕,秦瓊、尉遲恭、鍾馗、溫嶠、神荼、鬱壘彩繪門神雕像,無不洋溢著東亞文化之都的文化氣息。

王建南介紹,故老相傳,此地初唐為郡之東嶽廟,後郡徙泉州,東嶽廟隨移。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於此創建城隍廟,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福建最早的城隍廟之一。歷代屢經修葺,於今更加雄偉壯觀。

站在山門朝南看,自山門外至照牆,城隍口街兩側民居輻輳,右側有林氏祖厝,左側有明陳履貞進士第。

一行人出城隍廟西大門,右轉由廟後至縣后街,開始環內城踏勘之旅。

縣后街東西走向,沿街北側門牌標示地名為“山仔后”,其12號為傳統古民居,三開間,大門凹壽,前後兩落。西側相近也有一棟式樣相仿的民居。在後一棟民居的南側,王贊成指示說,此處以前是縣衙的後門。過“後門”不三兩步,王贊成又說,此處路中舊時曾設置隘門。

接著往西穿過1990年代開闢的豐環路。豐環路與縣后街交叉路的西北隅是豐州醫院,解放前是基督教會的教堂和醫院,地名“林厝池”。後來教堂南移,醫院擴大。

豐州醫院的對面是豐州電影院。電影院前有一片廣場,榕蔭森森,遮天蔽日。東側是供銷社倉庫的牆體。王贊成告訴我們,供銷社倉庫的牆基是縣署公廨的牆根,南北走向,現在仍保留一大段。縣署舊築遺留的構件、部件,如石砛、踏階、礎石等散落在電影院周圍,廣場榕樹下有一些砛石搭成石凳,供人憇息。

這一帶舊稱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就在縣署內,即供銷社倉庫一帶。後來紀念堂被日本飛機炸燬,公園也日漸冷落。

豐州電影院建於1969年,1974年落成,有1200人坐位,是豐州鎮區居民休閒娛樂的地方,每逢週末或有新電影片放映,這裡人群熙來攘往,轂擊肩摩,十分熱鬧。

出豐州電影院繼續沿縣后街往西走,左轉入吏房路。吏房路南北走向。路北右側門牌“豐州村燕山355”為“明榮流芳”黃氏人家,是民國一律師(民間稱為“訟師”)的宅居。

行進中,見道左牆邊遺一石刻,如意紋飾,順記及此。

至井頭巷,轉折向東。井頭巷為南安古城十字街之東段,是一條韻味十足的古巷。巷道地面為石板鋪就,光滑如砥,兩旁大多是傳統古民居。

井頭巷8號對面有一口井,井盤蒼古,雙孔。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2、3)

再往東行,在一陳宅屋後又有一口井,旁有石碑,文曰:“邑父母丘侯重鑿新井 武榮耆老仰德立石 甘棠新井 隆慶庚午年孟春 正月吉旦書 督工老人陳深。”其左即西龍鬚巷。據《南安文化叢書·南安碑刻·井碑》“說明”雲:“堪輿家稱二巷為龍鬚,雙井為龍眼,肖形取象。兩井已沒。邱侯宰南邑,尋二巷故址而闢之。”

西龍鬚巷對面王贊成稱之為“捕署口”,有一土地公宮在建。因資金不敷,主事者於地攤上募緣。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2、3)

繼續東行,穿越前街,入民生路。此地門牌又稱為“豐州村南門東片”。

我們在民生路中段找到東龍鬚巷,其石刻嵌在巷道對面的石壁上,西畔有井,即為東龍鬚井。其東有巷道稱為井源巷。巷名石刻,附近居民指稱置於一小巷中的磚瓦堆下。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2、3)

東行至民生路與縣司館路相接處,轉折北上,為長源巷。此巷狹窄幽長,一路右側均為石築牆基,基礎雄厚,王贊成以為是內城舊基。又此巷一路路面緩緩上升。路上,見右側有一人家,門匾標示“湖山傳芳”,當地居民稱之為湖亭陳氏,先祖明代由石獅龜湖遷來。

約行一半,有數級臺階交通上下,王贊成說,此處人稱“九層砛腳”,其右側前方就是城隍廟的照牆。“九層砛腳”斜對面有一條巷道,為縣城東街。繼續向北,又有一巷道與東街平行者為公館巷。公館巷的對面,有一小路,通往城隍廟的山門。

走到坡頂,即是縣后街和東后街的交接處,左轉為縣后街,右轉為東后街。此地舊時曾設置一隘門,地名“隘門頭”。

隘門頭往西,其左上方就是城隍廟的後牆,牆上有榜書“無量天尊”四大字。

至此,我們循古城內城垣牆行經之地走了一圈。

我們又從供銷社的“布店相館”走到縣署的“儀門”,入豐州小學校園內考察豐州書院。

豐州書院,據民國《南安縣誌》卷之四營建志之一記載:“豐州書院,在縣署東,即縣丞廢署。清乾隆二十年,知縣鄒召南改建。中為講堂,後祀朱子,旁設學舍,延師集生徒肆業其中。……嘉慶間傾圮,邑人同知陳俊、武舉黃駉重修。咸豐七年,永春土匪林俊竄擾入城,加以城內外械鬥,書院毀為平地。光緒元年,知縣程鵬偕邑士葉應祥……等募資重建,並拓東西廊為考棚,……甲辰三十年廢科舉,改書院為學堂。乙卯年知事馬振理……增廣宿舍,設立中學堂,並附小學。”

1950年代,改為豐州公社社址。1984年拆建為豐州中心小學。

又記載,舊書院進深五落,兩廂為課堂,總面積1288平方米。後來僅保留一小部份作為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兩廂倒塌,2006年富春旅居印尼僑裔陳榮山、陳榮義昆仲捐資翻建。2007年10竣工。

今豐州書院為現代仿古建築,凡三落,即院門、講堂、拜亭。舊時遺物則唯清知縣鄒召南《新建豐州書院碑記》(長264釐米、寬99釐米)與伍煒《豐州書院膏火碑記》(長262釐米、寬99釐米)二方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