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6、7)

時 間:2014年6月6日

參加者:楊清江、陳鵬鵬、王贊成、李嵐

五月份頻繁降雨,致使踏勘活動中斷。是日,雖然滿天雲情雨意,但仍決意出行。

因為南安縣城隍誕辰,廟中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小車進不去,只好停泊路旁。

下車後,我們從舊縣署“一門”處轉西入吏房路,路半右側有一座傳統民居,門牌“豐州鎮158”,五開間,右帶護厝,凹壽,門頭有花崗岩石雕,頗精緻。據稱為呂宅,過去乃大戶人家,現在空置。

再往西右轉,仍為吏房路,乃前次踏勘時所經過的“訟師宅”所在的巷道。

跨過縣后街,斜對面有一條小巷,叫“侍御巷”。“侍御”,一指皇帝身邊的侍從官;一為侍御史的簡稱。顧名思義,以此巷中曾經居住過,或出過“侍御”大人而名。筆者查閱新舊南安縣誌,沒有找到“侍御”人物。民國《南安縣誌》卷之六“宅”記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福建鄉試解元章日闇嘗居其中:“章日闇宅在飛雲裡。初,闇生於八都飛雲,日夜啼笑不眠,移到縣前始安帖不啼。黃竹溪招婿居侍御巷。今其屋為黃四世祖祠。”黃竹溪即燕山黃氏七世黃澄,字廷肅,竹溪其號。明正德八年(1513年)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歷官廣東按察僉事,以峭直忤世,歸隱竹溪。其子黃養蒙累官南京戶部侍郎。解元公章日闇與黃澄、黃養蒙關係為翁婿、郎舅明矣!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6、7)

由侍御巷折回,繼續西行,前面就是燕山黃氏家廟,2013年1月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家廟遙遙相對的是燕黃活動中心,三層現代建築,一層為戲臺,前為廣場。廣場高出路面,西側面向家廟安置一方龍陛。家廟前有一對旗杆夾,旗杆夾石鐫有“南閩繩祖武,西越振家聲”、“科第聯輝,胞昆三魁”、“清嘉慶辛酉十四世孫輔清、佐清、臺清”諸文字,表達燕山黃氏分派廣西黃輔清昆仲科第聯輝光宗耀祖之盛事。

在燕山黃氏家廟管委會黃哲景、黃愛國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十房七世宗祠(又稱“玩槐堂”)。宗祠兩進五開間,天井庭中,右栽松左種桂,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6、7)

從簷下巨匾“玩槐堂”的文字中,我們讀出了“玩槐”原來是太常少卿黃河清的字號。

接著,二黃老人帶我們遊覽昔日繁華的商業街市。我們沿十字街的下街一路南下,他們隨處指點:下街右側“豐州村燕山348”以前是典當行,與之對面為杉行;典當行之右鄰“豐州村燕山349”為黃養蒙侍郎第,再往南為總爺館(縣署師爺居宅)。總爺館對面為魚鋪,其右鄰為西藥店。西藥店右畔為後巷。巷口南畔依次為水丸鋪、厚煙店、藥店、民國鎮長黃昆一派小宗祠、厚煙店……。

至此,已走到下街、夫人媽巷與下布街、西門街交叉的十字街頭。

由十字街頭左轉,南側為黃氏晃徒小宗祠。五開間,門額“地官餘徽”,門聯冠頭“晃動財源財隨手至,徒行利路利應心來”。

十字街北側為黃澄、黃養蒙父子進士新第遺址。據黃愛國先生指點,進士第規模十分宏大,門面約佔半條街,進深有四五落。其左鄰則為五軍都督府——鄭成功姐夫黃正升的府第。父子進士第、五軍都督府的對面,有一座兩層磚構洋樓,相當雄偉,門牌為“豐州村燕山158”。

五軍都督府的左後方,為基督教豐州教堂。教堂舊在“林厝池”,後移此。新建教堂高五層,頂層亭子上裝飾紅十字架,十分醒目。

二黃老人帶我們從十字街與井頭巷交叉口轉折南下,來到位於鹽館口的黃氏五房三世祖祠。他們說,燕黃儲房,此房所出的人才最多。祠宇中簷下壁間各種各樣科名官職匾額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印證二老言之不虛也。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6、7)

黃愛國先生說,五房三世宗祠所在地舊為慈濟真人廟。燕山八世黃養蒙侍郎將其東移,改建於武榮鋪今址。

接著,我們隨著二黃老人前往小姐池考察,途經燕黃五房六世祖祠。小姐池在五房六世祖祠之西,東邊較長,西邊較窄,近似梯形。水域面積不大,周圍繞以石欄,環境幽靜。據黃愛國先生介紹,小姐池原來屬西浦一部分,目前西浦基本上已湮塞成陸,只剩下小姐池和亞魁池一小部分水域。小姐池的來歷,小姐姓甚名誰,現在也說不清楚。早年這裡曾經是豐州城裡人的消閒勝地,現在池面縮小,池水變臭,周邊建築逼仄,環境變了,很少人光顧。

小姐池東畔有株古榕,傳說有500年曆史,今大樹樁下沉,露出地面有三股樹幹,三木成“森”,樹陰濃密。樹陰之下,有座小宮廟,叫“夫人媽”,正對面的巷道就叫“夫人媽巷”。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6、7)

我們沿夫人媽巷北上,出巷便是十字街頭。

左轉沿下布街西行,南側一宅匾題“溝墘傳芳”。黃愛國先生說,“溝墘”也是燕黃一派小宗的堂號。“溝墘”的斜對面是姓薛的祖厝,叫“薛厝”,隔壁為“蘇厝”。再往西,街的南側為糖鋪,即舊時榨糖的作坊。

西門街北側、糖鋪的西北隅為“隨園”,即南安縣最早文廟的故址。

糖鋪的對面,是一座現代樓房。樓房後面卻別有洞天。

這是一處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門牌編列“豐州村燕山265”。五開間兩落,門頭對看堵及門面牆都裝飾彩色交趾陶博古動物花鳥圖案,品相尚佳。大門內放置一對太師椅,大門外鏡面牆下有大石砛,又寬又大,310×77×27釐米,比較罕見。凹壽牆邊放著大石磨、大石臼。主宅雙邊各有一座兩層樓,因建築年代不同,建築樣式也不同。五開間厝前留置庭院頗寬大。

從厝邊北出,即是後巷。後巷北側有一宅,大門聯語:“清遠棠陰留美蔭,燕山蕊榜破天荒。”據聯語查民國縣誌人物誌,此宅應為黃璣的故居。黃璣,字允衡,號仁庵。少穎異,讀書過目成誦,未弱冠,補弟子員。明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鄉試中舉,為燕山黃氏最早由科舉出身入仕的人,故稱“燕山蕊榜破天荒”。黃璣中舉後不久,授廣東清遠縣令,任內加強防禦,保境安民,減輕賦役,勤政愛民,案不留牘。在縣十三年政通人和,民皆悅服。因此又稱“清遠棠陰皆美蔭”。

黃璣故居附近有後巷書院遺址。又有陳御史故居,地稱“陳厝”。

陳厝為三大開間兩落古建築,廳堂四進深,立柱碩大,樑架高敞,為踏勘活動至今所見之年代最久遠,建築最宏大者。

關於陳御史,查新舊《南安縣誌》,南安自宋迄清陳氏進士14人(含欽賜進士),即有資格取得“御史”官職者,他們是宋陳沼、陳洪、陳浩、陳龍復,明陳儲秀、陳學伊、陳應堂、陳烜奎、陳履貞,清陳立禮、陳常夏、陳亮世、陳桂州、陳壽嵩(欽賜)。其中已知豐州城內人為明陳履貞,歷官吏部右給事,不是御史。又,履歷監察御史者,僅明陳儲秀一人。據縣誌記載,陳儲秀為梅溪人,字舜弼,號瑞山,明嘉靖十年(1531年)、十一年連捷成進士,初授行人,旋擢雲南道監察御史,轉河南道,後為權相嚴嵩所擠,遷河南按察副使。不久離職家居。據傳文稱,“去官歸山居,採茹自給,詩書自娛,不問戶外事。兵燹告警,與莊用賓募鄉兵禦寇。南邑無城,與邑令夏汝礪鳩資集眾築之,屹然金湯焉。”據陳儲秀御史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協助夏汝礪築南安縣城事蹟推測,陳儲秀在此期間有可能移居南安縣城。因此,口碑傳說中的陳御史有可能就是陳儲秀。

最後,我們從陳厝轉到“豐州村燕山333”新穎厝,察看其門前壁上石刻:“保此厝前落……”據稱這是南安古代民間互助信用活動的實物見證。因筆畫鐫刻不深,以及石質石色等緣故,具體內容肉眼尚分辨不清,留待今後打拓後再作分解。

黃愛國先生介紹:十房七世祠堂後一帶角落分頂厝、下厝、內深巷、外深巷,所住居民,歷來都是黃河清一派族裔子孫。

這次踏勘活動即將結束之際,瀟瀟細雨開始下起來了。

(七)

時 間:2014年6月10日

參加者:楊清江、陳鵬鵬、王贊成、李嵐

是日,天氣晴朗。與王贊成約定在頂街黃氏家廟口會合,王氏遲到,我們遂入燕山黃氏八房“賜珠堂”參觀。

賜珠堂有一些老人在打麻將、聊天,頤養天年。

廳堂有十四根石柱,鐫有七副對聯,隨手抄錄:

正中供祖宗牌位龕邊一副為:“仙蹟迓天庥,一堂珠光照當年,孝思不匱;豐州誕人傑,八枝桂萼開奕葉,黃榜先聲。”

簷口正中一副,陽刻,文曰:“廟挹麟山,祖德千年流澤;祥開虎榜,人文百代嗣馨。”

簷口左右聯語:“孝感天庥,四世傳百世之盛;官登名籍,八枝衍千枝之榮。”

堂中又有一聯雲:“蔭官獨繩武,貽厥一堂簪笏盛;孝德光流遠,傳來八斗璧珠才。”

左廊壁間嵌有黑頁岩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黃氏八房重修宗祠記》,參閱民國縣誌烈女傳,得知其祠祀燕山黃氏四世黃光生(號定齋)、五世黃巽傳(字邦濟,號怡瓶,明景泰年間貢生,歷廣西賓州通判),以及“賜珠堂”的來歷。志稱,元南安縣達魯花赤答喇真之子黃漳童襲父職司令漳州,歿於官。其子黃世珍明洪武間(1368—1398年)以良家子從軍雲南楚雄衛,併入其籍。時黃漳童之女黃貞女(後諡貞義)年已及笄,矢志不嫁,與黃世珍妻吳氏共同撫養世珍之子黃光生、女黃貞孝。黃貞孝長亦不嫁,佐姑與母一起照顧弟弟黃光生。一日,黃光生帶著乾糧上山砍柴,所帶乾糧吃一半留一半,準備回家留給家裡的親人吃。在山上,碰到一位老翁。老人家問他為什麼不把飯吃完?並開口求光生把剩下的飯送給他。光生把飯送給老翁,並請他全部吃完。老翁吃完後,抓了一把沙放入光生裝飯的飯袋,要光生帶回家給母親和姑母。回家後打開一看,滿袋子都是光芒閃耀的明珠。遂以“賜珠”為家族的堂號。後來光生的子孫世登仕版,創建賜珠堂崇祀貞義、貞孝二姑為不祧之祖。

王贊成來了,我們一起沿著頂街北上。街的東側、門牌“豐州鎮居委會219”有一處石壘的“窗戶櫃”,是為昔日商業街的遺蹟。

“豐州鎮居委會224”是一處傳統民居,凹壽門頭裝飾除對看堵、正面牆彩繪磚雕被搗爛外,其餘石雕、木雕及水車堵工藝尚佳,保留尚好。

過“通巷”,來到“黃氏十房三世祖祠”前,黃愛國老先生趕來帶領我們考察。

十房三世祠正大門三開間,左右各開一個門,組成另一種形式的五開間。祠宇三落,逐落升高,第三落為正廳,有五進深,十分高敞宏大,總體規模不亞於黃氏家廟。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6、7)

聽黃愛國先生說,十房三世祠祖媽柯氏,十分賢慧能幹。查縣誌·耆壽,柯氏名玉娘,為明永春主簿柯祖惠次女。相者謂其命帶金輿,適黃原德家。後以子貴受封。黃氏科第,胚胎於此。

祠堂大門簷下有橫額“黃逸之妻蔡氏旌節門”。蔡氏事蹟見載縣誌·烈女傳:

“黃逸妻蔡氏,字瑞瑾,文莊公(抄者按:明理學家蔡清)女弟。逸總賦赴京,歿於途。蔡年二十五,子存質方在抱,獨處一室三十餘年,接兄弟不逾閾,非正禮未嘗登室。晝夜績紝,撫遺孤而教之。有司以節聞,詔旌其門。孫大節登嘉靖庚戌進士,官台州府知府。”

在頂街與通巷交叉路中有一口井,舊屬十房三世,井面為一鋼板遮蓋。黃先生說,其井水源充沛,至今無人敢填塞。

黃先生帶我們倒回南下,過通巷到東側店面後的“豐州鎮居委會427”看一座古民居。

民居門匾曰“麟山拱秀”,建造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凹壽門頭青白石雕與木雕皆為精品。

接著,我們跨過頂街到地名“榮源”去看一棟與“427”同年建造的旅居印尼黃抄倌華僑民居建築。三開間帶右護,護厝後半部分及大廳後軒建成“回”字形兩層洋樓。門匾為“餘慶流芳”,清季孝廉曾振仲書,門頭石雕工藝品位與“427”相同。入門,發現中庭雜草叢生,左右櫸頭各裝飾一片進口彩色瓷磚,門廊、正廳書法作品為民國泉州伍榮光(俗稱“厚煙庵”)與南安傅爾奉書題。正廳兩壁枋堵字畫近年被竊賊敲剝。

出黃宅厝後沿“榮源”北行,經“豐州村燕山406”現代樓房前,黃愛國先生指點說,這是泉州市老市長王今生的出生地,後來其先輩售予他姓。

輾轉南行,來到張厝。張厝張氏,堂號“世槐”。黃先生說,五六百年前,張氏祖先以此地周圍有下圍池、青草池等四個池塘(一說九個)組成“蓮花穴”,遂擇穴地建造家宅,後來家族興旺發達。今張氏祖居(後改為大宗祠)已塌毀,鞠為茂草。我們第一次踏勘所看到的張氏宗祠是小宗祠,距離大宗不遠。

我們在一戶張氏人家休息,過一會兒,王贊成從外面抱回一塊木牌,上刻“敇封二代”四字,牌之上方及雙邊,環鐫行龍圖案,頗精細。王贊成告訴我們,這是張厝祠堂的舊物。

返回北上,跨越燕山路,入一小巷,再次光顧“池亭”與六腳亭遺址。

途中詢問“錢厝埔”地址。王贊成說,錢厝埔就在榮源與張厝一帶,準確方位已無從稽考。

錢厝鋪因宋殿中丞錢熙家族聚居於此而得名。錢熙是南安古城內見載地方誌的第一人。熙字大雅,宋雍熙二年(985年)進士。其父錢居讓,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署為清溪令。錢熙自幼穎悟,及長,博貫群書,善屬文。陳洪進十分賞識他的才能,以侄女妻之。闢為巡官,專掌節度使署文字。陳洪進歸順宋朝,錢熙參加科舉考試,取得進士資格。初授慶州觀察推官,以樞密院直學士寇準舉薦,選殿中丞,賜緋魚,復直史館編類文集。錢熙後徙居郡城萊巷,卒葬東海看頭村,墓碑“宋中丞錢公墓”本世紀初被發現,為泉州南建築博物館收藏。

連載:古城豐州踏勘日記(6、7)

錢熙子錢蒙吉,景德二年(1005年)進士;錢貞吉,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其裔孫錢褒,仍居南安古城,民國縣誌有傳:

“錢褒,熙之後也,邑治北街人。性純孝,母喪,負土成墳,結廬山居,葷酒不入口,形容毀瘠。熙寧中,郡守題請於朝,擢州學正,士類推重。著有《志孝》六篇。”邑治北街,即今之頂街也。

由池亭東畔轉折沿小巷東行,巷中的一小龕,坐西面東,內設牌位,刻“王厝公媽神位”,此乃民間信仰中的祖先崇拜的遺存。

轉北,有一池,叫“新厝池”。所謂“新厝”在池北畔,五開間,帶左護。這一帶地名又稱“宅仔”,為舊時的農貿市場。

由宅仔折東為頂街。沿頂街繼續北行,不三五步,其東側一宅為南安華僑中學創辦人之一黃衍塔先生故居,今列為南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接著就是北門長壽宮。宮為單間兩進,祀田都元帥。舊宮在右側,已塌毀。民間有恢復重建之議。

至此,在黃愛國先生帶領下,一行人轉身南下,從東側一條小巷前行,到達後宮仔池。後宮仔池因池畔後宮仔得名。

後宮仔新修,單間單進,傳說自宋至今十分靈應,香火長盛。神龕供桌上置一鏡框,框內夾著《後宮仔田都元帥靈感二十八宿筶詩》,為民間信仰活動中供信眾問事吉凶,以卜休咎。

以前這一帶數池連片,交通聯絡,以後逐漸湮塞,於今只剩宮前一口。2013年,里人吳少希、黃麗真伉儷捐資重修後宮仔,並整治後宮仔池。如今,池塘周圍加築白石欄杆圍護,使得後宮仔池“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四周景色煥然一新。

末了,黃先生告訴我們,與後宮仔相對的一棟紅磚樓是黃衍塔先生的故居,樓前有一道石牆,牆內有一方窄窄的長方形池,與後宮池相通。

沿著黃衍塔故居石牆邊往南走,到達通巷,折西轉南,又回到頂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