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夏朝是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延續四百餘年,約在公元前16世紀被商所滅。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是中國第一個保留文字記載的王朝,在文化、青銅冶煉等方面均達到了較高水平。夏商器物特徵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器物造型、紋飾多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有種獰厲威嚴之美。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已發現最早的系統性文字,因鍥刻、書寫於龜甲和獸骨上被稱為“甲骨文”。在商朝之前就已存在,可能源於9500年前的河南裴李崗文化。甲骨文是商朝的主要流傳文字,記載了自盤庚至紂王二百七十餘年的事蹟,為今人研究商朝文化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甲骨文中形聲字數量眾多,上承原始符號,下啟青銅金文,為漢字發展的關鍵階段,也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商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器物示例:王賓中丁·王往逐兕(sì)塗朱卜骨刻辭,牛骨。此卜骨內容涉及祭祀、田獵、天象等諸多方面。據傳,清朝末年,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一位農民在挖田時掘出甲骨,轉手至古董商人,這位商人慧眼識精把它帶到京城,被時任國子監祭酒(官職,掌管各類官學和考試)的王懿榮辨識出為殷商遺物,並審定為最早的古文字。這次偶然的發現,使甲骨學成為一門新學問。

這些鍥刻在龜骨上的刀筆文字充滿了自然質樸、古拙浪漫之美。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此件卜骨刻辭書風雄健,是商晚期甲骨刻辭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金文

金文又稱“銘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較甲骨文筆畫更為繁瑣,發展更為完善。早期青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很少,多僅鑄刻家族名號或器物所有者名號。後期字數有所增加,但至多不超過50字,出現了記事性銘文。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漢字演變示意圖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後母戊鼎上的金文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商 二祀其卣 故宮博物院藏

器物示例:二祀其卣(yǒu),通高38.4釐米,寬36.9釐米。該器外底鑄銘文39字,是現存商朝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幾件器物之一。

銘文大意為商紂王命令此器所有者去夆地發佈政令,在雍地田獵,並贈送夆地酋首一雙獸皮。酋首返贈此器所有者五串貝。時值商紂王二年正月丙辰日,祭祀太乙(即商湯,號太乙)的配偶妣(bǐ)丙的日子。此器所有者對天上的帝和地上的商王都做出了貢獻。

音樂

目前有三種夏朝樂器出土,分別是土鼓、鼉(tuó)鼓和磬(qìng),說明夏朝已有音樂存在。土鼓以陶為框,是兩邊蒙皮的打擊樂器;鼉鼓為木質,蒙鱷魚皮,也是打擊樂器;磬為石質,上有孔,可懸掛敲擊,專家測定為一磬一音。

在商朝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不少是樂器,表明當時的音樂發展已趨於成熟。商朝樂器品種相當多樣,有籬、壎(xūn)、磬、鐃(náo)和鼓等。鐃多用青銅製成,有大鐃、小鐃之分,多枚鐃編組而成的則稱“編鐃”,三枚鐃組成的小型編鐃比較常見。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商 陶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商 饕餮紋鐃 天津博物館藏

器物示例:饕餮紋鐃,口縱23.8釐米,口橫35.5釐米,通高47.5釐米。整器合瓦形,形體高大厚重,口沿微呈凹弧形,兩側自下向上斜張,粗柄上有突起的一週,柄中空並與內腔相連通。鐃體前後均飾有饕餮紋,內填雷紋,柄及鐃頂部也遍飾雷紋,整體紋飾精美繁複,生動立體。

鐃作為一種樂器名,最早見於《周禮》:“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可觀其形制像鈴,演奏時鐃口向上,將中空的柄部安上木把,置於木座之上,以木槌敲擊鐃口中間及兩側,即可發出洪亮悠長的聲音。鐃為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流行於商朝晚期。最初用於在軍中傳播號令,後主要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時敲擊演奏。

連載中,敬請期待……

節選自中國民間藝術品收藏評估委員會編著出版 《藝術品鑑定叢書-中國器物簡史》

《中國器物簡史》連載——淺談夏商時期文字與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