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武術中師傅與徒弟是怎樣一種關係?

淺談:傳統武術中師傅與徒弟是怎樣一種關係?

武術界有句名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從某個角度點出,好師傅難找好徒弟,好徒弟亦難尋好師傅。那麼從習武術者來說,怎麼才能找到好師傅?

回顧自己的習武之路,在擇師和尊師上有幾條心路歷程,我把它寫出來與武術習練者分享。

一、不鑽牛角尖,不求全責備

為徒者不能要求師傅得樣樣比己強。關於這點,師徒們的觀念都要改一改,弟子們不能要求師傅的學歷比你高,文化比你深,你師傅的功夫永遠最好,你永遠輸給師傅,那你還有什麼盼頭?真這樣鑽牛角尖,就會倒逼師傅們不敢把真東西全部教給你,就會逼著師傅們雲裡霧裡地讓你聽不懂學不會,最後你失望地離去,而師傅也帶著愧疚和無奈。有一些徒弟埋怨師傅不教真東西,殊不知禍首就是自己。

淺談:傳統武術中師傅與徒弟是怎樣一種關係?

李小龍與師父葉問

武行裡還有一種現象,有的師傅“能說”但練得不夠好,有的人練得很好,卻不懂得如何教人。所以好的練家不一定是好老師,好的師傅不一定練的最佳。能練會教的很少,會教好練家不多。能練會教能拆拳敘拳理的更少。

所以,強求師傅功夫必須比你強,操守跟德行是人類一流,資質和資源都得是人上人,是不是太有點求全責備地刁難師傅呢?其實,為徒者最重要的是,必須心裡明鏡似的清楚,師傅很懂如何教你,師傅的責任是帶領你進入一個寶貴體系之中,並且在循序漸進的言傳身教下,讓你越來越強,直到強過他。

我們梅花門裡有一個優良美德,叫作“珍珠倒捲簾,徒弟反把師傅傳”,大概說的就是師徒間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如此一來,教者愛教,學者好學,進步就快,收穫就大。

淺談:傳統武術中師傅與徒弟是怎樣一種關係?

何況武術界有狀元徒弟無狀元師傅的情況不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自古英雄出少年,這是多麼好的現象啊。

二、師傅要因人施教育新人

優秀的武術師傅或老師是傳承武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橋樑,是徒弟們通向成功之路的指路人。因此師傅們紮紮實實的基本功、過硬的教授能力,可以將平庸化為神奇,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論語》記載了孔子的兩個弟子,叫“子路”與“冉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這意思是聽到了就要馬上實行嗎?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麼聽到了就馬上實行呢?”然而,當冉有去將這同一個問題請教夫子時,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說:“聽說了就要實行!”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是因冉有比較懦弱,做事應鼓勵其膽大一些,積極一些;而子路個性好勝,就應有意抑制他,讓他緩穩一些。孔子根據學生的個性,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的方法叫因人施教。儘管弟子三千,孔子因其不同的性格稟賦,用不同的方法將他們培養成才

淺談:傳統武術中師傅與徒弟是怎樣一種關係?

李連杰和恩師吳彬

武術界也有許多能“因材施教”的好老師,近代武學泰斗孫祿堂就是一個好老師。孫祿堂先生教徒弟時也是根據學生的資質、特點的差異,用不同的方法施教的。齊公博就是孫祿堂先生徒弟中的一個特例。“齊公博”字德厚,號老旺,自幼嗜武,然而資質愚鈍。初學時,他拜名師無數學無所成,投孫先生習藝,僅求授一技而已。孫先生看其心誠,遂授其形意初基三體式,命其每日站樁。最初,齊甚惑。經孫老詳加教誨,齊公博每日專修此樁。三年後,齊公博站至內氣鼓盪、衣襟抖擻、意發神揚、如沐神光。他終成為一代武學名家。

好的師傅不會妄自尊大,而是要將一身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正確的人”。你教學的第一件事,不應該是“教拳”,而是先讓徒弟們知道您所傳授的武學是寶貴的、是必須珍視的文化。接下來的拳學、授課、哲學才是正向循環的師徒傳承。

淺談:傳統武術中師傅與徒弟是怎樣一種關係?

再有,好的武術老師是會根據學生的身體條件、文化水平、悟性,給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修煉的拳種與方法,就像我們看中醫一樣,好的大夫看同一種病,也會根據不同的病人開出不同的藥方。這和西醫完全不同,西醫看病同種病用藥是完全相同的,西方拳擊,走到哪裡都是直拳、勾拳、擺拳三種。

因此做一個真正合格的武術傳承人並不容易,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老師的優劣。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看來,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武術文化的多元發展,則要求好師傅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具備武術專業技能和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弟子以幫助和指導。

所以中華武文化的復興,武術的復興離不開綜合素質高的師傅,所謂“德高為範,技高為師”,從這個標準衡量,師傅一定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