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立冬的寒衣節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悲情

今年立冬在農曆九月三十,立冬第二天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叫祭祖節、冥陰節。

寒衣節是我國重要的掃墓祭祖日,和清明節以及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一起並稱中國三大“鬼節”,人們在這天要給先人掃墓,焚燒用紙做成衣服,讓先人在冬天有衣服御寒。

源自立冬的寒衣節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悲情


一:寒衣節的形成時間

給先人燒紙衣的寒衣節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交。更早的時候人們是用真實的物品去祭奠先人的,祭奠的錢幣都是當時的流通貨幣,衣服也是真衣服。魏晉南北朝時才逐步出現紙祭品。

祭奠物品用不用紙,這首先是由造紙術的發明及其普及程度決定的。

公元105年時,東漢的蔡倫改造了西漢時用蠶絲殘絮製造絲絮薄片的技術,發明了造紙術。

造紙術推廣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開始用紙做成紙錢來祭奠逝者,但這時的紙錢可能並不是用來燒的,而是用來埋葬、拋撒或者懸掛。

唐朝以後,手工造紙進入全盛期,紙錢才盛行起來,紙錢祭奠成為通行習俗,並出現焚燒紙錢的記載。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紙錢》裡有:“古埋帛,今紙錢則皆燒之。”至於唐詩中提到燒紙錢就更多了。

源自立冬的寒衣節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悲情

到了北宋,才有史料明確記載用紙做成衣物燒給先人。宋朝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東京汴梁在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十月朔日就是十月初一,寒衣節在宋朝成為節日。


二:寒衣節和立冬的淵源

十月初一燒寒衣是北宋出現的習俗,但寒衣節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的立冬習俗。先秦時,在立冬這天,天子要換下秋衣穿冬衣,還要給群臣賞賜冬衣。

西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披襖子”是古代的一種冬天穿的禮服,“多以五色繡羅為之,或以錦為之。”

賜冬衣的習俗在北宋時被改了時間,從立冬日賜衣改成在十月初一賜衣。

北宋《東京夢華錄》中說:“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錦襖三日。”

北宋呂希哲的《歲時雜記》也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

十月初一朝廷賜袍之後,無論天氣寒暖,臣僚都要穿上新賜的錦袍,而且要穿三天或五天。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天子在這天授衣,官員也會在這一天給下屬授衣,民間也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穿,所以這天也稱授衣節。

活著的人穿上了新冬衣,怎麼能忘了逝去的先人呢?在這天給逝去的先人送寒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過這看起來順理成章的燒寒衣,如果缺少了唐朝一個習俗的催化,恐怕未必會成為如此重要的祭祀節日。


三:唐朝千里送寒衣

在古代,人們一般需要自己製作衣物。《詩經·七月》記載:

“九月授衣”,授衣是縫製衣服,農曆九月農忙過後,婦女們就要開始製作冬衣,這樣在農曆十月立冬前後才有冬衣可穿。

歷代的百姓都要做寒衣,但在唐朝時,婦女做寒衣卻成為了獨具文化含義的民間傳統,這和唐朝的兵制和連年戰亂有關。

唐代男子服兵役時間很長,有記載“凡民年二十為兵,六十而免”。在安史之亂前,士兵每年還有探親假期,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戰禍連綿,士兵常年征戰不得還家。

杜甫的《兵車行》寫到: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是當時的真實故事。

唐朝兵制有很長一段時間實行府兵制,士兵的衣被等生活用品都需要自己置備,官府不給統一分配,所以,每到秋天,婦女都要抓緊時間給在遠方戍邊的親人做寒衣,做好的寒衣在十月前後由官府統一安排送往邊疆。

唐朝有非常多詩歌都寫到做寒衣,象“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唐詩裡出現的“寒砧”和“搗衣”這些詞,基本上都是特指秋天給戍邊的親人做寒衣。

明朝之前,棉花還沒在中國大幅推廣種植,人們用絲或葛麻織布,絲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穿,普通人穿的是葛麻,葛麻布料粗硬,人們把布織好後,要放在大石板上用杵捶得柔軟平整後再縫製成衣,叫“搗衣”。搗衣用的大石板,被詩人稱為“寒砧”。

源自立冬的寒衣節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悲情

搗衣不需要光線太好,所以婦女們一般都在晚上借月光搗衣,時間安排更有效率。月光下,搗衣的婦人搗的每一捶都捶進了離人的思念和牽掛。秋天的搗衣聲是當時人們的集體記憶,被反覆寫入詩中。

搗衣唐 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搗衣唐 吳大江沙塞秋應晚,金閨恨已空。那堪裂紈素,時許出房櫳。杵影弄寒月,砧聲調夜風。裁縫雙淚盡,萬里寄雲中。


搗衣篇唐 劉希夷莫言衣上有斑斑,只為思君淚相續。


閨怨詞唐 白居易關山征戍遠,閨閣別離難。苦戰應憔悴,寒衣不要寬。


杵聲齊·砧面瑩宋 賀鑄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

“寒砧”和“搗衣”在唐詩宋詞裡被詩人寫成了寄託思念和閨情的文化語碼,這是以唐朝無數家庭母子分離,夫妻不得團聚的社會現實為背景的。

但是這滿載離人相思的寒衣做成後,卻不知徵人能否收到穿上。

晚唐女詩人陳玉蘭的一首《寄夫》詩寫到: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但比起蝸牛的官府快遞服務來說,更殘酷的是衣到人亡:

塞下曲唐 許渾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朝來有家信,猶自寄寒衣。


吊邊人唐 沈彬殺聲沈後野風悲,漢月高時望不歸。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猶自寄寒衣。


隴西行唐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對寒夜搗衣的妻子們來說,“願身莫著裹屍歸,願妾不死長送衣”是她們無奈的願望。

在唐朝,民間送寒衣的故事太多,悲哀的故事也太多,在集體意識下,唐朝人加工改造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從春秋時期就開始流傳,歷代一直在加工改造,其中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情節是在唐朝加工進去的,唐朝之前的故事裡並沒有這個情節。

源自立冬的寒衣節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悲情

通過這種加工改造,孟姜女成了唐朝無數搗衣思婦的代表,孟姜女失夫的故事也是無數唐朝女子的人生故事。這讓人想起清朝袁枚的《馬嵬》詩: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燒寒衣的習俗應該在唐朝就已經出現,最初可能是寒衣做好,卻傳來親人死訊,便焚燒做好的寒衣祭奠親人,逐步發展成為在這個家家戶戶搗寒衣寄邊人的時節裡,焚燒紙衣送先人。最後在北宋發展成型,成了固定的寒衣節。

這寒衣節的背後,凝聚的是一個時代的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