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氣”與“味”生成形,““化”與“氣”生成精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這一句話似乎講了5個事物,包括味、形、氣、精、化。但是把前後分為兩句,實際上是講了6個事物,其中這個“氣”可以一分為二。“味歸形,形歸氣”這部分是講“形”的生長關係,“氣歸精,精歸化”這部分是講“精”的生長關係。在本段經文中所介紹的氣,如果在人體可以分為兩個“氣”,一個是“形歸氣”、“氣生形精化為氣”;還有一個是“氣歸精”、“精食氣”。這兩個“氣”是不同的,一個“氣”來自於水谷精微,這個“氣字應該是“氣”字,這是指米上有氣,是水谷精微所化之氣。另ー個“氣”來自於五臟之精,這個“氣”字應該是“炁”字,五臟藏精化氣。

中醫“氣”與“味”生成形,““化”與“氣”生成精

其中五臟藏精所化之氣是第一個“形歸氣”、“氣生形”、“精化為氣"”的“氣”源於“炁”,而“氣歸精”、“精食氣”的“氣”源於“氣”,應該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源於五味。關於氣的問題在後幾節節中再詳細地論述。

先來看看“形”,前文介紹了“地有形”,後面有經文指出“氣生形”、“形食味”,說明“形”是由氣所生,而依靠五味的供養而成長,因此說“氣”與“味”生成形。氣為陽,屬天,主動;味為陰,屬地,主靜。氣在天動而生形,味在地養而成形,《黃帝內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氣”與“味”生成形,““化”與“氣”生成精

再來看看“精”,前文介紹了“天有精”,後面有經文指出“化生精”、“精食氧”,同上所述“精"”是由“化”所生,而依靠“氣”的供養而長成,因此說“化"與“氣”生成精。那什麼是“化”呢?本章前面提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講到“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變”。

釋字:變者,《說文解字》:“更也。”《小爾雅》:“易也。”《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化者,《說文解字》:“化,敎行也。”《韻會》:"天地陰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為化。又泛言改易,亦曰變化。"

由此看來,“變”是指自有而無,“化”是指自無而有。因此,“化生精”是指“精”生從無到有,源於先天,後天則化氣為精,而“精”生成依靠“氣”不斷地供養,此“氣”應該包括營氣,脾藏營,營行脈中而化血。

"化”這個字在《黃帝內經》當中還有應用在其他的地方,例如,四季變化所形成的生長化收藏,其中“化”屬土,根據經文所述,脾屬土不獨主時,脾旺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因此土的化生有兩層含義,第一,四季變化依靠土的轉化來進行,土性平、緩和,四季的春夏秋冬順利地轉化土的緩衝作用,使四季的轉變自然和諧。第二,人體精氣的產生源於水谷精微,食物經過胃的消磨轉化,化為營氣藏於脾中。

中醫“氣”與“味”生成形,““化”與“氣”生成精

總之,“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是由兩個三オ組成的,每一個才都具備了天地人的屬性,即所謂“味、形、氣”與“氣、精、化"。兩個三才所構成的中心內容是“形”與“精”,對應經文提到的“天有精,地有形”,精與形的關係是天地陰陽的關係。因此這兩個三オ也構成了天地關係。就像《周易》中卦的六爻,所謂“三才而兩之”。在上之三オ為陽主精化氣,在下之三オ為陰主味養形。另外還有一點,這裡的“氣”有兩類,一個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稱為“氣",主要是供養人體形和精的生長,例如,“氣歸精”、“精食氣”這樣的內容;另一個氣是五臟藏精所化,稱為“炁”,主要供養人體熱量和功能活動的,例如,“精化為炁”等。

中醫“氣”與“味”生成形,““化”與“氣”生成精

中醫“氣”與“味”生成形,““化”與“氣”生成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