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刻茶|二十九期——身披白毫還是顏色缺失,易被混淆的安吉白茶

伍刻茶|二十九期——身披白毫還是顏色缺失,易被混淆的安吉白茶

如果你進入一個茶葉市場去尋找白茶,很有可能便會讓人摸不清楚你到底是要找白茶還是安吉白茶。白茶是一種輕微發酵茶,屬於中國六大茶類之中的珍品,所採用的工藝不揉不炒、自然萎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而安吉白茶則是一種變異茶樹品種,因為它的葉片發生了變異導致葉綠素缺失而呈現出白色,但它的製作工藝則是按照綠茶的方法加工,屬於不發酵茶。因此安吉白茶在六大類茶中並不屬於白茶,而是屬於綠茶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白茶以自己獨特的清淡口味成為茶葉市場上的新星,得到了很多茶友的關注,也吸引了市場商機。而安吉白茶也因為珍稀變異的茶樹品種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從品質、生理活性等方面,安吉白茶和白茶很相似,所以也容易被混淆,給茶友帶來困擾,但它們之間的不同卻也是非常明顯的。

伍刻茶|二十九期——身披白毫還是顏色缺失,易被混淆的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

白茶出現在中國茶史的時間並不短,最早出現中國白茶的記載是在明朝田藝蘅所著的《煮泉小品》之中,他說:“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生曬茶淪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古人在處理白茶的時候,採取的曬乾保存的方法和現代人很類似,而在他們的眼中,這種方法更接近自然,是非常高明的處理方式。最早的白茶原料都是來自於“菜茶”,而現在用於製作白茶的茶樹品種已經極為豐富了,有大白、小白、水仙白等等,已經很少有人採用菜茶來製作白茶。

伍刻茶|二十九期——身披白毫還是顏色缺失,易被混淆的安吉白茶

白毫銀針

傳統的白茶加工程序並不複雜,萎凋和乾燥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兩道工序。而經過現代科學研究所開發的白茶工藝,則採取了輕萎凋、輕發酵、輕揉捻的方法,讓白茶的韻味保留得更加醇厚。新工藝和傳統工藝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萎凋之後所增加的輕微發酵程序,以及揉捻的程度更加輕,再加以烘乾即可成為成茶。

經過全新的工藝所製作出來的白茶具有滿披白毫、毫香顯露、滋味鮮醇、湯色明亮、葉底淺灰等特徵。作為福建省所特有的茶葉品種,白茶的主要產區位於福鼎市、政和縣、松溪縣和南平市建陽區等地區,根據採摘的標準不同則可以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伍刻茶|二十九期——身披白毫還是顏色缺失,易被混淆的安吉白茶

壽眉

與身披白毫的白茶不同,安吉白茶的整片葉子都呈現出白色。在春季的時候,安吉白茶葉片就可以出現可逆性白化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百化葉色會逐漸從綠色轉變為白色,而返綠階段則會由白色轉變成為綠色。

宋徽宗趙佶在他所著的《大觀茶論》之中寫道:“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這裡所描述的便是安吉白茶,它不僅出產量低,而且製作工藝也很複雜,稍有不慎就會失去茶味。

現在浙江安吉白茶、江西靖安白茶都是屬於白化茶。作為天然變異的茶樹品種,又分為溫度敏感性和光照敏感型白化茶兩大類。安吉白茶是典型的低溫敏感型白化茶,因為安吉白茶的有性繁殖後代容易出現性狀分離的現象,所以它的繁育工作主要採取無性繁殖手段,扦插、嫁接等方法可以有效保持安吉白茶的性狀。目前,安吉白茶在河南信陽、江西宜春等地都有了引種,而且很好地保持了母本的性狀。

伍刻茶|二十九期——身披白毫還是顏色缺失,易被混淆的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

白茶以其清幽素雅的風格風靡海外,主要銷往歐洲、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僅有少量內銷。與白茶相比,安吉白茶的產量較低,其原因有以下三點:原料稀少,只有發生白化突變的茶樹品種才能用於製作安吉白茶;採摘期短,只有在春季葉片白化期(時間為一個月左右)才可以進行採摘;安吉白茶般只用於製作綠茶, 相比之下,白茶還可以用於製作紅茶、烏龍茶、黑茶等。

在國外,安吉白茶知名度較低,關於安吉白茶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

伍刻茶|二十九期——身披白毫還是顏色缺失,易被混淆的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

伍刻茶,只對優質茶葉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